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為求職主動出擊
2008-5-12 0: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東北師大學生就業處處長李忠軍最近向記者提起一個詞:“市場倒流”。他說,上世紀90年代剛剛開始“雙向選擇”時,通常是用人單位投入精力與成本,流向高校選聘畢業生,為招聘“買單”;近幾年,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一些畢業生開始主動走出學校,流向單位“送貨上門”,為自己的求職“買單”——業內人士將這種現象稱為“市場倒流”。
當然,國內大學生就業早已由“賣方市潮走向“買方市潮,“倒流”現象的出現也屬正常。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410余萬人,比2005年增加75萬人;
2007年預計達到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5萬人。社會有用人需求,趕不上畢業生規模的增長速度。主動出擊找婆家,已成為某些大學生爭奪就業先機的一種無奈選擇。
據介紹,東北師大有名學生為找工作,已三下南京。吉林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于杰向記者講述了他先后兩次去北京求職的經歷:第一次面試了兩家公司,沒成;第二次住了一周,面試了4家公司,與其中一家簽約。
“6家公司,都是從網上找的。我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參加學校的招聘會,因為,我的目標是從事游戲軟件開發,而這樣的公司很少到我校招人,所以我選擇主動出擊。”于杰告訴記者,他到用人單位的登門拜訪起了決定性作用:“我帶著簡歷和作品,到了單位,給招聘部打電話,他們讓我網上投簡歷。我說,我就在你們樓下,請給我幾分鐘時間。他們認為我大老遠從東北跑來不容易,同意了。在自我介紹后,他們對我進行了筆試,第二天就簽約了。”雖然兩次去北京花了幾千元,于杰認為還挺值,因為最后簽約的是一家他向往的大公司。
吉大新聞系的于志強,目前也正轉戰北京。“登門拜訪需要很大勇氣,還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而且事先必須了解清楚用人單位的情況。”于志強說:“天天來回坐車找工作,北京這么大,又人生地疏,有種‘漂’的感覺。心里很著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傾向于外出找工作的同學,一般出自這么幾種原因:一是所學專業社會需求量較少,在校園招聘會里難以找到對口單位;二是不認同趕集式的招聘會,認為這種形式太亂,針對性不強,現場只能遞個簡歷,沒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三是對自己將來的就業城市或就業單位有明確指向。而且,相對而言,往往文科生比理科生更主動,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比“乖乖生”更主動。
有人擔心,“倒流”之勢的出現,會不會使用人單位不再熱衷于到高校參加招聘會,而是“足不出戶,鼠標一動,坐收英才”?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傾向于“守株待兔”的用人單位還是極少數,且多為中小型企業(公司),它們受限于經濟實力,為節約運營成本而采用網招形式,同時所招人員也不多。因此,暫不會對傳統招聘模式造成沖擊。
北京融合資訊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經理崔萍對記者說,有實力的大公司,還是喜歡到校園開專場招聘會,一是這種招聘方式選擇面寬,篩選余地大,針對性強;二是可以借機在校園內對公司進行形象推廣與宣傳;三是替學生考慮就業成本問題。所以,對這樣的公司來說,網招只不過是一種輔助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用人單位都喜歡學生“送貨上門”。一家單位的招聘主管告訴記者,什么時候招聘、到哪里招聘、招聘哪些崗位,單位都有既定的檔期與計劃,不喜歡正常的工作程序被“入侵者”打亂,通常他們會有禮貌地拒絕主動來訪者,并告訴其等待公司赴校園開招聘會的消息。一些有過外出求職經歷的學生也反映,有這樣想法的單位絕不在少數,冒昧上門經常會碰軟釘子。
如此看來,那些沒有經濟實力,亦沒有充足時間去滿世界找單位的同學,暫時還大可不必為“市場倒流”現象的出現而焦慮不安。盡管,主動出擊有可能賺取更大贏面,但是否適合,還需要每一位學生根據自身條件來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