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信息化的三大焦點問題
2008-4-30 14: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冰雪 近幾年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十分迅速,其IT應用市場也日漸成熟,許多中小企業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表現出十分渴望的心情。但是面對可觀的的成本費用,巨大的投入風險,很多中小企業猶豫了,徘徊了!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不要上信息化?該上什么樣的信息化?——是五臟俱全的,還是功能單一的?又該如何解決信息化過程中的最關鍵問題——領導與員工對信息化的認識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就這3個焦點問題進行一些討論,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焦點一:中小型企業是否需要信息化?
主持人:企業信息化建設被不可逆轉的歷史推向了市場大潮的浪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再是企業的效益工程而是企業的生存工程,如果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勢必被社會生態無情的淘汰。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因為自身的特殊“出身”,要不要信息化成為了討論的重點。
正方:對企業信息化頗有研究的鄧志雄先生對企業功能曾有以下劃分:上世紀70年代及以前,企業——生產者;80年代——經營者;90年代及以后——資源轉換增值的競爭者。
90年代買方市場的出現,使產品必須根據市場需求生產,企業存亡由市場決定。企業的任務是,實現更多的增值;有無資源轉換增值的能力,是決定企業是否存亡的關鍵。他進一步提出:在生產者時代,產品第一,企業最重要的工作是抓好物流;而在經營者時代,資金流成為企業的生命線;到了當今資源轉換增值競爭的時代,信息流成為企業取勝的第一要素。在這場“更好、更快、更強”的競爭中,企業只有迅速把握信息,按現代管理手段管理物流、資金流,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企業資源配置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立于不敗之地。
信息化不是什么特殊的東西,只不過是加強企業自身競爭力的一種必要工具和手段罷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會越來越將其視為一個必備的工具。
中小企業,分為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以及分為傳統型和高科技型還有成長型企業,首先人們應該分清概念!只有幾個人的創業型企業當然談不上什么信息化。但是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兩百人的時候還沒有必要信息化嗎?
信息技術是工具。大企業有自己對于工具的需求,小企業也有自己的需求。小企業人少,以訂單為中心,溝通簡單。小企業需要軟件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就基本上OK了;而大企業相對來說人比較多,反應速度慢,那么,對于軟件的需求就比較高、比較復雜。企業信息化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提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不同的企業,信息化的方式又有很多種。因此,不管是小企業還是大企業,不是需不需要上信息化的問題,而是如何上、怎樣上、上什么樣的信息化問題。
從第一臺電腦出現后,人們就開始致力于將電腦應用于企業來提高效益,乃至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能說不需要信息化嗎?
反方: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大多都還沒有解決,有單子才能活命,沒單子就倒閉,平均壽命也就3-5年,如何讓他做信息化,換成你是老板,你會先考慮信息化投入嗎?
中國的中小企業,很多都是以訂單(銷售)為生存基礎的。所以客戶呀,渠道呀才是企業生存的源泉。業主沒有生存百年的信念,也就沒有苦練內功的渴望。信息化之類的東西必然要有偏差了。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生存與發展是其主要面對的問題。而信息化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工具來增加競爭力,在各方面資源中起不到主導作用。企業需不需要信息化,這主要看信息化的結果能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
對于我國的大部分中小企業,基本上還是比較原始的管理模式,以人管人還是管理的重點,而不是信息化倡導的以制度管人的先進思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信息化會造成企業的陣痛是一定的,對于大企業來說,陣痛可能激發企業更大的沖力。但對于中小企業,陣痛也許導致企業一蹶不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化的風險,各個軟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一套風險規避方法論,但是對于中小企業真的那么適合嗎?真的能把風險降低到最小嗎?
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瓶頸當然還包括人員的素質,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負責任的員工,上再好的ERP都等于是零,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人員的缺乏是企業發展的阻礙,人員的流動也是中小企業頭疼的問題。上信息化就好比買了一輛奔馳,但企業能把這輛奔馳開好嗎?人員的素質也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能上ERP的有幾家,再下降一級,能做財務物流一體化的又有幾家,再下降一級,上了財務電算化的又有幾家?中小企業不是信息化了就可以發展了,而迫切需要的是核心競爭力,迫切需要的是設備的先進,人才的儲備,而不是說桌子上放上顯示器,廠里拉上局域網就可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了。大部分中小企業基本上連系統管理員都沒有的,更不要說是DBA了,這些中小企業你和他們說上信息化,真不知道是害了他們還是扶持他們。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道路路途遙遠,要上信息化也要在把握自己能量的同時慎之又慎。
焦點二:中小型企業信息化是否就是信息化的中小型應用?
主持人: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少,決定了其建設信息化的能力有限,那么是不是中小企業就不需要比較復雜、功能比較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呢?企業信息化的規模與企業的規模是成正比的嗎?
正方:企業信息化并不在于企業的大小,關鍵在于企業的發展潛力,在于企業經營者的創造力。
企業需要的信息系統是由它的規模、經營方式、環境等各種因素決定的,就整體來講,它可能不需那么全面,但就某個功能版塊來講,也許需要的功能會更強大一點。
但是,中小企業可能更加需要分銷系統、客戶系統等。關鍵問題在于中小企業有什么樣的管理需求。信息化的中小應用,搞的是“大而全”,走“統一”,突出形式主義,有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嫌疑,不足取!
中小企業的好處和弊病兼而有之,大企業同樣有大的問題……信息化的好處之一就是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機體的有效溝通,這并非是大與小的問題,而是需求。一個簡單的認識是:螞蟻也需要有螞蟻的信息溝通方式。
反方:信息化應用規模的大小與企業規模沒有關系。信息化應用的規模不僅僅是面積問題,而更應該是個體積問題,這樣說似乎也不合理,應該說是信息化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既然涉及廣度與深度,怎么可以和企業年產值、利潤、人員多少、固定資產規模的大小并列?
那么用數據量來衡量企業信息化的規模是否更適合呢?銀行是服務性行業,數據處理量大,而企業的數據量每分每秒都在發生(例如,工業控制數據模型每秒每分都在變化),則不能與銀行數據量合并同類項,也就是說用數據量來衡量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一個貿易型的小企業從個人終端一直到后臺管理,都用銷售通和數據庫聯成一體,實時掌握銷售客戶,那就是小企業的大應用。相反一個大型企業,只在財務和人事管理方面用了計算機管理,無疑是大企業小應用。
焦點三:中小型企業中的老板和員工如何在信息化建設中轉換觀念?
主持人:“企業信息化最關鍵的在于“化”人!中小企業信息化能否推進關鍵在于企業成員是否能轉換觀念。”那么如何去促進企業老板何員工轉換觀念就成為企業信息化的關口之一。
正方:21實際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際,特別是在我國,現在正在加速工業化的進程,而我們的基礎又比較薄弱,更需要信息化的建設。
中小企業居多在浙江,不要小看這些的老板,當他感覺到信息化的必要和能給他帶來競爭力的時候,不要你去指導他,他比誰都積極;至于工人,老板發話了,還有什么話?
老板親自抓,執行力強,是優勢。但是,中小企業缺乏復合型的信息化人才,我認為要轉變觀念,必須至少有1個信息化人才,而且是合格的復合型人才!其余的事情就是培訓,傳遞觀念!
反方:我同意剛才的意見,但正是因為中小企業的管理比較扁平,決定了低層對老板的意見影響比較大。所以,對中層和下層人員的影響力也很關鍵。比如,深圳的中小企業主大多是香港人投資或者內地人從創業開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板的意見取決于大家意見的大多數。當然,從咨詢角度來看,說服一個人比說服一群人要容易,而且效果直接。但是,個人的意志是易變的。理想的模式是:造勢,去影響中下層員工;注重細節,去說服老板。
方法建議:
1、參觀同行好企業;
2、先了解老板最急于解決的問題,從問題著手逐步轉入觀念引導;
3、介紹老板參加一些信息化培訓課程;
中小企業主在企業內部所能管轄的范圍要比大企業的老總所能管轄的更大,他們對于操作層上的員工一般來說也是耳熟能詳的,耳提面命、生殺予奪都能實現。他可以強制性地讓員工去接受培訓,去換腦,甚至“不換腦筋就下崗!”
而大企業的老總很難具體抓到操作層上的人員,難以把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完全貫徹下去,就要比中小企業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