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數據公布

我國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出

2008-3-24 13:19:00 來源:新華社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我國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出口國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21日在福州透露,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牛盾當日在參加全國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座談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實現了持續增長和全面發展,貿易額由1978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年均增長9.2%,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

    “去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原油、糧食價格持續走高,各國紛紛調整農產品貿易政策,對我國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產生較大影響。今年年初,我國南方地區又遭遇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今年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給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增加了不利因素。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農產品貿易形勢,查找存在的問題,推動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持續健康平穩發展很有必要。”牛盾說。

我國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加工區域布局已形成

    新華社福州3月22日電(記者 康淼)農業部副部長牛盾21日在福州表示,隨著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加工區域布局已相應形成。

    我國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加工區域布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養殖區域,福建、江西、廣東鰻魚養殖加工出口區域,浙江捕撈蝦和大黃魚養殖出口加工基地,江蘇條斑紫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江蘇、湖北小龍蝦加工出口產業鏈,以及北方地區特色水產品養殖出口基地。同時,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來進料加工貿易,短短幾年就成為捕撈水產品來進料加工的產業密集區。

    由于國際市場需求的拉動,促進了我國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規模化發展,為加工出口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并帶動了漁用飼料、漁具開發、物流、加工機械等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有效拓展了我國漁業的發展空間。目前,名優養殖產品出口額已占我國自產水產品出口的90%,占水產品出口總額的一半。

    牛盾說,我國水產品出口市場主要在發達國家,其高水平消費為我國水產品提供了較大的市場容量、較高的市場售價和較好的投資回報。因此,以出口為主導的名優水產養殖在許多地區已成為漁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養殖鰻魚出口每畝收入可高達4萬-5萬元;羅非魚開辟出口渠道后,主產區收購價格上漲了50%;加工近海捕撈的低值魚出口,附加值可以提高5-6倍;藻類加工出口也為漁民提供了一條增收渠道。

    水產品加工也是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一個區段,吸納勞動能力很強。以全國出口對蝦為例,從育苗、養殖、加工、運銷到出口一共可提供近50萬個就業崗位。近年,來進料加工出口占我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據測算,吸納勞動力約30萬人。

我國水產品出口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

    新華社福州3月22日電(記者 康淼)記者從此間召開的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座談會上獲悉,2007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額達97.4億美元,我國水產品出口已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水產品貿易總額的十分之一。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說,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漁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特征和成果就是外向型漁業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遠洋漁業起步并邁入了世界前列,外向型漁業迅速發展,水產品出口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年均四五千萬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97.4億美元,年均出口額增速高于同期農產品出口額增速近5個百分點。

    從2002年起,我國水產品出口躍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水產品貿易總額的10%。水產品進口量從5.8萬噸增加到346.4萬噸,增長了59倍,年均增長17%。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水產品出口貿易進入了更快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以國內自產水產品出口為主、來進料加工相結合的水產品國際貿易格局,進一步帶動了漁業生產的發展和結構優化,提高了產業素質,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通過與發達國家、地區間的貿易往來,這些年來,我們在經營理念、標準規則、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牛盾說,我國已造就了一批技術先進、標準規范、管理嚴格、誠信經營的具有世界水準的水產加工出口企業以及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基地。截至去年底,通過國家認監委注冊的水產加工出口企業已達1500多家,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水產品出口企業有400多家。

    同時,我國加快制、修訂并頒布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獸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參照歐盟、美國等規定出臺了《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頒布了200多項與國際接軌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和行業標準,逐步建立健全漁業環境、病害防治以及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工商、衛生、食藥等各監管部門也形成了完整的水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和監管制度。

我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新華社福州3月22日電(記者 康淼)農業部副部長牛盾21日在福州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產品產量迅速增加,目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已上升到36.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牛盾在當日召開的全國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工作座談會上說,從1978年至2007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增加到4737萬噸,增長了9倍;人均占有量上升到36.4公斤,增長了7.2倍,不僅解決了城鄉“吃魚難”問題,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已實現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由26%提高到68%。養殖區域也從中東部延伸到西部各個省份,優化了我國漁業區域布局。

    牛盾說:“漁業是我國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從基本國情出發,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改革經營管理體制,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加強資源養護,依靠科技進步,三十年間已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漁業發展道路。”

    全國15個水產品出口主要省份及計劃單列市漁業行政主管廳局主要負責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農業大學、上海水產大學等有關專家,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中國漁業協會、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等有關行業協會和10多家龍頭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座談會。

我國水產品出口受到三個因素困擾

    新華社福州3月22日電(記者 康淼)農業部副部長牛盾21日在福州表示,目前世界經濟和貿易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供需和價格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水產品貿易受到三個因素困擾。

    首先是質量安全問題。盡管其它發展中國家也面臨同樣問題,但由于我國水產品出口規模最大而引人關注。一些質量安全事件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水產品聲譽,也使養殖漁民和加工企業經濟上遭到重大損失。

    “雖然這些事件有個別國外媒體惡意炒作和故意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牛盾說,這些年漁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小規模分散式的經營方式仍占主體,標準化、集約化加工生產的要求與傳統分散的水產養殖生產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在全國水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大趨勢下,當前水產品質量安全仍存在不少隱患。

    其次是成本上升問題。有關分析指出,目前有幾個因素在推動成本上漲:一是人民幣升值。自2005年7月匯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從當時的8.27升值到最近的7.10(3月11日基準價),累計升幅達到13.31%。這將明顯限制一些低利潤、可替性水產品的出口。二是利率提高。如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在2007年一年內從5.73%上升到7.47%。三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一些加工企業工人工資由過去平均每人每月800元上升到1200-1500元。一些企業反映,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在規范用工制度、保障工人權益的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用工成本,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的水產加工企業影響最大。此外,其它生產要素,如土地、飼料、原材料價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漲。由于國際市場價格并未同步上升,企業“兩頭受壓”,效益普遍下降。四是燃油價格上漲和全球漁業資源衰退。這也直接或間接造成我國來進料加工貿易面臨原料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壓力。

    第三是競爭加劇問題。牛盾說:“這些年來,我們創造了世界主要漁業國家少有的水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但目前不僅存在著國內同行的競爭,還面臨與其它發展中國家在水產出口領域競爭的壓力。面對有限的國際市場,國內有關部門、協會和企業應當認真思考如何適應形勢變化,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良性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