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全球“流動性過剩”潛伏金融危機

2008-3-27 10:28:00 來源:人民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后5年,世界經濟將處于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至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5.2%、4.8%和5.1%,從而成為繼1950年至1973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4.8%以來的第二個世界經濟最快增長期
對于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而言,總體趨好的世界經濟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暗藏風險
背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
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仍有可能出現波折,特別是臺海形勢正處在高風險時期。如果美國發動對伊朗戰爭,從而造成海上運輸中斷,不僅將導致油價繼續攀升,而且很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機。這將嚴重打擊世界和我國經濟。
(二)科技革命加速推進,但全球科技差距仍在拉大
目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研究與開發投資占全球的86%,占全球技術轉讓和許可收入的98%。2006年,美歐日財富占全球財富97.9萬億美元的82.8%。科技差距拉大已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我國在生物和航天技術等領域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距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仍處于大調整和大轉折過程
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處在國際產業鏈的高中端,成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受益最多的國家。而我國是參與經濟全球化分工與合作受益較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擴大就業和增加稅收的同時,推動了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但是,大部分利潤被跨國公司拿走。
(四)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東亞區域合作與一體化進程相對滯后
美國為維護在東亞地區的利益和影響,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并企圖拆散“10+3”;日本為取得主導權,要把東亞峰會做大、做實、做強,并企圖使“10+3”邊緣化;韓國想拋開東盟,加強中日韓合作;東盟實力和影響都在下降,內部不統一,對推動“10+3”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已力不從心,難以發揮主導作用。
(五)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但大國之間的競爭加劇
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美歐大國產生一種危機感。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歐洲問題專家斯蒂芬?紹博2007年10月29日發表題為《存在一個西方嗎?》的文章認為:“布什政府下臺后,歐洲對美國關系可能會稍有改善。大西洋兩岸新一代領導人將重新形成一種更加務實的跨大西洋關系。”美歐大國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合作,協力應對挑戰。俄羅斯綜合實力恢復很快,潛力巨大。美國對俄羅斯打壓和歐盟東擴對俄羅斯利益空間擠壓,引起俄羅斯的強烈不滿,俄美和歐俄關系仍將是合作與競爭交錯,但摩擦和沖突可能增多。
分析:五大風險考驗中國經濟
國際社會和各國更為關注的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多,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以下五大風險能否化解,將對世界和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風險增大。
全球“流動性過剩”潛伏金融危機。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金融資產急劇膨脹。據IMF統計,2006年全球衍生資產總值達到485萬億美元,相當于同年世界GDP 48.2萬億美元的10倍。貨幣全球化,既能為各國提供所需資金,又可能引發各國金融市場動蕩甚至金融危機。有專家估計,在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中,30%至40%是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熱錢。我國有關機構應加強對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研究,既要有效利用外資,又要防范大量熱錢進入所帶來的風險和沖擊。
全球股市和樓市大漲大落正在沖擊世界和各國經濟。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導致美國經濟增速放慢,而且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我們要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防止出現股市、樓市從泡沫膨脹到破滅的危害。
匯率戰加劇金融市場動蕩。美國是“金錢游戲”的最大玩家,無論美元升值還是貶值,對美國都是利大于弊。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發生的拉美債務和金融危機、日元升值和泡沫經濟破滅、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都與美國實行不同利率政策和美元匯價大波動有關。近年來,美國一再施壓人民幣升值,旨在擴大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占據和打擊我國經濟,對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是,能源爭奪加劇,糧食問題日益突出。
在今后相當時期,各國對石油需求的繼續增加勢必造成各國對石油資源爭奪日趨激烈。
主要能源消費國家正在采取的對策包括:第一,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美國企圖控制中東、向中亞擴張和建立非洲司令部,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控制石油資源。第二,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特別是采取節能措施,減少對石油資源的依賴程度。第三,大力開發替代特別是開發可再生能源,為“后石油時代”作準備。
此外,糧食問題可能比能源問題更為引人關注。世界谷物庫存率已從1999年的31.6%降至2006年的15.5%。2007年全球小麥庫存量降至1.43億噸,為25年來最低點,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是,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升高。
通貨膨脹已成為世界和主要國家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2003年以來,石油價格從每桶31.5美元一直升到上百美元。過去一年里,全球小麥價格上漲了62%,玉米價格上漲了58%,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升高,已經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攀升。特別是3月份以后,受豬肉、食用油等食品漲價的影響,CPI漲幅連續8個月超過3%的警戒線,2007年前10個月累計同比上漲4.4%,價格上漲壓力明顯。對我國而言,既要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又要有效應對輸入性通貨膨脹的沖擊。
四是,發達國家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貿易摩擦加劇。
發達國家設置歧視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及擴大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價格“剪刀差”,嚴重損害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迄今為止的貿易條款都是不公平的,它們不利于發展中國家。”據統計,占世界人口40%的窮人,僅獲得世界貿易收入的3%,而占世界人口12%的富人,卻獲得世界貿易利潤的75%。
日本《經濟學人》周刊載文評論指出,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有可能引起反發達國家和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
五是,生態環境惡化威脅可持續發展。
全球變暖威脅已迫在眉睫,自然災害頻發造成很多地區農業減產。全世界大約40%的死亡事件與水、空氣及土地污染有關,全球80%的疾病、50%的兒童死亡是因飲用水被污染造成的。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認為,全球已進入“生態紅色警戒線”。
應對:制定國家經濟安全戰略
機遇與挑戰和風險都是動態的、可變的,甚至可能相互轉換。我們既要抓住和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又要采取有力對策和措施,有效應對挑戰,注重防范和化解國際經濟風險。
制定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經濟安全已成為各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1988年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了國內經濟安全的具體目標。20世紀90年代初,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曾把“經濟安全”置于對外政策三大支柱(軍事、政治和經濟安全)之一。1980年6月,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智囊機構推出《綜合安全保障戰略》報告,提出日本國家安全保障不僅局限于軍事,在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必須采取綜合對應措施。1996年4月29日,由俄羅斯總統簽發的《俄羅斯聯邦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基本條例)》,明確了國家經濟安全面臨的威脅和如何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建議我國政府組織各方面專家,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制定出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
重要產業和對外經貿關系要有法可依、依法行事。隨著石油價格攀升和能源爭奪加劇,各個大國都在調整或制定新的能源法。日本在這個領域的成功經驗特別值得我們借鑒。2002年出臺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第八條規定,政府每年必須發表一份報告。2007年5月25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07年能源白皮書》,這是日本政府發表的第四份有關能源供需狀況和能源政策的白皮書。《白皮書》就確保能源穩定供應、維護能源安全提出了3項戰略性舉措。首先是確定自立的、符合環境要求的能源結構;其次是采取戰略的、綜合性的對策以確保能源供應;再次是在亞洲和世界解決能源、環境問題過程中發揮主動性。我國能源立法嚴重滯后,我們既要聽取國內社會公眾的意見,又要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盡快出臺能源法和相關政策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
加強經濟外交工作。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可靠信息,加強對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協調。到發展中國家投資的企業,要實現開發與建設、開發與環保、投資與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堅決避免進行掠奪性、破壞性的資源開發,真正做到平等互利。這不僅是經濟利益問題,而且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形象。
客觀提供駐在國家經濟形勢和問題等相關信息,積極推動我國與各國加強經貿合作。通過加強經濟外交工作,使我國政府能夠準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進一步提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妥善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全面提高對外經濟工作質量和水平,牢牢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