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國鋼鐵產業議價能力
2008-5-14 19:3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趙豐
2005年以來,鐵礦石進口價格的飆升沖擊著中國鋼鐵業的神經,讓國內鋼鐵公司頭痛;更讓人不解的是:中國作為世界鋼鐵大國(產能居世界第一),卻沒有鐵礦石的自主定價權。從2005年開始鐵礦石價格比上一年度上漲了71.5%,今年則是初步達成了65%的協議。鐵礦石價格的爆漲勢必增加我國鋼鐵業的成本,雖然鋼鐵業可以將成本轉移,但最終還是由下游制造業買單。這種不利的局面暴露了中國鋼鐵產業大發展中的若干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國鋼鐵產業的議價能力?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企業(或產業)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取決于雙方侃價能力的強弱對比。侃價能力首先體現在產業的集中化程度上,如果供方產業的集中化程度比買方產業高,其在產品定價上將占優勢地位。
從產業集中度方面來看,鋼鐵業處于劣勢。世界鐵礦石采礦業處于寡頭壟斷狀態,前三大鐵礦石生產企業壟斷了目前世界鐵礦石可貿易量的70%多,而世界鋼鐵業集中度則低得多,這就從總體上決定了鋼鐵業的弱侃價能力。從鋼鐵業內部情況來看,中國的鋼鐵業的侃價能力也與其地位不相匹配。自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億噸以來,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但由于中國鋼鐵業太過分散,這種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使中國鋼鐵行業很難形成統一的認識、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談判能力自然很弱。有進出口權的鋼廠、貿易商各自為政,分散地向供應商報價,甚至主動哄抬價格,這就大大削弱了買方的議價能力。此外鐵礦石沒有替代品,也加強了供方的議價能力。
在鐵礦石供方議價能力強及世界鐵礦石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鐵礦石漲價是必然的,但憑借我國鋼鐵業在世界鋼鐵業中的地位,也不應該只是被動的價格接受者的角色,如果采取一些恰當的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鋼鐵業的議價能力。
首先,形成統一的礦石采購聯盟可以提高我國鋼鐵業的議價能力。我國一年2億多噸的鋼鐵產能,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買方力量。全球鐵礦石貿易有兩個市場:一是通過長期供應合約建立的市場,主要的交易方是巴西淡水河谷等礦業巨頭和各國一些規模較大的鋼鐵企業;另一個是現貨市場,較小的鐵礦石供應商和較小的鋼鐵企業以現貨方式交易鐵礦石,價格隨行就市。現貨市場更能反映供求關系,在鐵礦石供應緊張的情況下,現貨價格大大高于長期合約的價格。享受長期合約供應的鋼鐵企業可以獲得優惠的價格,而我國鋼鐵公司只有寶鋼等幾家大鋼鐵企業納入了長期合約市場,占絕大部分產能的眾多小鋼鐵企業只能去現貨市場搶奪鐵礦石,一些中小貿易商看到有利可圖,也紛紛擠入鐵礦石貿易市場,造成我國鐵礦石進口的猛增,這就人為地加大了鐵礦石供求緊張的狀況。同時也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品位和質量比巴西、澳大利亞礦石低的印度礦石的進口價格居然高于前兩者,這自然會刺激前者提價。目前我國政府也注意到了我國鐵礦石進口的無序狀況,開始整頓進口,如出臺了新的鐵礦石進口許可制度。同時,我國鋼鐵工業協會也出面協調國內鋼鐵企業,形成聯盟,以寶鋼為代表出面與必和必拓公司談判,在國內鋼鐵企業空前的團結面前,必和必拓公司最終讓步,放棄了加價的要求。我國鋼鐵工業的議價潛力得到初步體現。如果能更好地協調,形成一股力量,我國鋼鐵工業的議價能力還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其次,進行后向整合、打入上游供應鏈也是提高我國鋼鐵工業議價能力的有效途徑。日本鋼鐵企業之所以能至今主導亞洲鐵礦石進口定價權,與他們較早介入上游鐵礦石資源、與供應商形成密切合作關系分不開。我國鋼鐵企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前些年已開始尋求參股國外鐵礦石資源,目前更加大了向上游滲透的力度。寶鋼集團幾年前就在秘魯買斷了當地的鐵礦資源,又在巴西與世界三大鐵礦石巨頭之一的淡水河谷共同建立鋼廠,以利用當地的鐵礦資源。但總的來講,這種后向整合的力度還不夠,無法對供應商產生足夠的威懾,難以獲得真正的控制力。目前,國內鋼鐵企業已開始謀求對海外鐵礦資源的控制權。
最后,我國鋼鐵工業需要加快整合,以提高集中度,提升議價能力。目前我國鋼鐵企業數量眾多,但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大鋼鐵企業很少,而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小鋼鐵企業眾多,它們產品檔次低,效率低,浪費資源,環境污染嚴重,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進行產業整合將比較漫長,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去調控。新鋼鐵產業政策的出臺將會抬高鋼鐵業的進入門檻,推動鋼鐵企業的優勝劣汰,加速鋼鐵行業的整合,從而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地位和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