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整合加速進行時
2008-5-23 12:59:00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見習記者 張輝
近日,攀鋼集團旗下三上市公司發出的一則公告,讓鋼鐵業整合再次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熱點。
該公告表示,鞍鋼集團將正式成為攀鋼整體上市的現金選擇權第三方。鋼鐵行業中的兩個“大塊頭”,最終實現了牽手。這也將是鋼鐵行業
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重組。
而在此之前,其它鋼鐵企業也紛紛展開攻勢,兼并、重組、入股,鋼鐵行業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廣東與寶鋼集團開展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前期工作,寶鋼集團將兼并重組韶鋼集團和廣鋼集團。同時獲得批準的還有武鋼集團對柳鋼集團的重組。這意味著以寶鋼和武鋼為主導的兩個千萬噸級的鋼鐵項目即將走上前臺。
而在2007年,寶鋼剛完成對八一鋼鐵的控股,與包鋼協議戰略合作框架,并與邯鋼簽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同樣在2007年,武鋼重組昆鋼,基本形成了其中西南戰略發展架構。與此同時,首鋼則自從搬遷至河北曹妃甸后便沒有松懈,業內紛紛認為其將在河北鋼鐵業整合中唱主角。
如此種種。用某鋼鐵企業的話說,現在鋼鐵行業的競爭特點“不是怕企業收購得太多”,而是“怕搶得太慢”!
鋼鐵行業遭遇內外擠壓
這一切并非空穴來風。
受美國次貸危機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鋼材出口明顯下降。尤其是對歐美市場出口,已呈大幅萎縮。根據海關統計數字,
今年一季度,我國出口鋼材1139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19.3%;平均出口價格871美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33.4%。其中,3月份單月出口鋼材415.6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2.6%。從出口方向來看,一季度對歐盟和美國的鋼材出口額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46.4%和27.3%。
與此同時,原材料上漲也給鋼鐵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首先是鐵礦石和海運運費的大幅漲價。2007年,澳大利亞礦石每噸僅為57.70美元,2008年,價格已經上漲至95.20美元。與此同時,巴西礦石也由2007年的每噸52.51美元大幅上漲至86.65美元。總體來看,2008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91.78美元,而2007年不過55.62美元。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我國鋼鐵生產原料的90%來自鐵礦石,因此,鐵礦石漲價對我國鋼鐵企業影響非常大。
伴隨鐵礦石漲價的是,近兩年來,海運費也增長迅速。2006年,海運運費測量僅為16.44美元,2007便翻了一倍,達至34.71美元,進入2008年,更是突破了40美元/噸的高價。進口礦石到岸價格從2006年的每噸67.24美元開始,一路“扶搖直上”,至2008年,已達每噸133.43美元。
另一方面,國內焦炭和廢鋼成本也有明顯擴大。2007年,國內焦炭價格僅為每噸1200元,2008年便上漲至2000元的高價,成本增量高達800元,漲價幅度高達66.67%。另外,廢鋼價格也從2007年的每噸2300元,上升為2008年的3000元,成本增量700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7年較2006年的廢鋼成本增量僅為每噸284元,2006年較2005年的成本增量甚至為-264元。鋼材生產的成本上漲可見一斑。
除此以外,政策層面還限制壓縮了部分鋼鐵產量。興業證券分析師王強在其近日發布的鋼鐵行業策略報告中表示,為了北京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北京周邊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受到了一定壓力。目前,第二批淘汰名單已經出臺,兩批合計在2010年前淘汰落后煉鐵8917萬噸,煉鋼7776萬噸。其中,08年要淘汰落后煉鐵3706萬噸,煉鋼3802萬噸,相當于07年產量的8%。
馬鞍山鋼鐵公司原總經理朱昌逑還于近日表示,鋼鐵行業還面臨著巨大的節水壓力。對于鋼鐵企業來說,水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行業整合任重而道遠
“推進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是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今后(鋼鐵行業)發展中幾個戰略問題的關鍵環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遲
京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遲京東表示,我國鋼鐵行業存在著布局不合理、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出口過度、進口礦石依存度偏高等問題,而這些與鋼鐵產業過低集中度有著難以割舍的關系。業內人士認為,低集中度使我國鋼鐵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議價能力相當有限,不僅要承受著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壓力;除此以外,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據了解,近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表聲明,號召中國鋼鐵企業和礦商聯合抵制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力拓。原因是力拓企圖降低長期合同礦的數量,轉而增加中國的現貨鐵礦石供應,以賺取更高額的利潤。業內人士表示,鋼鐵業協會號召聯合抵制,在側面上反映了中國鋼鐵業低集中度所造成的國際聲音太弱,鋼鐵業協會出面實屬無奈之舉。
在此情況下,行業整合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人甚至提出,2008年將是鋼鐵行業大整合年。
事實上,國家對鋼鐵企業并購重組一直持鼓勵態度。早在2005年頒布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就明確提出,支持鋼鐵企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互相持股等方式進行戰略重組,減少鋼鐵生產企業數量,實現鋼鐵工業組織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升級。該政策還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然而,在此次整合之前,雖然重組、合并的呼聲不斷,但是,鋼鐵業整合一直“走走停停”。一位鋼鐵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認為,2004年以來,
中國鋼鐵業發展迅速。至2006年,中國歷史性地實現鋼鐵凈出口。歷史資料顯示,2006年1至10月份,國內累計出口鋼材3285萬噸,同比增長91.6%,累計進口鋼材1554萬噸,同比下降29.12%。該資深人士分析,由于出口增長所帶來的虛假繁榮,中國鋼鐵行業的許多矛盾得以掩蓋,因此,鋼鐵
業整合也數次擱淺。
但是,這一現象在去年發生了悄然轉變。2007年9月份,中國出口鋼材和鋼坯折合成粗鋼的數量首度出現了同比下降。鋼鐵業出口出現拐點。
隨之而來的是,那些繁榮背后矛盾顯現了出來。
盡管如此,鋼鐵業整合仍然困難重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鋼鐵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鋼鐵行業整合主要分為寶鋼的全國布點模式、鞍鋼本鋼的“區域統籌、向外拓展”模式和省域內的萊鋼——濟鋼模式。
在此三種模式之中,“區域統籌、向外拓展”模式效果比較明顯,其它兩種則阻力較大。其中,寶鋼模式的最大阻力來自于當地政府,“有些鋼鐵企業對當地GDP貢獻較大,出于稅收等多方面考慮,當地政府不愿將其拱手讓人。”另外,由于萊鋼——濟鋼模式是同省內兩個勢均力敵企業的整合,因此,就面臨著一個“誰是老大”的問題。
四強格局日趨明朗化
由整合動作來看,寶鋼、鞍鋼、首鋼、武鋼這四家,是本輪整合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2007年11月底,或許是受當時“全球第一大礦業巨頭提出收購力合力拓”的消息刺激,中國鋼鐵業協會組織召開了鋼鐵行業兼并重組與企業發展研討會。會上,鋼鐵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稱,協會已建議國務院制定國家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規劃,為提升產業集中度提速。而且,在整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有寶鋼、鞍本、首唐、武鋼四大集團在資金、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優勢”。
結合《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不難看出鋼鐵業協會的良苦用心。根據《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10年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而這個目標的完成,四強的帶動作用不容低估。
據此,業內人士分析,鋼鐵業四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基本敲定,東北以鞍鋼——本鋼為核心,華北以首鋼——唐鋼為核心,華東以寶鋼——馬鋼為核心,中西南則以武鋼為核心。再加上四個大佬仍馬不停蹄地“跑馬圈地”,四強格局指日可待。
不過,業內專家同時指出,雖然四強格局是眾望所歸,但是最終形成“應該不會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