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港口經濟成為我國外貿回暖引擎

2008-4-17 21: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的港口特別是大型集裝箱港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國內貿易吞吐量的增長,以及裝卸費率急劇上升,從長遠的戰略角度考慮,港口依然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因此,近年來,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中國港口投資與建設領域,與中國航運企業展開了一場"圈港運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港航界的競爭日趨激烈。

  今年1月16日,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3月17日,天津市于2006年9月遞交到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簡稱《方案》)獲得了國務院的正式批復。在這一南一北兩個沿海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中,港口經濟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港口催生經濟增長"南北極"

  開發深圳,帶動了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開發浦東,促進了長三角地區迅猛發展。目前,隨著《規劃》和《方案》獲得批復或實施,人們期待天津濱海新區以及廣西北部灣地區的開放開發能成為撬動經濟格局變化的新支點。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勤教授高度評價了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所帶來的戰略效應,認為北部灣將成為中國沿海發展的"新一極",而整個環渤海經濟圈,尤其是天津濱海新區,亦早就被業內看好,認為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我國的第三個經濟發動機。

  在對照了兩個經濟區后,記者發現,天津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華北、西北和東北)、面向東北亞……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而為了實現輻射"三北"和服務"三南",兩個地區的港口物流作用不可小覷。

  作為扶持政策之一,2006年國家在天津東疆港區設立保稅港區,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積極探索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的創新,以點帶面,推進區域整合。在《方案》中,天津濱海新區已明確提出要建成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2006年9月,廣西沿海港口被納入國家規劃建設的五大區域港口群之一---西南沿海港口群。該港口群憑借著與東盟的區位優勢,呈現后來居上的發展態勢。2006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全部沿海港口共完成外貿吞吐量3481 .96萬噸,同比增長31.74%,占總吞吐量的70.3%;集裝箱水平同步增長,三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0.9萬箱,同比增長30.56%。海港面向東盟乃至世界的出海通道能力進一步加強,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物流聚集效應初步凸顯。《規劃》指出,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建設為目標,建設廣西沿海港口群。新建一批萬噸級以上泊位和深水航道,打造港口物流中心,加強能源、鐵礦石、集裝箱運輸系統以及連接腹地的集疏運配套系統建設,提高沿海港口通過能力。"

  港口成全球資源配置重要樞紐

   作為本地區與外界物資和信息交換的重要載體,港口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大連海事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教授、博導王諾分析,沿海港口承擔了90%左右外貿貨物的進出口任務,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柱。

  據統計,2006年,中國大陸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6億噸,增長15.4%。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9 300多萬標箱,增長26%,高于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5.37億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到2 006年底,中國大陸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大港已經達到12個,比上一年增加了2個。十大億噸港均排名全球前2 0大港之列,前6位港口的吞吐量排名進入了前10位。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副教授、物流試驗中心主任李向文向記者介紹,從全球港口發展的階段來看,從水陸聯運樞紐的第一代港口,世界港口正發展成為運輸樞紐和工業活動基地的第二代港口,并逐步向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服務基地的第三代港口發展。

  "第三代港口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工業向柔性和個性化方向發展,虛擬企業開始出現,港口成為全球生產、銷售等整個供應鏈中重要的節點,加之高新技術在港口領域得到全面應用,港口功能進一步完善,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的合作日益加強,跨地區甚至跨國合作制造的趨勢日益明顯,大量的物資和信息在更為廣闊的地域之間轉移、儲存和交換,國際物流活動將日益頻繁,港口作為國際物流活動主要的載體,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合作中愈來愈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加坡國立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主任潘先榜教授這樣評價港口在現代經濟貿易中的作用。

  中國港口參與世界競爭任重道遠

   目前,從貨類布局上,我國初步形成了圍繞煤炭、石油、鐵礦石和集裝箱四大貨物的專業化、高效運輸系統。而從規劃上講,中國將形成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等5個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港口群體。經初步預測,到2010年,全國港口吞吐量將達到6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億標箱。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而且,在可預見的時段內,這一態勢還將繼續發展。但在分析中國港口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時,王諾指出,總的來看,中國港口的生產能力仍然滯后于吞吐量的發展,中國港口設計通過能力在總量上不足實際吞吐量的90%,尤其是一些發展迅速的大港,差距更大。另外,中國沿海港口的碼頭數量雖多,但大型的專業化和集裝箱碼頭建設滯后;港口物流服務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

  "目前全球共有各類港口上萬個,紐約、鹿特丹和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港口己經由傳統的第一代、第二代港口逐漸演變成為第三代港口,但世界港口中大部分與我國港口基本上仍屬于第一代、第二代港口。"李向文告訴記者。

  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港航界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例如,東北亞航運中心的爭奪。李向文指出,盡管大連被中央確定為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但形勢不容樂觀。在這個地區,中國內地出口到歐美等地的貨物中70%要通過韓國釜山港中轉,很多大公司已將釜山作為東北亞的機動港,而中國的港口處在后發的位置,競爭環境比較惡劣。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