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第三方物流論文

供應鏈:大并不是偉大

2008-4-25 5:15:00 來源:流浪的心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看到基因技術(Genetech)公司的執行副總裁楊育民博士的演講,其中說到大的藥廠與偉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區別,很有見地。其概念也適合于別的行業。

大公司是規模大,但并不一定是偉大。有很多公司,例如美國的三大汽車制造商,動輒成千億美金的銷售額,但充其量是規模大而已,連年虧損,市場價值往往連一些中小公司都不如,談不上偉大。這些巨無霸,移動緩慢,就如中古世紀的恐龍,成為化石是遲早的事?纯此麄兊墓⿷湥瑓s又是驚人的一致。

高復雜度。這些巨無霸動輒有幾十成百個產品線,每個產品線下面的種類就更多。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其根源,是在發展過程中過度分散經營,不能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集中精力(stay focused)與分散經營(diversification)本身是一對矛盾體:公司一般都是因為主業做得好而變大(這時的大有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它確實做得比競爭對手好),市場價值升高;但變大后,股東就驅使公司多樣化,以減輕風險,于是就走上變龐大的路。例如美國的半導體設備行業,幾家績效好的都是單一產品的中型公司(年度營業額在十億、二十億美金左右)。華爾街的分析家們(他們影響股東意見)的評價是績效好是好,但是單一產品,風險高。股東們更是給管理層施加壓力,要求產品多元化。一位CEO調侃道,你們難道是讓我們成為那些半死不活的多產品公司才開心嗎?

主業發達,公司的資金一般都很充裕,管理層也面臨壓力,因為他們得為閑散資金找出路,總不能老放在銀行里。于是就向別的領域發展。而且人的天性是喜歡做新鮮的東西。有錢,有人,有客戶群,決定做什么容易,決定不做什么難。這也是很多大公司的共性。再加上分部、部門等的局部利益的驅動,一個又一個的項目、產品就上馬了。但是,公司已經很大,官僚機制復雜,產品開發速度、成本結構等往往比不過那些專一產品的小公司,于是就樣樣都做,樣樣都做不好,掉入大公司的陷阱。

產品線數量失控,導致供應鏈高度復雜。一個公司的供應鏈設置總是有個基本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實現規模效益必須的,例如生產線、倉庫、運輸、分銷渠道等。運營層得在基本框架上支持多種產品,而有些產品之間的搭接很小,那就只有定制,給現有的供應鏈結構打上各種各樣的補丁;定制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復雜;復雜的結果就是效率越來越低;沒有效率就沒有競爭力。

看看那些曾經偉大過的公司,到后來,從偉大轉為龐大,八成經歷了這個過程。偉大如英特爾者,也逃不過這一劫。兩年多前,AMD打得英特爾滿地找牙的時候,正是英特爾在多個領域樂此不疲的時候。筆者當時聽英特爾一位VP Don MacDonald關于數字家庭的報告,深感英特爾的觸角伸得可真夠長。結果沒過多久,英特爾就開始動刀,砍掉一些非主業務,解雇了1萬500人(總員工數的10%),集中力量應對AMD的挑戰。然后就是AMD的股票一路跌下來,英特爾看來又有幾年的好日子過。

在運營層面,供應鏈的高度復雜度體現為庫存高、交貨時間長、反應欠靈敏、客戶服務水平一般、供應鏈產能過剩。一句話:都是沒效率的體現。拿半導體制造設備行業來說,應用材料是行業老大,營業額在100億美金左右,典型的巨無霸,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它的庫存周轉率是每年3.6次。相應的,競爭對手如Lam Research的規模只及應用材料的五分之一,卻是相應產品領域的佼佼者,庫存周轉在6.3次。這個行業的庫存成本是30%左右,應用材料的庫存動輒是十幾億美金(他們在“搞運動”式的清理庫存時,動輒就砍掉一兩億),想想光這庫存就壓了多少資金,帶來多少成本!這也是前者的股價一直在18美金左右徘徊,而后者則從五年前的十幾美金一路飆升到60美金以上,現在穩定在40美金左右。

庫存是企業運營水平的標尺。產品線數量失控、供應鏈高度復雜為高庫存定下基調;供應鏈的低效率,例如產品質量低、響應速度慢、供應商群膨脹等則是推波助瀾。有趣的是,高庫存并不意味著高客戶服務水平。為什么?相信干過這行的人都知道,庫存高,往往是因為放著太多用不著的東西;用得著的呢,往往沒有。這就是庫存控制中的墨菲定律:有用的沒有,沒用的很多。原因呢,規劃上的先天不足(例如規劃流程混亂、規劃方法欠佳)和執行上的拖泥帶水(例如供應商的交貨不準時、質量不穩定、生產部門進度計劃頻頻改變)。規劃與執行成為一對負循環:規劃差,就得由執行部分來補足,時常催貨就是一種表現,結果擾亂原有的執行計劃,導致執行更不可靠;執行不可靠,規劃就得考慮更高的富裕系數,結果就是庫存膨脹,更加彰顯供應商的產能瓶頸(因為供應商看到的是需求增加,而這增加的需求實際上是規劃上的應急反應,不是真正需求,不會長久)。

大公司,行為保守,庫存一旦加上去就很難拿下來:加上去時已經得到批準,是“合法”的,庫存高是高,但不會有人拿你怎么樣。但拿下來,則可能有風險,為公司省錢不一定能得到回報,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別人或別的部門找麻煩(聽過庫存控制中的另一“墨菲定律”沒有:放著的時候沒用,拿掉的時候就斷料)。這在有些內部山頭林立、部門之間關系不融洽的大公司更是如此。看看那些行將就木的巨無霸們,供應鏈的一端守著一堆用不掉的零部件,另一端守著一堆賣不掉的貨,整個一垃圾倉庫。

這些巨無霸們也不能等死啊。這就有各種各樣的流程再造。成功了,大公司就重回偉大公司的行列(例如IBM);不成功,則成為下一個并購對象。總的來說,從小到偉大到大的多,從大重回偉大的少。下面是常見的再造任務:

簡化。供應鏈的各種流程就如庫存,加上去的條條框框很難拿得下來。于是效率就越來越低,庫存越來越高,客戶服務越來越差,成本也越來越高。簡化就是重新審視關鍵流程,砍掉不增加價值的環節,推行統一流程等。

集中。收縮產品線,砍掉過多的開發項目、不盈利的產品;壓縮供應商群、集中采購;關停并轉生產設施;砍掉多余人員。宗旨是集中精力做價值最高的事。砍人是集中的又一舉措。機構臃腫,績效不好,先砍掉10%的人再說,就像2006年的英特爾和2008年的應用材料。公司大了,人浮于事,事浮于人。人再多,總會有足夠的事做;錢再多,總會有各種項目花出去。定期把這棵大樹上的枝枝椏椏修一下,不管是人還是事,有用。

節支。很簡單,掙不來錢,就少花。成本上節省一塊錢,相當于多增加5塊到10塊的營業收入。大公司,花錢渠道太多,可花可不花的錢實在太多。節支更重要的是決心、勇氣。方法倒是其次。這就如減肥,其實很簡單:少吃就行了。供應商降價不過是節支的一部分罷了,遠不是全部。如果巨無霸們在內部節支上多花點精力的話,相信投資回報會更高。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