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取得的突出成績
2008-3-25 9:34:00 來源: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綜合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概括起來,縣域經濟主要取得了如下三個突出成績。
一是縣域經濟總體保持較快發展,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高的份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06年底,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有2072個行政單位,全部縣域單位人口總數超過9.62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4734億元,比上年增長25.9%,約占全國的1/4;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6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9.8%,約占全國的4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239億元,比上年增長32.2%,約占全國的42%。縣域經濟的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都占全國的1/3左右。
二是一些發達縣域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亮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全國百強縣人口占全部縣域的7.7%,行政區域面積占1.3%,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部縣域的1/4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1/3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46.7%,出口總額占2/3。人均GDP3.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95元(2006年國家統計局未開展全國百強縣評比工作)。在全國縣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突出地位,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一支重要的基礎性力量。
三是全國涌現出了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總體來看,全國縣域大致形成了三類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第一類是廣東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產品占據了國內外市場的很大份額。第二類是江浙模式,即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通過塊狀經濟振興縣域,目前江蘇和浙江縣域經濟已占全省經濟總量70%左右的份額。第三類是山東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區域優勢實施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依托專業化市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此外,不少縣域依托比較優勢,積極尋求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也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如依托能源礦產和旅游、優勢農產品發展的資源型發展模式,在中心城市周邊發展制造業基地的配套型發展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