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雙防”遭遇威脅 通脹壓力在升級
2008-4-30 13: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通脹壓力在升級
"雙防"遭遇潛在的糧價上漲壓力和投資、消費"雙膨脹"威脅
近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國內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價格總水平仍處于高位。多種跡象表明,價格運行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全面上漲的風險仍然存在,全年實現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8%以內的目標難度很大。
怎樣科學、準確、及時處理好價格運行的主要矛盾,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從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和歷史經驗來看,目前應著重從兩個大的方面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全面上漲。
嚴防糧食價格大幅上漲
糧食價格漲幅遠遠小于其他食品價格,有補漲要求。當前的價格上漲,是以非糧食品種的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為主的價格上漲,肉類、植物油、奶類、水果、餐飲價格都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這與以往的由糧食價格上漲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不同。
2007年,以豬肉為主的肉類及其制品價格上漲31.6%,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3.9%,主要植物油品種的漲幅為25.4%~35.8%,主要油料作物品種的價格漲幅為17.2%~36.1%,而同期糧食價格僅上漲6.3%;2008年1~2月肉類及其制品價格上漲43.3%,其中豬肉價格上漲70.3%,主要植物油的漲幅為47.2%~50.1%,主要油料作物的價格漲幅為37.4%~52.3%,而同期糧食價格僅上漲5.9%。比較一下可以發現,2007年以來我國糧食價格的漲幅遠遠落后于上述食品價格的漲幅。
從重要食品價格變化的時間輪動順序來看,先是豬肉價格在2007年初開始大幅度上漲,接著是牛羊肉以及植物油價格在4月份開始大幅度上漲,然后是油料作物價格在6~10月份先后大幅度上漲。而玉米、小麥、粳稻等糧食價格目前雖有小幅上漲,但尚未出現大幅度上漲,與肉類價格的漲幅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從未來的發展來看,糧食價格有補漲的可能。
目前糧食與主要農副食品的比價偏低,糧食價格有上漲的客觀條件。從主要食品及農產品與糧食的比價關系變化來看,由于2007年以來主要大宗農產品價格漲幅差距變化較大,因此食品及農產品與糧食之間的比價關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些比價關系已經由原來相對穩定的、合理的比價關系發展到目前新的、不穩定的比價關系。
目前,生豬價格與糧食價格的比價在1:10左右,但根據傳統的經驗來看,二者合理的比價關系應在1:5.5左右;目前大豆與糧食的比價在1:3左右,而根據傳統的經驗來看大豆與糧食的合理比價在1:1.8左右;目前大豆油(散裝)與糧食的比價在1:8左右,而根據傳統的經驗來看大豆油(散裝)與糧食的合理比價在1:5左右。總體來看,目前糧食的銷售價格與其他主要食品的銷售價格相比,處于歷史的最低比價水平。從糧食和主要食品的比價關系上看,未來糧食價格也有繼續上漲的要求。
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幅度大于糧食價格上升幅度,客觀上存在推動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從糧食生產的成本變化來看,目前糧食生產的成本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2007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7%,其中12月份上漲13.0%。
2008年1~2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5.4%,其中1、2月份分別上漲14.3%和16.5%,呈現加速上漲態勢。
4月中旬,國內尿素零售價格平均在2100元/噸左右,同比上漲20%左右,60%的大顆粒鉀肥3600~3700元/噸,平均上漲1600~1700元/噸,漲幅為80%左右;64%的國產磷酸二銨4680元/噸,上漲2000元/噸以上,漲幅為75%左右;45%的硫基復合肥3400~3500元/噸,45%的氯基復合肥3200~3300元/噸,同比均上漲1500元/噸左右,漲幅分別為70%~80%。
另外,農用柴油、農藥、農用薄膜、農業雇工價格漲幅也均明顯大于糧食價格的漲幅。在糧食生產成本增加幅度遠遠大于糧食價格上漲幅度的情況下,農民生產糧食的收益明顯減小,糧食價格存在因生產成本增加而上漲的客觀壓力。
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對國內糧食價格有一定的影響。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僅2007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世界銀行本月9日發表報告說,截至今年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同時,世界糧食儲備正在減少。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只夠維持53天,遠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國際公認的安全儲量是至少滿足70天的需求。
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已引起全球眾多國家的擔憂。在亞洲,泰國、越南和印度等大米生產國正減少或限制大米出口,以平抑國內米價,確保供應。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則提出了多項旨在增加大米產量的措施。糧食儲備的減少和各糧食主產國控制出口的措施,將進一步增加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格局,對我國糧食價格的上漲,也將產生相應的影響。
國內糧食供給總體上有保證,但受多方面影響,糧食價格走勢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連續幾年的農業豐收,使我國目前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保持相對穩定。目前國內的糧食儲備是充裕的,國家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而且,今年冬小麥面積達到3.2億畝,比去年增加90萬多畝,基本實現了安全越冬,為奪取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水稻方面,南方水稻主產省面積增長趨勢明顯,北方水稻主產省水稻面積穩中略減,預計全國水稻種植面積較上年增312萬畝,為今年糧食產量的增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有利于糧食價格的穩定。
但是由于國際糧食價格上漲較快,國內糧食生產也面臨成本上升,特別是化肥等農資價格居高不下,一方面生產資料價格高位運行,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糧食價格偏低,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給春耕及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另外,受前一時期雨雪天氣交通受阻,大量外出務工農民沒有回家,災后恢復生產和春耕備耕缺乏勞力的矛盾十分突出。春節過后又有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更加緊缺,為糧食的生產造成一定的隱患。
同時,我國糧食區域性、結構性供求矛盾突出,糧食供求在時間上、空間上、品種上的錯位都會影響局部糧食價格的上漲,進而產生全局性的影響,可能導致糧食價格的普遍上漲。對此必須高度警惕。
如果糧食價格上漲,可能成為今年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
專家:通脹已開始侵蝕居民的實際購買力
國家統計局昨日(4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名義增長11.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3.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3.2個百分點。
研究報告稱物價處于全面通脹轉折點調控需把握力度
"短期內,物價轉向全面通脹壓力加大,有導致經濟下滑過快的風險,因此調控需要把握好力度。考慮到出口下降等因素,未來經濟可能還有通縮壓力。"這是4月25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8》(以下簡稱"報告")的預判。
首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驟降通脹侵蝕購買力
與去年同期16.6%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相比,今年一季度3.4%的實際增長率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受物價處于高位影響較大。
警惕投資、消費雙膨脹
投資和消費雙膨脹是我國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充要條件。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經驗來看,凡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超過15%且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超過20%的年份,或者投資和消費增長的算術平均值超過20%的年份,都出現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最典型的是1988年和1994年,198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5.4%和27.8%,當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8%,成為當時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價格上漲高峰;199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4%和30.4%,當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1%,再次創出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新高。
之所以在投資和消費雙膨脹的年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投資的高速增長拉動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在成本上推動消費品價格的上漲,迫使生產消費品的企業提高消費品的銷售價格。而社會消費高速增長(消費膨脹)的市場環境使企業提高消費品銷售價格、轉嫁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的行為能成為現實,或者說消費的膨脹使上游產品上漲向下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傳導成為可能。
如果僅僅是投資膨脹,而在消費增長比較平穩的情況下,雖然投資的高速增長導致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末端消費市場的銷售環境的限制,企業提高消費品銷售價格、轉嫁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的愿望難以成為現實,在嚴酷的市場競爭面前,消費品企業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敢提價而只能在企業內部通過其他渠道消化生產成本的增加。
也就是說,沒有消費的膨脹,上下游價格的傳導是不暢通的。例如,2003~2006年,雖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在20%以上,平均增幅超過25%,但由于消費增長相對平穩,各年的增長幅度均在14%以下,平均增長幅度低于12.5%,沒有出現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應的高速增長,因此這幾年沒有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
但是,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正在向投資和消費雙膨脹的格局方向發展:2007年下半年以來,在投資高速增長的同時,消費需求也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增長,6~12月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均高于16%,其中10~12月的增長幅度均超過了18%,而2008年1~3月份零售總額增長則高達20.6%,其中3月份增長21.5%,呈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受投資和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的影響,居民消費價格出現加速上漲的態勢,2007年6~12月份價格總水平漲幅分別為4.4%、5.6%、6.5%、6.2%、6.5%、6.9%和6.5%,2008年1~3月份累計漲幅達到8.0%,其中1、2、3月份漲幅分別為7.1%、8.7%和8.3%。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5年呈現25%以上的高速增長之后,已經積累了較大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從工業品出廠價格來看,2008年1~3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累計上漲6.9%,漲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0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上漲7.5%,漲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
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中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出廠價格1~3月份分別上漲24.9%和9.2%,漲幅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24.5和3.0個百分點;從生產資料銷售價格來看,1~3月份生產資料銷售價格累計上漲14.4%,漲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8.3個百分點,其中鋼材和原煤價格分別上漲33.3%和29.3%,漲幅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22.3和21.9個百分點。
這說明目前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對下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已經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消費的快速增長,將使上下游產品價格傳導的渠道變得十分暢通,使上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導成為可能,從而使原來價格持續低迷的工業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成為可能,甚至使前幾年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滯后影響集中顯現,使目前由食品價格上漲導致的價格上漲發展成為全面的價格上漲。
可見,當前經濟運行正在向投資與消費需求雙膨脹的方向發展,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可能客觀存在。在目前居民消費剛剛轉旺的情況下,不宜對其采取任何限制的控制措施,但應密切關注其發展變化態勢,必要時對政府的消費進行必要的控制。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嚴格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使得投資的增長速度與國情、國力及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特別應防止地方政府因換屆效應而出現的盲目投資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