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供需礦價漲跌之源
2008-5-20 13:42:00 來源:現代物流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舒亦欣
6297萬噸!4月底。
自四月份來,進口礦港口庫存一直在6000萬噸以上,鐵礦石卸滿了一個個堆場,部分港口已大大超出了其庫存能力……
要是在前兩個月,這些鐵礦石說不定早就成為某些大橋的鋼梁了,而現在卻還漂在海上,甚至連港口都進不了。
曾經幾時,印度、巴西和澳礦的供應商,攜帶著礦石飄洋過海,向中國這個潛在的鋼鐵生產大國苦口婆心推銷礦石。那時,中國還不是鋼鐵生產大國,鐵礦石資源對外的依存度尚不是很高,價格的話語權掌握在買方手中,包括中國在內,著實品享了一陣兒“鐵老大”的優越日子。這讓鐵礦藏豐富、產能巨大的國家的礦石供應商在 “買方天下”的時代,吃了不少苦頭。
風水輪流轉。踏進21世紀后,世界鋼鐵業原有的產銷和供需格局發生重大轉變,買方優越感被徹底顛覆,價格“制空權”落到賣方手里。于是,窩火多年的鐵礦石供應商開始板起面孔,一路喊漲。2005年,鐵礦石71.5%的漲幅讓中國鋼鐵“抽筋喋血”,每年以付出30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在陣痛中壓縮收益。
鐵礦石在經歷了2006年19%、2007年9.5%價格漲幅之后,業界多稱今年鐵礦石的最高漲幅不能超過30%,并稱這是一個“成本紅線”。沒有想到,世界鐵礦石巨頭在與中國鋼鐵界價格談判鏖戰正酣之際,日韓竟然暗送秋波,對泯一笑,首發定價65%的漲幅。日韓因為在礦石供應巨頭的實體內占有股份,不僅可以緩沖成本壓力,而且可以從漲價中獲益,而中國4億噸的進口量,反映在生產上就意味著增加成本100多億美元。
當這些 “石頭”乘買方需求之“危”,瘋狂抬高自己價值的同時,作為鋼鐵生產企業左膀右臂的焦炭,也嫉妒得雙目穿火,身價也連破紀錄,欲與礦石試比高。4月底,河北唐山二級冶金焦市場價格已經攀升至2300元/每噸,與年初相比,上漲600多元,漲幅高于鐵礦石。
沒鐵礦石不行,但也得罪不起焦炭。為了穩定生產,鋼鐵企業不得不協調資源采購比例和資金支出比例。此時,“瘋狂的石頭”也不得不接受生產經營規律制約,身價不得不由堅挺軟綿下來。
當白花花的銀子嘩嘩啦啦流向境外,換取“洋石頭”時,本地“石頭”自然不服“遠路和尚會撞鐘”的神話。于是,在舉國之力尋找鐵礦,大力開采國內鐵礦石的背景下,處于“口渴”狀態下的中國鋼鐵企業,終于可以品嘗到“近水”解渴。然而,面對漲聲一片的大環境,國產鐵礦實在難以忍受不漲價的煎熬和高利潤的誘惑,價格一路攀升成為必然。
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在國產礦、現貨礦和協議礦紛紛登臺分羮之際,鋼鐵企業也開始由到處“化緣”被動接受高價煎熬的“受氣主兒”,開始對前來爭奪“采購權”的礦石供應商挑肥揀瘦、指手畫腳。標志著“瘋狂的石頭”失寵、買方話語權分量漸增時代的再度啟幕。“誰的價格便宜,就采購誰的貨,不管你是本地貨還是‘洋石頭’”。
眼看著被冷落的礦石船漂在海上等待入港卸貨,鋼鐵企也表現出如前一陣兒澳礦某巨頭的姿態:“在價格談判上,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所以,部分鋼企寧可多付港口庫存費,也不急于運輸進口礦,期望礦石價格更向自己利好。
一塊沉眠地下多年不見陽光的黑色石頭,在現代工業革命到來之后,就開始了自身價值的顛簸流離,曾遭受冷遇、屢被白眼,曾價值連城、張揚瘋狂。問題是,鋼企和“石頭”都不要搞錯,一時得勢,并不是因為什么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市場供需的規律使然。不管是鋼企的采購權,還是鐵礦石自身的價值,一切都要由市場供需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