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匯率風險 出口企業"各顯其能"
2008-4-28 14: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東某建材出口公司主管梁娟最近忙得團團轉。除了應付廣交會后到企業轉悠談價的外商外,她每天還要在上班和下班前盯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動,隨時要整理出新的對外價格表。
“我們現在的策略是人民幣升值3個點,產品價格單隨之上調3個點,實在壓得沒什么利潤的訂單干脆不做!泵鎸θ嗣駧派祹淼慕洜I壓力,梁娟頗有點無奈。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為應對來自海外的匯率風險,一些在外匯結算上頗有經驗的珠三角的出口企業紛紛“見招拆招”,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爭取非美元報價
人民幣破“7”后,外貿界普遍預測年底可達到“6.35”或更低,珠三角許多類似梁娟所在公司這樣做貼牌的中小外貿企業對3個月以上的訂單一般慎之又慎。
據了解,國外進口商一般不直接面對終端市場,他們分批給下游的經銷商,賬戶多以美元結算,因此更傾向使用美元。并且,在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的預期環境下,他們也更樂意使用美元支付!艾F在已經有20%左右的客戶體諒我們的難處,允許我們用歐元或日元報價!痹陧樀慢埥瓘氖录揖叱隹诘年愊壬f,“我們以后會繼續向一些非美元國家的采購商游說,爭取實現更多客戶接受非美元報價。”
縮短報價有效期
一紡織品出口商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紡織品出口退稅從13%降到11%和9%,這兩年“匯改”,人民幣升值約18%,如果加上原料和人員成本的上漲,企業出口產品價格起碼漲個40%才能抵消,但國外的買家不會為此買賬,外貿企業只有通過控制生產和運營成本的方式,壓縮利潤空間,才能留住客戶。
“大家對人民幣到底升值多少都沒底,所以現在簽訂單都盡量縮短報價的有效期。以前正常情況下1~3個月報一次價,F在縮短到10~15天,也就是和客商約定報價只在10~15天內有效,期滿再根據實際匯率調整價格,”他說,“面對利潤日漸萎縮的環境,大家都選擇了苦苦支撐,有時候提價也解決不了匯率損失及成本增加對公司利潤的影響,但沒辦法,至少跟隨匯率的調價多少能挽回點損失!
此外,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在外貿合同中加注有關條款,例如規定若遇匯率變動超過一定的幅度,另行商議價格或各自承擔相應的約定風險。
遠期結售匯鎖定風險
針對人民幣快速升值的情況,南海紡織出口有限公司譚先生表示,可以運用匯率方面的金融工具管理風險。具體的方法有遠期外匯交易、貨幣期權、匯率期貨等金融工具固定成本或收益來規避匯率風險。現在大部分企業采取的是遠期結售匯的方法,企業可以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外匯收支提前敲定匯價。
銀行人士稱,遠期結售匯業務就是鎖定匯率,操作相對簡單。遠期結售匯是指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約,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匯收入或支出發生時,再按照該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的結匯或售匯業務。如某公司今年1月5日做一單6個月的美元遠期結匯業務,鎖定6個月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1∶7.15,而當時的即期匯率為7.278。那么,到7月5日,即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比現在還低,但這家企業仍以1∶7.15匯率結匯,從而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據了解,結售匯業務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續費,只需要申請企業提供交易金額3%的保證金。只要結匯價格高于預期的升值幅度,那就可以成功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專家指出,此項業務需要企業對收匯的時間和金額大小有個正確的估算,因為如果到期日無法按期交割,則需要承擔應此而產生的損失。
借美元貸款和即期結匯
譚先生還介紹了兩種出口企業常用的手法:一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趨勢下,部分外向型的出口企業為了規避人民幣升值的匯率風險,先向境內的外資銀行借了部分美元貸款,以期人民幣升值后用較少的人民幣購匯還美元貸款。這樣的做法相當于“提前結匯”。雖然美元的貸款利率很高,但綜合考慮,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完全可以抵消美元較人民幣利率高而帶來的損失。
二是當一票單的金額比較大,并且是以較長的遠期信用證支付時,企業可盡量將結匯時間前移,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比方說,如果收到的是6個月的遠期信用證,可以在進口方開證銀行承兌后,先讓銀行貼現,期限6個月,再規定一個利息。這樣可以把獲得的信用證金額按即期匯率換算為人民幣,存入銀行做半年期定期存款。當6個月后收到開證行的美元用于歸還貼現的本金之外,在存款到期后,用一部分人民幣購匯支付利息,余下的人民幣款項即為企業收匯獲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