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語:呼喚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008-5-16 10:0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楊達卿
四川地震發生后,中直機關各部門各單位紛紛開展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活動,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等國家領導人帶頭捐獻。海內外華人也心系災區,紛紛慷慨解囊,傳遞著愛心的 “火炬”。
在本報近兩日進行汶川地震的相關報道時,一直希望獲取作為基礎服務的物流業,參與抗震救災的信息。直到5月14日下午,才傳來少數物流企業的捐助消息。相對于其他行業的捐獻表現,物流業作為救災生命線,其捐獻救助似乎顯得遲緩?
災難面前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不僅是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桿,也是衡量企業家成功與否的標桿。若說每個人是社會肌體的細胞,企業則是社會肌體的器官。這器官的健康存活依賴于整個社會肌體的健康存活。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殘酷的震災面前,數萬同胞生死關頭,急需物流企業援助之手。
社會責任感是成功企業品牌價值的一個核心。為樹立企業品牌,我們常見各類物流企業積極參加各種評比活動。榮譽掛滿墻上,獎杯擺滿桌上,但在同胞遭受天災面前卻反應遲鈍。那些品牌有何價值?真正的榮譽是深入人們心底的榮譽。若說品牌有價值,其深層價值不在于為企業謀資斂財,更在于能匯集和濃縮人類精神財富,充滿人文情懷。
中國自古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精神,有類似晉商等關注社會群體的儒商傳統。價值觀決定方向,胸懷決定局面。唯利是圖的價值觀,能把企業引向哪里,能讓企業走多遠?沒有人文關懷的價值觀,沒有兼濟天下的大胸懷,一個企業做再大最終還是一個錢匣子的陪葬品。
希望我們的物流企業不要等待召喚,因為生命就是召喚,要盡最大可能投入到生命的救助中去;盡最大的可能為通往災區的道路開通獻物獻力;盡最大的可能為抗震救災的物資運輸出人出力;更要準備,盡最大可能參與災后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