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裝供應商爭搶著打入國際供應鏈
2008-3-9 15: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工業轉包展助推我市制造業提升檔次
11月23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展覽會暨2007國際工業轉包展在重慶開幕。來自數十個國家的60多家跨國巨頭、100多個機構代表,來渝發布了超過5億美元采購訂單,并與國內300多家企業代表舉行了對接洽談活動。
2007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轉包促進機構年度會議也同期舉行,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瓦格納指出,目前75%的中國汽車業供應商不符合德國A級水平,大量的中國供應商需要提高多項質量指標才可滿足國際汽車采購商的要求。
23日,在渝召開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展覽會暨2007國際工業轉包展(以下簡稱工業轉包展)已接近尾聲,但在重慶技術展覽中心方館二樓會議室的門外,依然有人在排隊等候與外商洽談。一名來自卡塔爾的采購商幾乎被前來洽談的中方供應商套牢在會議桌邊。
“這種洽談你是看不到簽單的,因為這次會議,采供雙方都是第一次見面,所以洽談的目的只是看雙方是否有合作的機會。”重慶耐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部部長施志建告訴記者。
海外采購商云集
施志建所在的公司已經完成了與卡塔爾Rasgas公司的第一次洽談,而初次洽談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施志建的初衷,原本是將其公司的新產品液化天然氣加氣設備出口到卡塔爾,但對方卻只做液化石油氣和液化氮氣設備。
“我們公司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投資與工業轉包促進機構重慶中心(SPX-CQ)建立之初,就與之合作了。相對而言,SPX-CQ的訂單中,零部件產品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買家。而對于像我們公司生產的這類整件產品,采購量相對偏小。”盡管沒能賣出液化天然氣設備,施志建并不感到失望,因為在這次洽談中,卡塔爾采購商也表示出了對耐德工業的極大興趣:“不排除我們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
與車房類消費品展會不同,工業轉包展沒有過多的喧嘩和嘈雜,到這里來參觀交流的人群都抱著同一個目的,那就是將自己的產品做大做強,爭取搶到一張國際采購“遠洋輪”的船票。
據介紹,SPX-CQ于2004年在渝成立,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發組織)在全球設立的65家分支機構之一,也是工發組織在華設立的第一家SPX機構。
從2004年成立之初至今,SPX-CQ已經與歐盟、北美、非洲、中東、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國家級行業管理機構、使領館、商會、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塞內加爾、卡塔爾等18個國家200多家企業通過SPX-CQ向中國企業發布了900余項需求信息。截至2006年,SPX-CQ數據庫采購企業的總量已經超過3000家,約800家中國企業數據通過了審核,其中重慶企業近700家。2006年當年,重慶企業通過SPX-CQ達成的采購協議總金額超過6億美元。
打入國際供應鏈
盡管運行時間不長,但SPX-CQ在重慶工業裝備制造業中存在的意義非常巨大。這一機構不僅為重慶工裝企業帶來了大量實實在在的訂單,同時也使整個行業提高了一個檔次。
工業轉包展開展次日,在展場中尋找買賣對象的生產企業銷售代表四處穿梭,使這場專業展會顯示出旺盛的人氣。重慶玨強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孫澤平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是為國際工業裝備供應商提供生產設備的企業,以制造生產設備為主,因為這里集中了重慶大部分供應商,所以來這里也是為了尋找我們的新客戶。”基于與國際供應商多年的交道,他認為重慶工裝企業已經完成了一次升級:“從北部新區經開大道向前走,在靠近福特汽車的那一條路上,出現了很多家以國際配套為主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孫澤平向記者透露,“我所知道的最大一家是中南鋁公司,他們生產鋁合金輪轂,直接向德國大眾及寶馬公司供貨。此外,生產車用空調設備的重慶超力高科也進入了美國福特的供應鏈中。我所了解的企業很多都在為福特供貨,這些企業現在的規模都已經上了數億甚至數十億,其產品制造規模已經非常巨大。”
耐德工業也一直都在發展出口業務。施志建介紹說:“在液化天然氣加氣設備領域內,我們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企業,產品出口到巴基斯坦、泰國、印尼、孟加拉等國。此外,我們公司的另一個主要產品是汽車減震器,現在主要是做國內組機廠的配套。”
施志建表示,在此之前,豐田及瑞典的斯堪尼亞汽車公司都曾前往他們的工廠參觀。在這一次工業展上,施志建還將與豐田通商(豐田汽車分支機構之一)進行洽談:“國外企業對整個生產流程要求都比較高,且訂單的量都很大。而我們公司原來在五里店的廠房無法施展開,這兩家國外組機廠在考察后,都認為我們公司很有潛力。他們相信今年我們在北部新區的新廠房建成,并相應提高設備和標準化作業之后,應該有望進入其全球采購系統。”
四流企業賣產品
在本屆重慶工業轉包展年會上,參展者討論的重點話題之一,是中國企業如何建立標準化系統,以及如何通過國際標準化規則。美國標準與合格評定聯盟運營總監張強用了一句順口溜來突出標準的重要意義:“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服務、四流企業賣產品。”而SPX-CQ中心主任王偉則認為:“由于進入全球供應鏈的A、B、C三級供應商差別極大,因此持續改進其標準化作業非常重要,重慶的企業需要覆蓋全流程的質量標準。”
記者了解到,從2004年SPX-CQ開始運行至今,針對國際標準化規則的培訓幾乎每年都在進行。但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標準化作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
事實上,國際標準化與國內質量標準的最大差別,就在于其“全程生產管理”,由于采購需求量通常都很大,所以國際采購的產品檢測,是通過全流程監控完成,而在這一采購門檻上,似乎跨國企業都固執己見,重慶機電控股集團一位技術人員就表示:“如果說單一產品,我們的質量完全能夠達到采購商的標準,但他們不只要求最終產品達標,而是要求生產流程全線達標,所以通過國際標準化是目前進入全球采購鏈的當務之急。”
輻射效應初顯現
重慶市外經貿委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06年末,重慶機電產品出口222370萬美元,同比增長了44.5%。
按照SPX-CQ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重慶工裝企業中,總資產規模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企業13家;1~3億元規模企業18家;3千萬~1億元規模企業31家;1千萬~3千萬元規模企業29家;5百萬~1千萬元規模企業9家:占據絕大部分的企業,已經升級到億元規模。
而且,越來越多的工業裝備制造企業正在隨著SPX-CQ的步伐進入國際采購體系,打開SPX-CQ的往屆工業展記錄,能夠看到眾多國際著名企業在重慶的采購路徑,這些名單中,包括了博世、霍尼韋爾、威斯塔斯、美國AIAG、克萊斯勒、福特……每年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采購,正在為重慶工裝企業創造更廣闊的未來。
據本屆轉包展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短短3天的展會期間,有近百家國際知名企業帶著400余張訂單參展,并與國內300多家企業代表舉行了對接洽談活動。其中,“三井物產、博世、丹麥維斯塔斯等60多家國際機構向組委會傳遞的采購訂單總額超過5億美元,涵蓋了汽車、摩托車、機械基礎零件加工、航空配件、船舶制造、風能發電、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多個行業。”
SPX-CQ中心主任王偉對記者說,隨著這次展會的結束,SPX-CQ的新一輪進程又已經開始———從展會結束的次日開始,SPX-CQ中心就已經在安排下一年度的工作。
運行3年時間,重慶工業轉包展和SPX-CQ的輻射效應已經能夠從展會現場感受出來。在3個巨大的展廳中,記者通過資料查閱了解到,參展商覆蓋了重慶本土、四川、浙江、貴州、廣東、云南等眾多地區———在外商采購洽談會場外排著長長的等候隊伍:一位重慶供應商剛剛起身,一位來自貴州的工裝企業代表馬上就坐在了還帶著他體溫的座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