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走過黃金五年 呈現三大特點
2008-3-5 16: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增長快 運行穩 效益好 結構優
在過去5年中,我國經濟呈現出增長較快、運行平穩、效益良好、結構優化的態勢。回顧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表現,本輪經濟增長周期可謂“黃金五年”。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曾表示,再過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回頭看就會更加感覺這5年“不容易和珍貴”。
十二字“成績單”
2007年,在世界經濟受次貸危機拖累而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可謂一枝獨秀:11.4%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創13年新高,遠高于發達國家;4.8%的CPI漲幅盡管也創11年新高,但與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市場國家相比并不算高。
目前,我國經濟增速已連續5年達到或超過10%,為改革開放以來所罕見。回顧過去5年的經濟表現,可以用“增長快、運行穩、效益好、結構優”12個字來描述。
首先是“增長快”。在解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時,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表示,我國GDP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5年年均增長10.6%,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快、持續時間長的時期之一,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5%的水平高出6.1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8%的速度高出0.8個百分點。
其次是“運行穩”。謝鴻光說,“穩”表現在經濟增速季度間波動較小,年度加快勢頭有所放緩。的確,2003年-2007年,年度GDP增速的波動幅度僅為1.4個百分點,相鄰年度GDP增速的波動最大幅度為0.7個百分點,這在改革開放以來極為罕見。2007年GDP增速盡管創下新高,但最后兩個季度的增速已經開始回落,經濟過熱的風險有所化解。
第三是“效益好”。謝伏瞻表示,這5年是我國經濟效益最好的5年: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1890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超過5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5年累計達到78632億元,其中2007年為2.2萬億元以上。此外,過去5年的就業增加最多,平均每年新增城鎮就業超過1000萬人。扣除價格因素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8%,更多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第四是“結構優”。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投資消費關系有所改善,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二是服務業快速增長,京、滬、穗等市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或高于50%;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呈現三大特點
除了剛剛過去的5年,改革開放以來30年中,GDP增速連年超過10%的5年還有1992年-1996年。而本輪經濟高增長周期呈現出三大特點。
首先是“高增長低通脹”。盡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在2004年、2007年分別達到3.9%和4.8%,但過去5年的平均漲幅僅為2.6%,總體上仍是“高增長低通脹”。
其次是“平穩運行”。過去5年我國GDP增速、CPI漲幅的年度波幅都很小。用謝伏瞻的話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三是“慢起步、勻加速”。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認為,這一輪經濟增長應該是“慢起步、勻加速、緩減速、穩著陸”。就宏觀調控而言,上一輪經歷了刺激經濟增長到控制經濟過熱和治理通貨膨脹的過程,這一輪也經歷了刺激經濟增長到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過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值得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