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集成:溝通不掉線
2008-3-4 1:5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前,國際市場上的收購和合并風潮,使IT部門面對集團內部眾多不同技術、不同結構、不同應用的信息系統疲于支應,想像一個以Oracle和Solaris技術為主的企業收購了一個以SQL 2000和Windows 2000技術為支撐的企業,系統之間的信息如何交換和共享?
系統之間缺乏集成最直接的后果是成倍增加的工作量,往往需要從一個系統打印出報表,再手工輸入到另一個系統中。在此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產生錯誤,影響數據的準確性。更嚴重的后果是降低了運營效率,使企業失去了在紛繁多變的市場上競爭的基礎。
由于企業內部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獨立的信息系統,使企業內部需要集成;同時由于企業是供應鏈中的一員,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企業更需要和商業伙伴的系統集成,以共同對最終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供應鏈集成四步
從供應鏈集成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集成可分成4個級別:信息集成、同步計劃、協同工作流、全面的供應鏈集成。
對整個供應鏈集成而言,信息集成無疑是基礎。供應鏈中所有伙伴都有能力及時準確地獲得共享信息,是提高供應鏈性能的關鍵,供應鏈的啟動應該由最終的用戶需求所驅動。在一個沒有很好的信息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最終用戶的需求在供應鏈的傳遞過程中往往會被扭曲放大。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企業不能基于整個供應鏈的信息,而只能依據企業內部的信息制定各自的預測、計劃和需求,并且將這種不準確的信息傳遞給上游,如此逐級放大。
要解決這種扭曲放大的信息傳遞,必須要實現供應鏈的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沒有統一的模式,要根據供應鏈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例如,基于Internet的 Information HUB模式是一個供應鏈信息的集散地,供應鏈中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統都與之相連。它不負責數據的存儲,其職責是正確的同步計劃。
在具有了信息集成的供應鏈平臺上,同步計劃決定每個合作伙伴應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完成,完成多少等一系列問題。由于這種計劃是每個合作伙伴根據整個供應鏈的共享信息制定的,因此它是準確有效的,完全被最終用戶需求所驅動。
利用信息集成,還可以實現同步的產品設計和試制。在汽車行業,這一點尤為明顯:汽車制造商、OEM、零部件供應商、毛坯件供應商通過建立和共享一致的產品信息數據,如CAD庫、CAPP、ERP和PDM,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和制造工程師共同協作,以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和試制。
同步計劃解決了供應鏈應該做什么的問題,而協同工作流則是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協同工作流可以包括采購、定單執行、工程更改、設計優化等業務。其結果是形成靈活、高效、可靠、低成本運作的供應鏈。協同工作流典型的應用一般在采購和銷售領域。
目前,很多ERP供應商在各自的系統中也集成了工作流的應用,但這只是一種企業內部的工作流,而不是在供應鏈層次上跨企業的工作流。ERP系統可以根據用戶對工作流(一般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的反應情況執行相應的動作,但當工作流流出企業內部時,系統則不能根據企業外部的反應自動執行相應的處理。
而全面的供應鏈集成就好像一個大型的虛擬企業組織,組織里的每個成員共享信息、同步計劃、使用協調一致的業務處理流程,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為最終用戶提供高效快捷、靈活的支持和服務,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再造全新商業運作模式
良好集成的供應鏈環境,實際上為供應鏈中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使得公司能用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追求企業的目標。
供應鏈集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以庫存管理為例,在未實現供應鏈集成的情況下,企業里的呆滯或過期庫存純粹是一種資源浪費,即使它在其他企業內可能是有用的。而在一個良好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由于信息的高度共享,物料信息放在整個供應鏈中被所有的參與者訪問。因此,單個企業內部的不可用資源,在整個供應鏈中則可能是可利用資源,該資源會被同步計劃自動利用。同理,企業的空余能力、未按期完成定單都有可能在整個供應鏈環境中被協同利用和處理。
實現供應鏈結構的優化。在高度協調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信息流可以和實際的物流分開以實現更靈活的業務處理。如思科、戴爾的定單處理模式,利用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統將公司和客戶、供應鏈伙伴連接到一起,在線處理定單和采購業務,而實際的物流可能非常簡單:思科55%的銷售是直接從供應鏈中的外協單位發送給客戶的,不需要在其配送中心做停留。其結果是低成本、快速、準確的定單處理和客戶服務。
實現大量定制。通過集成的信息系統平臺,很多公司可以讓客戶直接通過Internet定制自己所喜歡的產品。這種趨勢已經從最初的在線零售商,發展到很多大型的生產制造企業,如戴爾、福特和通用汽車等。用戶的定制需求,在一個高度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被所有的參與者協同完成。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有效集成的供應鏈,這種定制是很難實現的。
多樣化如何兼容
雖然供應鏈集成帶來了巨大效益,但由于每個企業的管理特點各異,企業使用信息系統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給供應鏈集成造成了極大困難,難以形成統一的集成標準、跨企業的安全管理,難以和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集成。
由于管理和技術的復雜性,沒有一種或幾種技術或標準能解決所有的集成需求。從早期的EDI到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從基于組件結構的應用解決方案到Web services的解決方案,技術總是為了適應企業的應用而不斷更新發展,而同時新的技術又給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和商業模式。每一種技術都在應用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這些不同標準和技術的產物之間建立連接和共享,以至協同工作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跨企業的供應鏈范圍的集成,顯然要比企業內部集成困難得多。除了信息系統和格式不同外,安全也是需仔細考慮的問題。這既有一般的數據本身的安全,如防止企業的機密數據泄露,防止非法入侵公司內部系統等,也包括由于供應鏈結構不夠健壯而造成的系統崩潰。企業的IT人員很難對跨企業的信息系統進行控制,當供應鏈中合作伙伴的系統發生改變,如升級、更新、或者因發生錯誤而停止運行時,將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系統的運行失敗。
供應鏈系統如果不能和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尤其是ERP集成,很難做到真正的信息共享,更談不上進一步計劃和協作了,因為ERP是真正的企業信息的集中地。雖然很多企業在實施完ERP后,為了進一步改善與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又實施了SCM和CRM,但從其實質來說,這些系統都處在企業的內部可控范圍內。
以采購業務為例,ERP系統所產生的采購訂單一般是通過傳真、電子郵件或EDI傳遞給供應商。為了實現采購業務在供應鏈中的自動執行,一些技術服務公司開發了相應的行業集成處理平臺,用戶可以建立各自的門戶連接業務伙伴,包括供應商和客戶。但在門戶和內部ERP之間仍沒有相應的有效接口,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人工將ERP的采購訂單輸入到門戶中。
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通過同步協調一致的計劃和業務處理流程,實現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系統,無疑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效益,能更好地對最終用戶提供服務和支持,更快捷地把握新的市場機會,取得競爭優勢。
供應鏈集成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因為每個企業管理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更由于企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千差萬別,既有信息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又有不同技術和標準形成的不同系統,因此供應鏈集成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雖然一些公司或機構提出了一些用于連接或集成異構系統的技術標準和架構,但目前還缺乏實際的應用和支持,而且這些標準和技術之間的集成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但一些以Internet為基礎的,針對特定行業在一定業務范圍內的解決方案已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供應鏈的參與者完全可以以Internet為依托,從信息共享到同步計劃,從局部業務處理到協同商務,逐步實現供應鏈的全面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