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欲圓軌道交通夢
2008-5-12 11: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濟騰飛,人口“井噴”,城市擴容,合肥,正朝著“141”格局的現代化濱湖城市的“理想”飛奔前進,而重塑城市交通,是這個城市實現夢想必須跨越的一道“坎”。
2006年開始,合肥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翻修了數百條道路,為車流擁堵的馬路“減負”,讓城市交通“活”起來,但路,更多地只會刺激車的增長,而單一的馬路交通,已難以承載城市交通之“重”。
省城呼喚全新的交通方式。日前,合肥有軌電車項目建設方案,經過論證,定下“大盤”,可望于今年8月1日動工。合肥公共交通,將大踏步邁入“軌道時代”。
有軌電車一期工程8月開建
“現在從家到單位要1個多小時,有軌電車修通后,只要半小時就到了,中午就可以回家吃飯了!”家住老城區、在包河區上班的錢女士,聽說有軌電車一期工程今年動工在即,欣喜與興奮寫滿臉頰。
有軌電車,激起無數的合肥市民的關注和憧憬,原因在于這種交通方式既新鮮、又便捷,引入省城,將重塑合肥交通生活新時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有軌電車,頭搭一根電線,叮叮當當在老街區招搖過市,是一種頗有歷史感的“老古董”,但現代有軌電車完全不是這個概念,F代化的電車舒適度可以媲美地鐵列車,平均時速可達30公里以上,比城市公交快一倍;電力牽引,既安全又環保,一方面提升市民的出行品質,另一方面促進城市“減排”,走向可持續發展。
全長21.86公里的合肥有軌電車一期工程,已確定今年8月開工。一端連著合肥火車站,體現鐵路與城市公交“零換乘”;一端直通省城的最大一片發展熱土——濱湖新區。由于是全封閉,設計為全線高架,猶如一條巨龍,緊緊依著勝利路、馬鞍山路、包河大道等交通干線,以8米左右的高度凌空穿越城市。工期為16個月。明年年底,合肥市民就可以沿著平滑的軌道,穿梭往來新站區、老城區和濱湖新區了。
工程線路走向,體現出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一根線串起新站區、老城區和濱湖新區,沿途21個車站,既包括合肥火車站、汽車站、未來的合肥高鐵站等,又涵蓋小東門、元一時代廣場、省體育館、合家福購物廣場等場所,既能快速疏散交通樞紐的人流,又能改善商業和公共場館的交通狀況,從而可以大大減輕老城區現在疲憊不堪的交通壓力。
遠期規劃建300多公里軌道網
未來的合肥,將成為建在“軌道上”的充滿活力的一座現代城市。
備受矚目的有軌電車一期工程線路,只是規劃中的1號線和4號線的一部分,它與規劃中的2號線,將形成合肥全新的軌道交通十字走廊。根據規劃,4條骨干線路及其延伸線、2條加密線和1條機場線,未來將構成完善的合肥軌道交通網,總長度超過300公里,縱橫交錯,溝通南北東西。
2006年開始的大建設,讓合肥快速長大,向周邊總計延伸了30公里左右。到今年年底,合肥人口將達500萬,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公交優先,是城市發展應遵循的原則。發展公共交通,才是治本之道。建設有軌電車,正體現了這樣的基本思路。其單向1小時載客量可達近萬人次,是公交車的近兩倍。而且,合肥的有軌電車,線路條件、行車限界,均按遠期輕軌的技術要求,一次設計到位,未來將升級為輕軌,無論是速度還是載客量,都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路中設置單墩式支架,撐起橋梁,再鋪上每米重60公斤的鋼軌,可同時容納兩輛電車雙向對開,這將是合肥有軌電車的基本設計?梢韵胍姡磥盹w架在樓群、街衢間一座座空中軌道走廊,將為現代化的合肥,平添一份恢弘和壯麗。
軌道交通加速城市發展
如果我們的城市生活駛上了一條條光滑的軌道,會給合肥的發展、百姓的日子帶來哪些變化?
舒適、安全、快捷,有軌電車本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通生活。而有了大運輸量的有軌電車的分流,市民也可不必在公交車里擠成一團,目前老城區高峰時速不到10公里的公交車,速度也可以更快。交通便利了,無疑將增強百姓的幸福感。
就一期工程沿線居民而言,由于線路與未來的高鐵站交匯,電車與風馳電掣的“動車組”可以快速銜接,動車組從合肥到南京45分鐘,到上海3個小時……沿線居民從自家出發,將能享受“一條龍”的快速交通出行,形成點對點的城市“連線”。
沿線會不會有噪音污染?專家介紹,新型有軌電車本身噪音就不太大,居民區還將矗起一面面“消音屏”,將擾人的噪聲減至最低。
交通的便利,無疑會將刺激沿線商業的繁榮,一期工程經過的馬鞍山路等地,已成為合肥的新商圈,軌道交通帶來的新商機,將成為這些地方發展的新引擎。有軌電車的另一個影響,將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沿線房價將不免大受影響!坝熊夒娷1號線附近,交通便利!”這樣的字樣,已赫然出現在開發商的樓盤廣告牌上。過去,站后區和濱湖區,由于交通不便的“先天不足”,成為合肥房價相對而言的兩個“洼地”,有軌電車一通,房價難免“水漲船高”。
有軌電車,將進一步加快合肥新區開發的浪潮。一期工程通向城市的發展方向——濱湖新區。這一道線,便如一條城市發展的箭頭,將合肥現有的城市規模與合肥的未來相對接。人們的出行提速了,城市的發展也會大大提速。(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