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瓜果難運出、有病難求醫……”這是一首曾在長汀這個革命老區傳唱的民間歌謠,道出了當時老區人民出行難的無奈。然而記者近日到這里采訪,看到農村公路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承載著老區人民希望與騰飛的康莊大道。僅僅4年時間,這里100%的建制村通上硬化路,肩挑背扛的年代徹底成為了過去。在一個農村公路通車典禮搭建的彩門上,貼著這樣一幅對聯:“路通不忘黨恩情,心齊同走致富路!”
記者從省交通廳獲悉,目前全省已完成農村公路硬化里程3.5萬公里,有近93%建制村通了水泥路,全省9個設區市有7個基本實現了每個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標。今年,福建農村公路建設規模將達到4萬公里,有望提前兩年實現95%以上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標。
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過去,農村公路主要依靠群眾修建,求“通”為主,因此公路技術等級低、路面硬化率低、抗災能力弱的"兩低一弱"狀況長期未得到根本解決。至2003年底,全省1.5萬多個建制村中,仍有近8000個村通達公路未硬化。
“大動脈"完善了,不能缺少‘毛細血管’! 在福建轟轟烈烈進行‘大動脈’建設的同時,省委、省政府沒有忘記農村、沒有忘記農民,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條件來實施。2003年12月,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設"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要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把這項目工程建成“放心工程”、“滿意工程”,計劃用7年時間投資140億元,建設4萬公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確保到"十一五"末全省每個建制村至少有一條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鄉鎮或主要干線。此后,省政府年年將其列為“十大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如今,已有2000多萬名農民受益,被農民兄弟稱作“造福工程”、“德政工程”。
建設農村公路,福建在全國開創了多項第一:
--補助標準在全國處于最高水平之一。省級補助資金比例不斷提高,其中縣道三級路30萬元/公里、鄉村道四級路沿海7萬-10萬元/公里、山區10萬-15萬元/公里。前年起,山區少數民族村的通村公路建設補助追加1萬-2萬元/公里,經濟困難縣提高到11萬-16萬元/公里。經濟特困縣縣道晉級建設70萬元/公里,財政轉移支付縣縣道晉級建設50萬元/公里。
--全國首推利用世行“部門貸款”建設農村公路。去年將世界銀行安排福建公路項目3.2億美元的貸款規模進行“項目打包”,把其中2.2億美元用于建設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1億美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這是我國第一個利用世行"部門貸款"建設農村公路的試點項目,是福建省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的創新。
--全國首推“一縣一議”建設農村公路。面對余下待建的農村公路因山高、路遠、人稀、貧困越來越難修的情況,去年省交通廳正式推出“一縣一議”新舉措。省廳與縣(市、區)協議確定年度計劃建設目標和任務,再給予每公里1萬至2萬元標準追加獎勵。對超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的,按"超額越多,獎勵標準越高"的原則給予獎勵。
--全國首推"代建制"建設管理模式。將農村公路建設的勘察設計、招標發包、工程建設委托給一個代建機構代行業主職責,幫助那些建設能力薄弱且貧困的村落建設高質量的水泥公路。此舉是我國最新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模式。
農村的公路通了,為了能讓“車頭向下”,解決農民"乘車難"的問題,福建大力發展農村客運,今年力爭新開通120條班線,新投入200輛班車,實現99.8%的鄉鎮、85%符合通班車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