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所有制發展出現新格局

2008-3-21 12: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是中共在所有制問題上的最新表述,該怎樣理解中國所有制發展所形成的這一新格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的命運正在發生何種轉變,未來將有何種演變趨勢? 
日前本報采訪了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杰,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博導趙振華教授,請他們就此作出剖析—— 各種所有制有了新內涵 
【背景】據全國經濟普查數據,2004年國有工業企業實收資本中,國有資本占77%,集體資本占0.3%,法人資本占22.1%,個人和外商資本占0.7%;而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實收資本中,個人資本占72.6%,國有資本占0.1%,集體資本占1.1%,法人資本占25.4%,外商資本占0.6%。 
觀點:當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等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私營、外資等私有制經濟,已經與過去人們所理解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有相當大的區別,被賦予了新內涵、新形式。 
陳永杰:當前,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內涵發生巨變,首先,相當部分的國有經濟已經變為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次,農村和城鎮集體企業大都改為私營企業或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三,大中型私營企業,已大多成為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成一種混合所有制經濟。第四,新興經濟社會組織構成了新型的社會經濟和公眾經濟,比如目前全國有5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著300多支基金,基金投資人達8000多萬,基金投資的市值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已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最大的社會投資主體,這些公司多數產權或最終產權是多元的、公眾的,管理經營是社會的、獨立的、自主的,具有很大的公有制性質。 
趙振華:的確如此,我們絕不能再用傳統的公有、私有劃分的觀念來看待當今的中國經濟,必須樹立全新的所有制經濟觀念。特別是公有制,其內涵正在不斷變化,一方面,一些社會所有制企業不斷出現,比如,在浙江、上海等地出現了從大中型私營企業轉化成的各種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多元化,有的甚至有國有、集體參與,這些企業既不是傳統的私營企業,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有或集體所有制企業,應當屬于新型的社會所有制企業。另外,前面提到的基金公司等經濟社會組織,同樣具有很大的公有制性質。這些新型社會組織的出現,是對公有制的鞏固和補充。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表明我國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找到了一個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新法律新政策形成 
【背景】2007年,《物權法》、《企業所得稅法》、《反壟斷法》、《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與推進公有制經濟改革轉制、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相繼出臺。 
觀點:目前,黨和國家已經制定了一整套改革國有、集體經濟和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政策,非公經濟發展的平等競爭的政策法律環境已經基本形成。 
陳永杰:國家關于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是不斷變化、發展和完善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先后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和外資經營等三個涉外企業法律,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大門。中共十二大以后,1982年,國務院制定了《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承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十三大以后,1988年,全國人大第二次修改憲法,正式承認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1999年,全國人大第三次修改憲法,明確了“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全國人大第四次修改憲法,承認了合法私有財產的法律地位。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 
不久前,中共十七大又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出了新政策新要求,如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這些將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趙振華:這些法律政策的出臺與非公經濟日益壯大的實力分不開,目前,非公經濟已占GDP比重的一半以上,占GDP增量的約2/3,非公經濟解決城鎮就業的70%以上,非公經濟已成為最大的企業群體。而不斷改善的制度政策環境,又從根本上改變了非公經濟的制度與社會環境,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給千百萬民眾自主創業帶來了空前的自由,為民營資本自主投資打開了無窮空間。 
平等競爭 相互促進 
【背景】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是黨在所有制問題上的最新表述,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觀點:中國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將進一步形成、發展和完善。 
趙振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這“兩個平等”點到了核心,對物權產權的保護,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平等競爭既是要為非公經濟解限,提供更寬松的環境,以利他們更好地進入傳統產業領域,同時,也是對非公經濟的約束,為公有制經濟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日前召開的2007年度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分析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對未來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新格局預言:人們將逐步樹立以新型國有經濟、新型合作經濟、混合所有經濟、社會公眾經濟等類型經濟為主的新型公有制理念,國家將逐步以至完全取消區別所有制的政策法律,對各類所有制經濟實行統一的、公開的、公平的政策法律。所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變化趨勢是,首先,國有經濟將優化布局和結構,增強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但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將逐步下降,在更多的競爭領域將逐步退出。其次,個體經濟、中小私營企業將進一步發展,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主力;較大規模的私營企業將發展成為私營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前述混合所有經濟和社會公眾經濟中的重要主體。第三,各類混合所有制經濟、社會公眾經濟將大量產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中國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將在它們各自相應的領域發揮作用、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