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內外因素挑戰中國外貿 08年將交出怎樣答卷

2008-4-29 16: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我干外貿幾十年,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在4月15日開幕的第一百零三屆廣交會展館里,南京熊貓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燕萍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的這句話,顯得格外凝重。 
    每屆有30萬中國參展商和20萬海外采購商參加的廣交會,一直被形容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去年以來,國內外復雜因素集合而來,給2008年的中國外貿產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也映照在了這屆廣交會上。 
    目前我國對歐洲部分國家和日本出口穩健、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強勁,而且一般貿易出口持續好于加工貿易,我國外貿結構和質量在逐步改善提高,但我國出口長期趨勢仍然是溫和向下,尤其是占大多數出口比例的加工貿易,短期內面臨的自我調整將會越來越激烈。 
    現在,黃燕萍由衷感受到,“市場增長時,企業容易調整但動力不足;市場疲軟時,企業調整的動力加大,但面臨的壓力卻更大。”此屆廣交會上種種情況顯示,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正在成為“中國制造”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和殘酷考驗。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內逼外迫”下,總值超過1.2萬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產品在2008年會交出怎樣一份“成績單”? 
    內外因素挑戰中國外貿 
    “人民幣不斷升值,生產的時候還是不虧的,發完貨一結賬,又虧了。這不是我們一家的問題,大家都‘升’怕了!笨粗磉吺澜绺鞯亟j繹不絕的采購商,黃燕萍說,“今年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事實上,人民幣升值還只是中國外貿面對的挑戰之一。在廣交會開幕當天,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清醒地分析了當前影響中國外貿的四大主要因素:美國次貸危機對發達國家市場和消費者信心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增幅大;人民幣匯率變化大;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措施,如下調出口退稅等。“多因素組合在一起后,對企業的出口是有些影響的。”他說。 
    例如,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全球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直接壓縮了中國企業的傳統優勢市場空間。山東蘭雁集團銷售人員張猛說,美國一位服裝大客戶的訂單就從往年的500萬米縮減到了今年的100萬米。一些小企業已經難以為繼。蘭雁集團所在的淄博市周村區,原來有100多家服裝廠,今年春節后只有70多家開工。 
    就在本屆廣交會開幕前數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5703.76億美元,同比增長24.6%,但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50億美元,造成近年來貿易順差季度環比首次下降。 
    本刊記者在本屆廣交會上觀察到,紡織行業出口形勢最為嚴峻。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認為,盡管現有數據還難以給出確定答案,但紡織行業今年出口增幅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預計實現15%的出口增幅難度很大! 
    作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的行業組織負責人,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第一副會長張鈺晶也訴苦說,“美國目前是我國機電類產品的第一大市場,預計今年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很難超過去年的發展速度,甚至有放緩的可能!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沅江用數字分析了該行業外貿下降的趨勢,根據去年8月之后出口增幅在17%左右的情況,預計今年出口增幅將在15%左右;而2007年該類產品的出口增幅達到28.4%。 
    廣交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徐兵告訴本刊記者,“本屆廣交會一期出口展區成交額為254.3億美元,只比去年10月舉行的第102屆廣交會增長1.8%!痹趶V交會現場,美國一家床上用品企業的采購經理本努南說:“沒有人愿意在這個時候出大手筆。”他表示,因為美國國內需求下降,估計企業今年的采購量比往年少10%。 
    面對嚴峻形勢,有關部門也在本屆廣交會展開全面調研。廣交會開幕當天下午,包括各商會負責人在內的一個高層會議就在廣州召開,會議主題就是研討全年外貿形勢。 
    此外,受訪的多位專家還指出,由于今年國際市場環境惡化,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問題很可能更加嚴重。 
    廣交會的“門檻信號” 
    有權威預測表示,今年進出口增長仍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外貿形勢仍在可控范圍內。然而,整體的“可控”不代表每一個企業都有存活的空間。面對“生存還是死亡”難題,來自廣交會的兩大重要信息值得數萬外貿企業重視。 
    一方面,我國外貿主管部門已經著手對受到影響的企業施以援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本屆廣交會考察時表示,“在制定政策時,會對當前外貿形勢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決策,企業無須過于擔憂。”并表示,對紡織服裝等吸納大量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商務部將在信息提供、服務導向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保障相關產業的平穩發展。 
    另一方面,許多專家也提醒企業,必須認識到我國外貿升級轉型之路不會因此而發生逆轉。隨著近年來外貿順差大幅攀升,以往受到鼓勵的加工貿易開始“收緊”。我國的外貿政策重心正在向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控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商品)出口傾斜。陳德銘強調,盡管主管部門對當前外貿走勢高度關注,但對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的“兩高一資”產品結構的調整,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實,本屆廣交會就直接向眾多企業亮起了“紅綠燈”。 
    大會新聞發言人徐兵說,按照商務部《對外貿易經營者違法違規行為公告辦法》,商務部向社會公告的違法違規企業禁止參展;違反商務部和原國家環?偩窒掳l的《關于加強出口企業環境監管的通知》要求,被原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環境違法違規企業在處罰期內禁止參展;在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和商務、藥品等監督管理部門的產品質量檢驗檢疫中有不良記錄的產品,禁止參展;嚴重侵犯知識產權的企業將被永久取消參展資格。 
    在開幕前一天,一家深圳企業和一家吉林企業就因為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分別被永久取消和暫停了參展資格和參展申請。在大會期間,還有企業因為觸犯這些條款而被逐出廣交會。 
    “困難是現實存在的,抵觸和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企業不能指望通過國家放松政策調整,倒退回靠退稅吃資源飯、消耗飯的老路上,而應加大商品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和營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曹新宇說。 
    大多數海外采購商也開始習慣并接受中國商品的變化。在廣交會現場,盡管一款新型沙灘車的價格上漲了10%~12%,來自澳大利亞的采購商馬丁舒爾特仍然表示了濃厚興趣,“人民幣升值是漲價的一個原因,中國企業也在利用新技術、新產品提高附加值。采購商應該有所準備! 
    走出“成長的煩惱” 
    對每一個出口企業而言,調整充滿了痛苦。一位外貿出口企業老總向本刊記者如此形容,“國家引導行業和企業轉型升級的推力,恰好與國際貿易緊張環境的反推力同時作用到了中國出口企業身上,使企業進難、退更難!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貿易室主任劉旭研究員對此表示同情,但他告訴本刊記者,對于一個有雄心的國家或企業而言,無論困難多大,只有走出“成長的煩惱”,才能真正變強變成熟。他認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考慮解決就業問題的需要,貿易結構的調整既要保持我國中低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國際競爭力,又要提高和實現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國際競爭力,還要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 
    江蘇舜天集團副總經理曹小建和劉旭的觀點不謀而合。這位從事紡織行業數十年的“老外貿”說,中國的外貿產業可以被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機械、電子、信息產品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這些產業不僅技術含量高,有些還會涉及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優勢。培養的重點在于自主技術研發能力和體系建設! 
    另一類則是“穩定型”產業,包括紡織、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低,吸收勞動力多,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能適合我國很多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他認為,當前我國在此類產品上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體系和出口渠道,“如果一味求高求新,對這些產業過度忽視和抑制,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穩定。” 
    因此,曹小建說:“從長遠來看,只要把握好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中國制造’未來很多年內仍然能夠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取代中國的獨特位置。” 
    廣交會上全球客商紛至沓來,給曹小建的判斷作了完美的“注腳”。來自墨西哥的電池和CD進口商埃涅斯托馬丁說,中國是我們最主要的貨源地,“三年前墨西哥人對中國產品還心存懷疑,認為中國產品是低檔貨,質量難以保證,而現在我們已經比較放心地使用中國產品了。” 
    來自保加利亞的制冷設備進口商米洛斯拉坦尼夫也認為中國產品的質量在不斷地提高。去年,他從中國進口了50萬美元的空調,“由于國內需求增大,今年從中國進口的金額還要大于去年! 
    面對“中國制造“由于各種因素出現的價格上漲,更多的人還是表示愿意想辦法與中國廠商共渡難關。埃涅斯托馬丁說,原材料價格和成本上漲是全球性的,報價有所上升可以理解,“今年的全球經濟都不景氣,經濟形勢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過,但你的產品如果有足夠的競爭力,還是會不乏買家! 
    來自印尼的海外華人張克順則對中國產品抱有信心,“變化肯定是有的,你不可能要求中國貨一成不變的價格低廉,印尼很大部分的日用消費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我們會接受中國貨的適當提價,但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消化一部分成本!蹦壳,這位小家電進口商已從單純進口中國原裝產品,轉向進口零配件,在印尼組裝生產,“這樣可以保證雙方都有得賺”。 
    對于未來,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王琴華樂觀地告訴本刊記者,中國幾乎每1小時就向全球輸送1億美元的商品,如果中國產品的質量和出口從根本上都不可靠,便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和聲譽,“中國企業未來的出路,就是要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在塑造卓越的‘中國制造’形象中去。”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