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生產資料論文

加入WTO對中國商品流通業的影響

2008-4-5 13: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承諾采取的開放措施

    在中美、中歐關于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涉及商品流通領域的內容是在“服務貿易”項下的“分銷服務”部分,包括四個部分:傭金代理、批發、零售、特許經營。
    在傭金代理和批發服務方面,中國政府承諾允許外商設立合營公司,從事絕大部分商品的進口和國產品批發業務,并在3年內逐步取消對合營公司的數量、地域、股權和企業設立方面的限制。

    在零售服務方面,中國政府承諾允許外商設立合營公司,從事絕大部分商品的零售業務,并在3年內逐步取消對合營公司的數量、地域、股權和企業設立方式方面的限制,但經營某些重要商品的30家店鋪以上的連鎖企業仍必須由中方控股。在特許經營服務方面,中國政府承諾允許外國公司通過特許經營形式進行營銷活動,在2003年前取消所有限制。同時,協議還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分銷其在華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相關的服務,包括維修等售后服務。

    中國商品流通業的對外開放,是從1992年7月開始的。當時,國務院決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六個城市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各試辦一至兩個中外合資或合作經營的商業零售企業。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經正式批準了20個合資項目。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還自行批準開辦了相當數量的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中國商業對外開放雖然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但對我國的商業發展已經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首先,外商帶來了國內商業零售企業短缺的資金。

    其次,外商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現代化營銷方式和管理經驗。從試點城市已經開業的合資零售企業來看,不僅在商場設施、購物環境、商品質量等“硬件”上屬于一流,而且在營銷觀念、管理模式、服務文化等“軟件”上更有特色。

    再次,外商利用其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從中國采購商品,在本公司的國外零售網絡中銷售,擴大了中國商品的出口。此外,適度引進外資還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誠然,在流通領域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定的壓力。同進入我國商品市場的外商相比,我國的流通企業在資金實力、營銷方式、流通技術、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外商在我國市場開辦零售企業以后,周邊的國內零售企業一般都感受到較大的壓力,銷售額和利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繼續擴大開放市場,國內商品流通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壓力。但是,盡管商品分銷領域對外開放中利與弊并存,但綜合分析無疑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國務院決定繼續擴大商品分銷領域的對外開放,是完全正確的。

    加入WTO對流通企業的影響

    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中,分銷一直是外國代表團非常重視的問題。我國開放分銷領域,首先受影響的將是中國的工農業生產企業,當然,對國內的商品分銷企業也會造成一定的沖擊。

    1、中國商品零售企業所受到的沖擊是有限的,大體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首先,從目前外商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現狀看,外商投資在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很低,尚不會對國內市場構成大的影響。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9年全部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零售額,只占當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加上各地變通成立的外商投資零售企業,只占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2.6%左右,這對整個中國消費品市場的影響是很小的。

    其次,從目前中國政府開放國內市場的政策看,總體上已經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諾。中國的商品流通領域改革的步子很快,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在外商投資零售企業開放的地域和數量方面,現行政策已經超過了中美協議書中的內容。同其它一些原來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行業相比,商品流通企業受到外商投資企業的沖擊肯定會小一些。

    再次,從目前中國市場的競爭形勢看,不利于新的流通企業包括外商流通企業進入。不可逆轉的買方市場狀態,眾多流通企業的激烈競爭,持續兩年多的零售價格負增長局面,不斷下降的流通平均利潤率,不僅給中國的流通企業造成巨大的經營困難,對外商投資流通企業同樣是難以逾越的障礙。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商投資流通企業,不少仍然處于虧損經營的狀態。近兩年外商在中國開設零售企業的勢頭,已明顯不如前些年。

    2、中國商品批發行業受到的沖擊,將遠遠大于對零售業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批發和零售企業的現狀看,國有商業批發企業自80年代中期日用工業品市場開放以后,一直處于困難的境地,國有商業批發企業全行業虧損已有多年,近4年的虧損額超過了國有商業零售、餐飲、商辦工業企業的盈利額,造成國有商業企業全行業虧損。國有物資企業在1994年生產資料市場發生變化以后,已經連續6年全行業虧損。相比之下,國有零售企業一直保持經營盈利,在大中城市中仍然處于市場銷售的“龍頭”地位。實力不同,與外商在國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自然不同。

    (2)從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來看,隨著信息和交通條件的進步,批發企業的商品輻射半徑,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如新的電子商務浪潮,將主要B2B(即企業對企業)的領域發揮優勢。加入WTO后,將允許外商投資生產企業,建立法人銷售機構,在國內批發其產品,提供相關的售后服務。這必然會從現有的國內批發企業中再奪走部分市場,加劇批發企業的困難。但是,零售企業的服務半徑是有限的,再大的商場也主要是為商圈內的消費者服務。如果商店規模過大,超出了當地購買力的限度,在經營上反而會遇到困難。外商如果想在中國零售市場占有一定份額,必須設立數量眾多的商場,而這決不可能是一日成功。相比之下,零售企業的回旋余地要更大一些。

    3、中國加入WTO后,對城市的沖擊要大于對農村的影響,對發達地區的沖擊要大于對中西部的影響。

    一般來說,率先進行改革的地區和行業,承受外商沖擊的能力要更強一些。但是,這個論斷是建立在外商平均進入各地的條件上的。實際上,由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投資環境好,市場機會多,購買力強,開放以后外商將把投資商品流通企業的重點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從而使得這些地區的商業企業受到遠比中西部地區更大的沖擊。除了少數經濟實力特別強大、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為目標的外商以外,多數外商將繼續把中國東部的大中城市作為投資重點,開設合資合作流通企業。除非中西部有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短期內外商流通企業暫時不會大舉進入中西部地區的市場。

    流通領域加入WTO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根據中國政府作出的承諾,將在加入WTO后的3-5年內,逐步取消對外商進入中國國內商品市場的一切限制。中國國內的商品流通企業,必然會受到更大的壓力。但是,從國外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加入WTO以后,自己的國內產品市場完全被外商壟斷,在大國中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先例。目前,我們正在加快商品分銷體制改革,并根據國際慣例完善有關的法規,使中國的商品分銷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更好地適應新的競爭,同外商投資者共同發展,取得“雙贏”。為此,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緊迫感,采取積極的措施,除了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以外,應采取以下對策:

    1、盡快建立和完善有關市場準入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按照中國政府作出的承諾,現行的對外商的市場準入限制條件,包括地域限制、數量限制、投資比例限制、經營方式(零售或批發)限制、企業形式限制(單店或連鎖經營)等,都將在幾年內取消。但是,在多數發達國家,外商進入這些國家從事國內貿易,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除了企業競爭能力本身的原因以外,不少國家都通過立法作出規定,對設立新的大型零售商店進行"經濟需求"方面的審查,審查的標準是根據當地人口密度,現有商店的數量和服務地域范圍,新開店對現有商店經營收入的影響和對交通環境的影響,新開店可以創造的就業機會,等等。審查工作有的由政府主管部門承擔,有的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當地議會議員、當地商業企業代表組成的專門委員會承擔。當然,這種審查對本國的投資者也同樣適用。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這種做法,在逐步取消對外商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性規定后,通過國際通行的辦法,進行政府必要而有效的控制。對于一些條件不夠成熟暫時無法立法的內容,還可以考慮通過制定標準進行規范,有針對性地制定一些市場準入方面的標準。

    2、盡快制定商業網點的設置規劃,并通過立法形式予以確認。

    為增強操作性,應由各地商品流通主管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參照發達國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各地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商業網點規劃,其中包括網點數量、業態結構、網點規模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這項工作有一定難度,但不是不可能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對糧店、副食品的設置分布有著嚴格的標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按照不同業態和不同規模網點的商圈范圍,主管部門應該可以制定出這樣的規劃。

    商業網點設置規劃要體現結構宏觀控制的原則,引導外資投資于國內企業無力經營或缺乏經驗的環節,如倉儲設施、物流配送中心等。在網點規劃中,對大型倉儲式綜合商場應該特別關注。根據國外的實踐經驗,采取“現金支付和自選自運”方式的倉儲式綜合商場,具有極強的銷售擴張和價格支配能力,對國內中小零售商和生產廠商都造成巨大的壓力,目前階段不宜再大量發展。商業網點規劃經過詳細論證之后,可以通過地方人大或政府予以正式確認,公布于眾。這樣,當一個地區的商業網點已經達到標準后,一般不再批準開設新的網點,但對經營不善的網點可以用經濟手段迫其退出,改換新的企業經營。這個規劃對待內資和外資的網點一視同仁。隨著經濟的發展,規劃可以及時進行調整。

    3、加快國有流通企業改革的力度,提高國內流通企業的競爭力。

    目前,在我國商品流通領域中,雖然國有及國有控股消費品流通企業的市場份額,只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但是消費品零售總額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仍然是國有及國有控股零售企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有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市場份額,仍占社會生產資料消費總額的70%以上。為了培育能在國內市場上同外商競爭的企業,不可忽視對國有流通企業的改革。

    內貿重點企業要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除極少數承擔國家調控任務的企業外,其它都應積極發展多元投資主體,吸引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本,提升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形成一些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內貿企業和企業集團。對其他國有內貿企業,要堅定不移地進一步放開搞活,實行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出賣等多種方式的改革,可將大部分推出國有序列。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可以成為大型連鎖企業和代理制試點單位的網點,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在國有小企業已經改制90%的基礎上,把改制的重點放到中型內貿企業。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流通企業大多背負沉重富余人員、歷史債務和政策性虧損等包袱。如果國家不采取一些支持政策,相當一批國有流通企業很難進行資產重組等深層次的改革。但對于國有內貿企業自身來說,必須眼睛向內,努力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制度,特別是要狠抓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和質量管理,推廣集中采購等行之有效的經驗,堵塞漏洞,降低費用,增加效益。

    4、大力推進營銷改革,發展新型營銷方式。

    21世紀被稱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經營觀念、營銷方式等,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乃至決定性作用。當前買方市場使得緊俏商品不復存在,商品貨源競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持續兩年下降的零售價格指數,使得價格競爭的余地越來越小;在這種形勢下,營銷方式的競爭對流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分銷企業必須順應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跟上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的步伐,全面推進營銷改革和創新。

    從目前我國分銷企業的現狀來看,營銷改革要抓住三個重點:一是電子商務;二是物流配送;三是特許經營(詳細內容見本刊2000年第5期第7頁)。

    5、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商品分銷管理和協調機構。

    我國目前的政府機構設置,有多個政府部門涉及分銷領域,包括內外貿、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新聞出版、藥品管理等,盡管進行了政府機構改革,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因而在研究制定分銷領域的政策時無法進行整體考慮,而且遇到不同意見時協調難度很大。應該按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理順商品分銷領域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管理內外貿、統一協調分銷領域各種問題的政府管理體制。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