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使海關工作“耳聰目明”
2008-3-7 17: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憑著“一眼看穿”的檢查儀器、不斷更新的監控設備、完備的數據庫、四通八達的計算機網絡,今天的中國海關正在向建立讓進出口物流既通得快,又管得住的現代化海關邁進。
“電子海關”是一個覆蓋全國海關各項業務,連接海關各部門、各關區,以通關作業網絡化、物流監控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海關管理信息系統。目前,電子海關已形成以H2000通關管理系統為主體,包含海關整個通關業務流程的信息處理系統,海關虛擬專網已覆蓋全國41個直屬海關、700多個業務現場。依托“電子海關”,海關加快了區域“大通關”建設,實施了快速通關、快速轉關、高新技術企業便捷通關、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無紙通關等一系列監管制度改革。
今年7月1日開關的深圳灣海關充分發揮高科技作用,依托大型集裝箱檢查設備、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通道自動核放系統、貨檢及旅檢小型X光機、車載移動式車輛檢查設備、智能告知管理系統等高科技“武器”,在深圳灣口岸實施了“重車自主選擇通道通關”、“電子車牌自動識別系統與人工驗放相結合”等高效通關模式,大大提高了通關速度。僅“通道自動核放系統”就將原來車輛通過海關通道需要2分鐘,一下子縮短到了5秒鐘。
同樣是提速,杭州海關推出的空港進口貨物“空中申報,落地驗放”通關作業模式,使得裝載進口貨物的飛機在境外機場一起飛,艙單電子數據便通過SITA網傳輸到海關,電子報檢、報關、審單等10項手續都可以提前進行。平均通關時間由原先的84小時縮短至7小時以內,絕大部分進口貨物在飛機落地后3小時內即可完成通關手續。
如果說“提速”給海關帶來的是效率,那對企業來講,則意味著能省下“真金白銀”。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大型石油進口企業,今年上半年僅原油進口就向國家繳納了40億元人民幣的關稅。公司負責人感慨,“我們的貨物多滯留一天就要承擔多一天的風險,卸油期限每超過1小時就要多增加7萬多美元的滯港費用。杭州海關推出‘提前報關,貨到驗放’,船沒到港就能辦手續,油船即到、即卸、即離,為公司節省了可觀的在港費用。”
提升“海陸空”監管效率
打造通關“高速公路”
“中國電子口岸”是一個依托國家電信公網建立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公共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信息系統。在這個平臺上,海關、外貿、外匯、稅務、工商、質檢等口岸部門的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等數據實現了順暢交換和聯網核查,并向企業提供網上報關、網上支付、結付匯核銷、出口退稅等實時在線服務。目前的“中國電子口岸”擁有聯網核查、行政執法、便利進出口貿易三大類的27個應用項目,并通過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省市的地方電子口岸延展開去,在全國鋪就了一張四通八達的通關“高速公路網”。
浙江義烏是著名的“國際小商品之都”,義烏小商品出口種類覆蓋41個行業、1900個大類、40多萬種,出口的迅速增長給海關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必須向科技要效率!為此,杭州海關開發了“小商品大通關系統”并將其接入浙江電子口岸平臺,配備了先進的監管設備,科學的查驗技術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義烏小商品出口的驗放效能。“現在,在義烏,海關3分鐘就可以完成現場接單審核,集裝箱車3分鐘就可通過卡口。”杭州海關監管通關處副處長陳輝所說的這個通關效率,被義烏出口企業形象地稱為“2個‘3分鐘’”。不僅如此,“小商品大通關“系統的上線,還解決了長期困擾義烏市政府的集裝箱車隊堵塞城市交通要道、造成城市交通癱瘓的難題。目前,義烏小商品一天的出口量多達2500個標準集裝箱,每天1400個集裝箱車從海關監管卡口通過,運往全球212個國家。
目前,中國電子口岸搭建起的外貿“高速公路網”的入網企業已達18萬家,每天都有多達50萬票的電子單證在這張“大網”中高速通行。“感覺特別好用,就像是請了一個貨物‘管家’。”杭州松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的報關員屠根雄對電子口岸帶來的便捷體會很深,“我們在網上可以很直觀、準確地查詢到自己的報關單、轉關單、外匯核銷單等數據,貨物的通關狀態一目了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習慣于在電子口岸平臺上做“外貿生意”。數據顯示,中國電子口岸門戶網站的日點擊量已超過430萬次。
數字化管理“透明高效”
電子總署針對海關垂直管理體制的特點,在電子海關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轉變職能實現方式,加強了對各直屬海關及業務現場的管理和監督,實現了業務監控分析和輔助決策的數字化。執法評估和風險管理是其中的“重頭戲”。
海關執法評估系統是中國海關第一個全國性的,集決策支持、業務監督、綜合評價于一體的信息系統。系統以世界領先的SAS統計分析軟件為開發平臺,將海關業務管理與復雜的統計分析概念和數據探索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目前,“海關執法評估系統”包括稅收、價格、加工貿易、監管、通關和信息發布6大類功能子系統,完成了50多項評估方法設計和模型創建,涵蓋海關主要業務范圍,是海關執法監督的重要工具,被譽為海關管理的“第三只眼睛”。
“要建設耳聰目明的現代化海關,讓物流既通得快,又管得住,必須依靠科技手段抓好風險管理。海關實施風險管理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找到風險所在,找到可能發生偷逃稅款、可能發生逃避監管、可能產生腐敗的薄弱環節,然后采取對策,堵塞漏洞,消除風險。“風險管理平臺的建設順時應勢。所謂“風險管理平臺”是通過多維分析、數據挖掘、風險布控等手段為海關實施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的信息平臺。
近些年來,各地海關在運用風險管理方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深圳海關建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緝私情報部門和統計執法監督部門“三位一體”的分析監控合署工作機制,將業務工作與執法監督互動起來,實現廉政風險和執法風險一起防范、一起控制。杭州海關將風險管理作為打擊走私、查處知識產權侵權行動的一大“法寶”。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國海關運用風險管理平臺查獲各類走私違規案件5820起,累計案值641億元,追補稅款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