災區運輸面臨大考呼喚強化應急物流
2008-5-23 14: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習記者 李娜
在2007年的南方冰雪災害中,我國的應急物流體系已被相關部門和專家提及,隨著汶川大地震的發生,這一體系又被提上日程。
一場罕見的8.0級地震震動了整個中國,海內外紛紛在資金、物資、醫療設備等方面鼎力相助,但如何對救災物資科學、高效、安全地倉儲、配送,交通物流如何支持災后重建,使這一地區本不成熟的物流體系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對此,四川現代物流協會副秘書長汪元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地震后,余震不斷,加上經常性的暴雨天氣,引起當地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不斷,使當地物流運輸面臨巨大的考驗。”
交通不暢阻斷運輸
關于四川山路的險峻,詩人李白曾在 《蜀道難》中寫到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震后,更使得當地交通陷入癱瘓的狀態。
地震發生后,媒體的報道中都會把焦點聚集到 “當地最緊缺的物資是什么?”截至記者發稿,地震已過去一周了,現在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汪元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一直在災區現場,雖然余震頻發,為了保證物流運輸正常,以盡快地滿足百姓最基本的吃喝問題,我們必須走在第一線。”
汪元友的聲音略帶沙啞,他告訴記者:“在成都幾乎什么都不缺,目前災區的現狀是偏遠的村莊和山中的某些村落由于交通不暢和通訊阻隔等原因,物流運輸企業無法送達或暫時無法送達。目前,救災物資等主要由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徒步送達。”四川省副省長李成云則表示,汶川地震災區尚有部分公路不通正在加緊搶修中。
據悉,在災區的救援中,缺乏大型救災機械設備,導致救援速度較慢。在災難發生的最初幾天,由于公路大都被損壞,機械設備無法開進災區。現在,外界通往震中汶川的首條“生命線”已經打通,大型機械已經開進災區并已投入搶救行動之中。
從震后到現在,全國各省市的救災物資已陸續到達成都。由于成都方面車輛運力十分緊張,成都市和周邊城市的物流企業、民間車輛以及其他擁有大型車輛的企業紛紛參與到物資運輸中。
記者從上海家速物流集團公司了解到,自四川汶川地震后,成都、綿陽機場作為抗險救災的重要空中通路已基本停止進行普通貨物的空運服務,即使貨物運到成都、綿陽后也不能進行提貨及相應處理,因一切力量已經全部投入到搶險物資的裝卸、轉運中了,何時能進行普貨空運將另行通知;公路運輸也受嚴重影響,目前四川境內很多道路為搶險車輛讓路而進行了交通管制,公路運輸時效目前也無法保證。
據了解,有不少物流企業因地震災害而遭受重創。一方面他們也是受害者,需要多方化解災害對自身造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他們自愿從參與者的角度參加災后援救。對此,汪元友表示,自5月13日起,四川物流協會就發出號召各會員單位參與此次抗震救災的活動中去,讓其感動的是有不少民營物流企業自發的參與其中,其中很多企業都提供數額不菲的物資和款項。
震災呼喚應急物流
在國務院的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中,關于應急物流體系并沒有具體設置相關的部門。對此,汪元友指出,在2007年的南方冰雪災害,我國的應急物流體系已被相關部門和專家提及,隨著汶川大地震的發生,這一體系又被提上日程。他表示: “應急物流體系的建立是大勢所趨,我們協會將通過論壇等的形式對此進行深入討論和總結。”
業內人士介紹,在以往較大的災害中,全國調的救災帳篷一般是三四萬頂,最多是五六萬頂,但這一次僅綿陽一地就提出需要5萬頂帳篷,并且需求不斷增加。現在要從全國調度、籌措、運輸這些救災物資,并且需要及時地發放到災民手里面。應急物流辦公室也開始意識到,建立全國性的應急物流體系已迫在眉睫。
物流企業在災區的救災物資運輸及搶救傷員中,給予災區群眾的 “感動”無處不在。比如國內一些商用車企業與經銷商在積極捐款的同時,還開展了捐贈各類生活物資,工程、救護、物流運輸車輛以及為搶險、運輸車輛提供維修、服務保障等活動。
有專家建議指出,國家相關部位以及紅十字總會應與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的物流公司結盟,和三四家物流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在突發性的事故發生時,在全國各地的紅十字會可以迅速聯系到結盟公司的當地分公司、辦事處進行貨物的集結和調運,從而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效管理方式,這樣對于事故的處理效率將會有較大的改觀。
地震災害造成房屋和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災后重建則對物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更多商用車企業與經銷商報名,提供運輸車輛與駕駛、維修技術服務人員。民政部報告顯示,截至22日12時,共接受國內外捐款214.65億元。但據初步估計,這個數字離災區重建所需的資金相差甚遠,在我們物流業的不斷努力下,更希望國家各部委及各省能有計劃地對災區進行 ‘定點幫扶’。”汪元友的語氣中透著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