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成功實施
2008-3-3 1: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談起物流信息化,人們更多的是關注信息系統本身的先進程度,而忽視了物流信息化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信息系統如果只在企業內部運行,完成企業內部物流的管理功能,無論從管理的角度,還是計算機技術的角度,其開發和設計都不是太難的問題。而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僅關注信息系統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同其它領域的信息化相比,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第三方物流信息必須具有標準化和通用性的特點。由于物流是一個大范圍的活動,物流的信息分散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信息源點多、信息量大,如果在這個大范圍內未能實現統一的管理和規范標準,則信息缺乏通用性,甚至失去自身價值。
2、物流信息的動態性強,信息的價值衰減速度很快。因此,對信息工作的及時性要求很高,在大的系統中,為了確保信息的及時性,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和處理都要加快速度。
3、信息的自動識別功能。物流信息的種類很多,不僅系統內部各個環節有不同的信息種類,而且由于物流系統與其它系統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還必須收集、整理、并識別這些不同類型的信息。
4、信息系統具備智能化決策功能。現代物流的智能化己經成為電子商務下物流發展的一個方向。智能化是物流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作業過程中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路線的選擇、作業控制、自動分揀機的運行、物流配送中心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等問題都可以借助于專家系統、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加以解決。
基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自身的特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不僅僅是信息系統本身的問題,要成功實現物流的信息化,必須解決以下幾基礎性問題:
1、 基本信息采集與傳輸的自動化
2、 物流信息的標準化與通用性
3、 業務流程和管理思想的科學合理性
以上三個問題是物流信息化的三個支撐點,是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成功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這三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無論信息系統本身多么先進,第三方物流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信息化。
支點之一:物流基礎技術——物流信息化的物質基礎
現代物流的發展推動了物流裝備與技術的進步,隨著人們對物流認識與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種能幫助進行物流作業與管理的物流技術也相繼面世,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提高了系統自動化的程度。這些技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信息的采集與跟蹤技術,包括條碼技術、射頻技術、GIS和GPS技術;另一類是信息的傳輸與交換技術,包括EDI技術、XML技術以及各種局、廣域網技術等。
1、 物流基礎技術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
物流基礎技術的應用是實現物流信息化的物質基礎。第三方物流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基本信息的采集在物流信息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第三方物流涉及環節多,時空轉換迅速復雜,信息的采集與處理量大,信息要求要準確及時并能實現快速傳輸,因此,只有現代物流基礎技術的支持,采用自動化的信息讀入設備,利用射頻技術、GIS技術、GPS技術等各種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工具與技術對物流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對物品進行跟蹤和調度,才能滿足系統對基本信息實時、準確的需要。這也是第三方物流實現信息流與物流、資金流、商流統一與協調的需要。如果把信息系統比作人的大腦的話,那么,各種物流基礎技術就是人的五官和傳輸神經。沒有敏銳的五官和和傳輸神經,再神奇的大腦也會癱瘓。
2、 物流基礎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我國物流的起步比較晚,現在的物流企業大多數都是從傳統的儲運類企業轉化而來,無論是物流理念、管理方法、還是現代物流裝備的使用水平都要落后發達國家二十年。在物流發達的歐洲和日本,象條碼技術、射頻技術、EDI等先進的物流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已十分普遍,而在我國,除了象寶供、海爾等少數大型的物流企業在物流作業的全過程都運用較先進的物流技術外,絕大多數物流企業只在物流的部分環節運用了少量的自動化的物流技術,有些中小物流企業甚至還基本上處于原始的手工作業狀態。這種狀況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物流信息系統自動化的處理程度,降低了物流系統的效率。
3、 充分利用物流基礎技術奠定物流信息信息化成功實施的物質基礎
現代物流的精髓就在于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待物流,利用現代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支撐,將先進的物流管理理論固化于物流信息系統之中,應用于整個物流過程的管理,從而實現物流過程的合理化與高效率。但物流信息系統與一般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的不同就在于物流面對的是種類繁多的物品以及這些物品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的位移,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必須整個過程要借助于自動化的物流裝備與技術。
我國第三方物流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要有以現代物流基礎技術為支撐的高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有充分的運用現代物流基礎技術,使物流基本信息與數據能快速、準確、順暢的進入信息系統,這是物流信息系統對物流進行成功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第三方物流成功實現信息化的物質基礎。
支點之二:信息標準化——物流信息化的管理基礎
1、 信息標準化是物流信息化的管理基礎
物流信息標準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非標準化帶來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可以想象,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如果沒有一個信息標準體系,大家各自為政,不同信息系統間的數據交換還需要設計專門的交換接口或由人工來輸入,以適應不同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協議,這勢必造成極大的不便和重復勞動。
2、 國物流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在物流標準化方面已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但從標準化的整體水平來看還處于較低的層次,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盡管我國建立了物流標識標準體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國家標準,如《商品條碼》、《儲運單元條碼》、《物流單元條碼》等,但這些標準的應用推廣存在著嚴重問題。以《儲運單元條碼》為例,應用正確率不足15%。
(2)缺乏貨物運輸過程中基本設備的統一規范,,如托盤的尺寸、卡車的大小、倉庫貨架的尺寸等無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盤標準存在的問題較為典型,我國的物流企業有的采用歐美標準,有的采用日韓標準,還有的干脆自己定義,由于與產品包裝箱尺寸不匹配,嚴重影響了物流配送系統的運作效率。
(3)商品信息標準化工作落實盲目。我國許多部門和單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數據庫,但數據庫的字段、類型和長度都不一致,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在一次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組織的調查中發現:在234家工商企業中,僅有6家與貿易伙伴的數據一致,占2.6%,嚴重影響了作為物流管理基礎的信息交換和電子商務的運作。
3、 搞好物流標準化建設,為物流信息化打好管理基礎
物流要實現現代化,標準化要先行。推進物流信息標準化,必須作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要以國家為主導,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聯合零售業、制造業、物流企業、軟硬件提供商、集成商及一切與物流相關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共同支持和推動中國物流信息標準化。通過建立物流信息標準體系,使得企業在實施電子化物流過程中,共享一套信息交換框架,使物流信息交換協議公開化、標準化,物流貨單文檔標準化、條碼化,使物流信息采集自動化,企業之間物流信息能方便地共享、互動;使企業內部的系統能夠達到“即插即用”方式,方便與外部信息的接口,從而避免大量重復勞動和未知的集成問題。
(2)聯合產、官、學的力量,啟動“企業間物流信息交互標準體系”研究項目。要以解決企業問題為先導,推動部分事實標準,集中在企業應用層。要了解現在物流信息交互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的,有什么問題,現在企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3)要從重點行業,如家電、IT、零售、電子商務等入手與行業領先企業互動,推進中國物流信息標準化進程。
(4)要盡量借鑒成熟的先進工業標準,跟蹤國際標準,在國家標準沒有覆蓋的領域根據實際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對沒有相關標準的,應該根據實際制定物流信息標準。
支點之三:BPR——物流信息化的戰略基礎
1、傳統業務流程與組織結構的弊端
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都建立在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及泰勒的“科學管理”之上。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強調內部分工,企業內層層請示、層層監督,形成自上而下、梯階控制的金字塔狀的集權控制模式。這種組織形式適應了當時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要求,對企業的發展一度起了極大的作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強勁,企業因此處于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的市場格局和經營環境之中。傳統的金字塔狀的企業管理模式無法適應新的經營環境,勞動分工使管理費用日益增加,“金字塔”組織模式使管理效率降低,管理人員難以經歷整個管理流程,因而無法獨立處理整體性管理問題,各職能部門只對自身業務負責,從而助長本位主義和官僚主義,進而導致部門間的沖突加劇,機構的龐雜和管理的多層次,致使信息處理與傳遞以及決策的速度大大降低,應變能力隨之減弱,致使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的利益受到損害,F代企業在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設法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2、BPR的基本內涵
BPR的定義是:“為了飛躍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現代企業的主要運營基礎,必須對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徹底改革!彼鼜娬{以業務流程為改造對象和中心、以關心客戶的需求和滿意度為目標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利用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職能集成,以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從而實現企業經營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它的重組模式是:以作業流程為中心、打破金字塔狀的組織結構、建立橫寬縱短的扁平式柔性管理體系,使企業能適應信息社會的高效率和快節奏、適合企業員工參與企業管理、實現企業內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溝通、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大的靈活性。以集體智慧將企業系統所欲達到的理想功能逐一列出后展開功能分析,經過綜合評價和通盤考慮篩選出基本的、關鍵的和主要的系統功能,并將其優化組合成企業新的運行系統。
3、基于BPR的物流信息化戰略
許多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應用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建立在企業業務流程重組的基礎之上,造成了先進的信息系統要遷就于落后的管理方式。事實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建設首先一個管理方面的工程,然后才是一個計算機工程。如果只是簡單實現原有過程的自動化、電腦化,提高現有業務流程的效率,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帶來副作用。新的物流工具與技術以及新的業務處理方式,沒有合適的操作流程,體現出來的先進性不會明顯。信息技術最重要、最具有創新意義的部分,應該是支持企業現有的流程的改造與優化,充分利用信息處理技術帶來的優勢,提高物流企業業務處理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有以顧客為中心,充分利用最新的物流技術,重組業務流程,使物流過程更加合理化、高效化,使物流系統反應更敏捷,顧客服務更周到,才能贏得客戶的信賴,增強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