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陶瓷集體提價15%-30%
2008-5-22 10:44:00 來源:泉州晚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人民幣升值、退稅降低、原材料漲價的漩渦中,掙扎許久的陶瓷業終于發出漲價的吶喊。泉州日前與省陶瓷行業協會聯手發出企業倡議,組建營銷聯盟,統一對外,將出口陶瓷提價15%%-30%%。 新產品提價三成
“以德化為中流砥柱的泉州陶瓷業,眼下有個不成文的約定,新產品通常提價30%%,舊品則小幅提升15%%。”德化陶瓷業的權威專家分析,這既是自主創新的效應,也是企業間的主流聲音。
盡管陶瓷抬高了身價,但今年的春交會、華交會,德化的陶瓷訂單仍有不錯的收獲。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歸功于德化在國內工藝瓷的產區競爭中已經顯示出“一枝獨秀”的趨勢。由于成本的持續提升,不少臺商已經撤走大量工藝瓷工廠,原先鼎足而立的東莞、潮州等地,不少工藝瓷企業逐漸消失,工藝瓷的產區競爭日益減弱。在國外客商無法找到替代品的情況下,泉州陶瓷的漲價就更加理直氣壯。
價格是漲了,但陶企們并沒有因此贏得更多利潤,從2006年至今的兩年里,陶瓷業的成本提升幅度足以抵消漲價帶來的利潤空間。2006年、2007年出口陶瓷退稅率連續兩次大幅下調:先從13%降至8%,再從8%%降至5%%,過去出口1000美元的陶瓷產品退稅大約有560元人民幣,如今僅為100元左右。在陶瓷業的退稅調整方面,這兩次下調幅度最大,間隔時間最短,業內人士稱之為陶瓷業的大“地震”。今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破7”,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加上原材料價格暴漲,陶瓷成本一路飆升,此輪提價僅僅稍微緩解了企業們的壓力。
新技術帶來力量
提價背后,持續創新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在鳳凰陶瓷研究所所長邱雙炯看來,陶瓷業需要注入更多的創造力來完成危機下的轉型。近日,由他潛心研究的非放射性環保蓄能型高溫發光瓷已經燒制成功,這意味著泉州陶瓷產業即將引發一次材料上的革命。這種發光瓷又名夜光陶瓷,它可以吸收陽光或其他散射光,吸蓄光能以后發生活化,而發出強光,發光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發光性能可重復再現,且長期維持發光性能。
另一條好消息是,我省首條全自動電熱高溫隧道窯在泉投產。此前,德化有97條電熱隧道窯,但都是中低溫窯爐,燒成溫度只能達到1200℃左右,而儒苑公司的全自動控制電熱高溫隧道窯,不僅將窯爐燒成溫度由以往的人工調控,調整為全自動智能調節,其最高燒成溫度還高達1450℃。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正為泉州陶瓷業向更高端邁進積蓄力量。目前,在已經實現9成企業使用電能和天然氣的德化,正在進行政企合作的破題。1-4月,德化撥出專款支持用電高溫燒瓷技術攻關和窯爐改造,共有17條窯爐完成改造,每年可節能1108.9噸標煤,節約成本425萬元。未來,泉州約250個陶瓷研發機構將為陶瓷創新節能帶來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