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我國縣域經濟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2008-3-25 9:31:00 來源: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當前存在如下五個突出問題。
一是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分布特征與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一致,即發達的縣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落后的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2006年,全國地方財政收入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的縣共有204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144、28、26和6個。其中,浙江36個、江蘇34個、山東34個,三省合計數占全國的51%;如再加上廣東(14個)、河南(14個)、福建(9個),則六省合計數占全國的70%;而西藏、青海、寧夏、湖北、安徽、黑龍江、海南1個都沒有。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的縣共有118個,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其中江蘇24個、浙江37個、山東18個,三省合計個數占全國的67%。
二是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經濟發展基本要素供應不足。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一產比重約25%,而2007年全國GDP中一產的比重已達11.7%。因此,縣域經濟整體上仍然沒有擺脫“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基本特征。近年來,金融、土地、人才、技術等產業要素日益向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集聚,縣域經濟做大做強所需的要素支撐更顯不足,比如,在金融支持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不同程度的退出,縣域范圍內資金多數呈現凈流出狀態;在用地供應上,很多省份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配到縣的指標不足總量的10%。
三是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有待轉變,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存在諸多盲目性。很多縣級地方政府仍然片面地把發展工業化理解為上項目、建工廠、建開發區,把發展城鎮化理解為上廣場、建樓房、改戶口。由于縣鄉政府招商引資的愿望迫切,隨著近年來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批低端制造業項目向縣域轉移,其中不少是能耗偏高、污染較重、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偏低的項目,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對“三農”利益的損害。
四是縣鄉財政困難問題仍然突出,縣級政府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不足。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平均每個縣的赤字約一個億,全國赤字縣占全國縣域的比重大約在3/4左右,赤字總量占這些地方財政總量的近80%。因財政硬缺口大,縣級財政基本上是“吃飯財政”,缺乏償債能力,縣鄉政府的債務風險仍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同時,縣級政府對縣域范圍內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救災救濟、計劃生育等各類公共服務都負有直接責任,縣級財政供養大量相關行政事業單位人員,而縣級的財權與事權明顯不匹配,責權利不對等。因此,除少量經濟強縣外,縣級政府動用各方面力量發展經濟、調控經濟的手段不強,自主加強公共服務的能力普遍較弱。
五是縣域經濟的體制束縛仍較嚴重,自我發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強。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隨著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縣帶來的體制性負面效應逐步顯現。一方面,因機構層級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級政府往往傾向于調配市域內資源來集中發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縣域經濟自身活力不強、財力不足、資源不夠。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經營的問題正日益顯現,農用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仍受諸多制約,而“農地入股”試驗也存在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償債”風險。在企業改革發展方面,雖然縣鄉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已取得重要進展,但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普遍沒有建立起來,縣域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融資、技術、人才、咨詢、物流服務等方面存在著較多障礙。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