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至映秀“啃”通“生命線”
2008-5-19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13國道是離震中汶川最近的一條公路,被視為最關鍵的“生命通道”。然而,從都江堰到汶川的96公里道路上,有35.67公里遭到損壞,其中由于山體崩滑造成的大型滑坡202處、中型滑坡48處、小型滑坡75處,同時還有大型泥石流5處、中型泥石流11處、小型泥石流30處。在這段路上,有的橋梁完全塌陷,有的路段路基完全垮掉。
為了早日搶通這段“生命通道”,四川省交通系統集中最強的隊伍、使用最好的設備、配備最權威的專家,通過各方面緊密配合,領導現場指揮,24小時輪番作業。5月17日17時30分,213國道都江堰至映秀段最后一處大的塌方區被搶通,至此,從都江堰市到映秀鎮的公路交通實現了全線貫通。
多頭推進 中間開花 兩邊夾擊
搶通213國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業面受限。在部隊和大型機具來到現場之后,因為作業面的限制,機具、人力只能在一旁,有勁使不上。
時間就是生命,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前線指揮部經過研究,提出了“多頭推進、中間開花、兩邊夾擊”的指導思想。他們首先在坍塌區打通一條通道,把機具和設備先運過去,這樣既有一組機具直奔下一個作業面,又有一組機具與原來的機具形成兩面夾擊。這樣,一個作業面就變成3個。同時,在一個坍塌區還沒清理完成的時候,不斷將機具和人員運向下一個坍塌區,最多的時候,曾有幾十個工作面同時作業。由四川省交通廳派出的工程技術人員徒步到達各個塌方路段,因地制宜,組織當地原有的工程機械開展清理塌方泥石的作業,形成了“中間開花”的局面,水路打通之后,“中間開花”的局面不斷擴大,使得各個塌方區同時進行作業,不斷取得進展。
正在現場指揮搶修工作的四川省交通廳廳長高烽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搶修工作采取了正確措施,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通,“如果按照普通的辦法,幾個月搞下來就相當不容易了”。
“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
冒著余震與滾石的危險,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董事長高淳帶隊連續作業72小時,終于在5月14日7時10分,“啃”下第一塊“硬骨頭”——國道213線灰窯溝(953K+200M)大坍塌區。通過這里,人員和各種機具源源不斷地涌向映秀方向。
5月16日凌晨2時,四川省交通廳總工程師陳樂生和省交通廳公路局副局長羅玉宏從工地上下來時,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四川省副省長王寧、省交通廳廳長高烽等都在等著他們,因為他們“啃”下了另一塊“硬骨頭”——用貝雷架加固已成危橋的壽江橋。從5月14日凌晨3時到7時,將貝雷架吊裝運赴工地,到5月16日凌晨2時完成架橋加固。這期間,他們已經連續工作23個小時沒有合眼。
突破最后一道“瓶頸”
震后第二天,四川省路橋集團董事長孫云就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與川高公司、武警某部、解放軍某部配合,打通阿壩鋁廠到映秀鎮的通道。這是都江堰至映秀道路最后一段,里程雖只有3公里,卻是打通這條“生命線”的最后一道“瓶頸”。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有的213國道在此處已被完全損毀,短期內沒有修復的可能。專家們經過調研建議:利用水庫和岷江,開辟水上通道,恢復老的213國道,避開部分受阻路段。
5月16日一早,孫云帶著100多名公司骨干,開著最先進的10多臺大型設備,分成兩個工作面,全力推進,鏟除路面沉積的淤泥。但由于該區域連日來大小余震不斷,推土機邊往前推,山體邊塌方,推了又塌,塌了再推!15個小時后,該處的5000立方米土石才被清理完畢。
保通任務仍艱巨
5月17日21時,設在213國道旁的抗震救災交通保障指揮部仍亮著燈,四川省交通部門的30多名負責人在商討:打通的道路很脆弱,下一步重點是保通。為此,四川省交通廳要求,所有已經清通的路段,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機具和工程技術人員,現場24小時監控,確保救災物資運輸不中斷。
5月18日凌晨,都江堰至映秀段突降強暴雨。指揮部負責人對記者說,剛打通的路段面臨嚴峻考驗,甚至不能排除塌方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