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鑄就強大:從INM看中國石油的供應鏈管理
2008-3-22 10: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12日,國際商業機器有限公司(IBM)全球首個供應鏈創新中心在北京宣布成立。IBM先進的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為其創造了可觀的績效:從2000年開始,IBM將其在全球的300個采購中心整合成為3個,每年節省開支高達75億美元,與企業年純收入相差無幾;去年,IBM幫助一企業優化物流網絡后,節省的費用居然超過了一年的利潤。
剖析IBM公司的供應鏈管理,對于將中國石油建成全球性集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加工、運輸及化工產品銷售一體化的現代供應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市場反應能力,提高協調動作能力,發揮整體力量優勢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具有現實意義。
供應鏈管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利潤源”
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供應鏈管理,是在工業發達國家興起并迅速發展的一種全新管理思想和實踐。
其特點是把企業資源的范疇從過去的企業內部擴大到全社會,甚至全球范圍,使企業形成共同利益的戰略聯盟。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改造和整合業務流程,與供應商以及客戶建立協同的業務伙伴聯盟,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歷史發展來看,人類歷史曾有過兩個大量提供利潤的領域。第一是資源領域,第二是人力領域。今天,在這兩個利潤源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物流領域供應鏈管理的潛力更受到重視,并被稱為“第三利潤源”。
目前,供應鏈管理在全球大公司非常普及,如IBM、沃爾瑪、戴爾等。其作用和效能,IBM已給了我們答案。
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研發、采購、生產的中心,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供應鏈管理在中國比在其他國家更顯重要。
但是,“現階段國內的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認知水平還偏低,很多企業將供應鏈管理定位于倉儲、運輸、電子化訂單等等,還沒有認識到供應鏈的核心是一種管理方法。”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供應鏈管理專家史文月指出。
面向全球和未來,建立我國能源產品供應鏈
石油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從供應鏈角度來講,石油行業的主要產品是能源產品,表現為成品油、天然氣和化工產品。按照產品生產銷售供應鏈的這一條主線,石油行業供應鏈大致可分為原材料供應、勘探與生產、運輸、煉油、化工、分銷、客戶等環節。它比一般供應鏈的關系更為復雜,因此導致了石油行業供應鏈中的產、供、銷關系的協調復雜。
近年來,每當遭遇油價高漲,油氣供應不足時,從中央到地方,無不為之焦急。事實上,除了政策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國際國內石油天然氣供應鏈出現的問題而帶來的危機。
然而這樣的考驗日益嚴峻。海關總署今年1月11日公布,中國2007年全年石油進口量已經達到1.968億噸。我國目前的石油依存度約為46.6%,已接近50%的警戒線。
也就是說,上游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及進口無法保障,供應鏈出現問題,必將沖擊到下游市場供應,并直接威脅到我國的能源安全。
這一點,在今年年初發生的南方雪災給了我們警示:此次雪災波及20省(區),受災人數過億人,造成了人員和物流阻滯的連鎖反應。其核心問題就是因為這場雪災破壞了電力、交通和能源供應鏈,而我們還沒有建立應對這類突發事件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所以造成了工作的被動。
雖然這類因為供應鏈斷裂而出現的社會運行大系統的脆弱不是中國現代化進程所獨有,但卻是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惕的,尤其是在國際風云變幻的今天!
因此,石油企業建立起一套科學全面的、能夠應付任何情況的供應鏈管理,除了可以增強企業盈利能力、降低成本和提升競爭力以外,更重要的將為國家能源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國加入WTO之后,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和消費增速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中國最大油氣生產商和產品提供商,中國石油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這種挑戰要求石油企業快速響應市場、滿足客戶需求、降低油氣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加強油氣產品形成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以滿足石油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需求。
換言之,建立一套適應全球化競爭的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是中國石油提升國際競爭力、建設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客觀要求。
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確立我們的供應鏈管理,并進行某種脫胎換骨的改造,才能使我們盡快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求。
擠出物流領域水分,提升企業競爭力
石油物資供應部門作為石油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新的形勢下,面對新的市場經濟的新要求,也有一些不太適應的地方。
這些不適應表現在:組織設置和功能上相對孤立,缺乏整個系統的信息共享,各物資供應部門獨立進行采購、運輸和倉儲等活動;模式上存在流轉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一些物資供應部門提供的產品質次價高,供應周期漫長,服務觀念差;由于層次和環節太多,現有監督機制無法杜絕一些不正之風的滋生和蔓延。凡此種種,使得油田采購、運輸和儲存等成本增加,嚴重影響了我國石油企業效益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因此,不斷改進傳統的物流供應模式,全面推行供應鏈管理,提高物資供應部門的運作效率,穩定供需關系,降低生產成本,已成為石油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建立石油供應鏈,在全球競爭中成長壯大
其實,當供應鏈概念在國際上風生水起時,中國石油就以超前意識和開放眼光,率先揚起向供應鏈發展的旗幟。
2000年中國石油開展了電子商務,2004年底中國石油制定了《物資信息化應用指導意見(試行)》。幾年來,中國石油持續推動信息化管理,這些都為加強石油供應鏈管理奠定了基礎。
在今年召開的集團公司工作會議上,蔣潔敏總經理指出:“以專業化重組及業務整合為契機,大力推進管理信息建設,制定完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和規范,明確部門和企業的管理職責,持續改進和優化,實現流程統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簡潔高效的管理要求。”“流程統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簡潔高效”,正是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們要全面樹立供應鏈管理思想,從全球視角來完善和確立中國石油的供應鏈管理,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引進和培訓人才,圍繞組織變革、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三條主線來展開創新,應用一切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建立一套高效、迅捷、低成本和低能耗的現代物流系統,通過內涵式發展提高供應鏈績效,推動中國石油以低成本戰略盡快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強大起來。
中國石油已確立了“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戰略目標,適應國際管理趨勢,全面建立石油供應鏈管理,這一工作的意義就愈顯突出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