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暴露現代金融業五大問題 信用濫用遭報應
2008-3-20 12: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次貸危機”暴露出現代金融業存在五大問題:第一,現代銀行的風險更多體現在表外業務的高風險性上;第二,國際大型銀行已成為全球金融風險的主要聚集地;第三,對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的風險認識和監管不足;第四,新會計準則和風險管理模型已很難適用于管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第五,金融的國際化、自由化、網絡化、銀行業務的表外化及混業經營都給金融監管帶來嚴峻挑戰。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以超乎想象的力度和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擴散開來,并對全球經濟和全球金融帶來了自二戰以來最為重大的市場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由次貸風暴引發的一些負面消息仍不斷傳來,并給全球股市帶來了巨大震蕩。
那么,為什么“次貸危機”會產生如此之深和如此之廣的市場影響?為什么美國及歐洲主要國家央行屢次聯手干預仍不見成效?我們應該從次貸危機中吸取哪些教訓?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金融市場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
“次貸危機”暴露現代金融業五大問題
第一,現代銀行的風險更多體現在表外業務的高風險性上。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約束、有效的金融監管和市場約束等三大監管支柱來有效控制銀行傳統的表內業務風險,也可以通過提取專項資產撥備甚至通過存款保險公司的監管和救助來化解金融機構的危機。
但是,隨著近年來銀行的表外業務和資產證券化迅速發展,銀行在取得流動性資產和低成本籌資的同時,也通過資產證券化成功地回避了傳統的監管約束(監管套利)。不過,金融創新在轉移、分散原有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甚至帶來了因杠桿效應引致的數倍風險。由于新的資產組合造成了資產的復合結構,可能會導致資產的風險更加復雜,信息披露更加不透明。特別是,一旦資產組合中某個部分資產出現了嚴重風險,就有可能會引起交叉違約,并將風險迅速傳遞給上游或下游的投資機構或投資者。由此可見,目前銀行風險管理的難度在明顯加大,這也使得銀行的經營狀況變得更加不穩定。
第二,國際大型銀行已成為全球金融風險的主要聚集地。盡管國際大型銀行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是先進的,它們常常是全球金融創新的領先者和金融市場的做市商,也是各國金融機構的主要交易伙伴,國際大型銀行成為全球金融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但各種形式的金融交易也會把各種風險不斷向這些國際大型銀行過度集中。當風險過度向國際大型銀行集中時,全球金融體系就會變得更加不穩定,就會突現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脆弱性。
第三,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的風險認識和監管明顯不足。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和影響已越來越大,信用評級也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環節,因而信用評級是否客觀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著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對信用評級機構不能再聽之任之,而必須對它們實施必要的、有效的監督與檢查。
第四,新的會計準則和風險管理模型已很難適用于管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比如,在極端情況下,一旦金融市場失去了流動性,市場交易就失去了公允價格,如果對風險資產無法準確地進行風險評估和會計記賬,這勢必會加劇金融市場的恐慌與混亂。
第五,金融的國際化、自由化、網絡化、銀行業務的表外化以及金融的混業經營,都給金融監管帶來了嚴峻挑戰。為此,金融監管的理念、技術、合作機制和監管資源配置等都需要適應時代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并予以及時改進或改善。另外,中央銀行和存款保險的救助機制也需要檢討和改進。
美國的“次貸危機”也給我們發出了警告,不單單是銀行體系需要一場外科手術式的革命,我們更需要迎來一場新的監管革新。
次貸危機產生機理與負面影響
其實,“次貸危機”是由作為資產支持證券的基礎資產——次級抵押貸款出現了嚴重違約和風險,導致了與次級抵押貸款有關的資產抵押證券也出現了信用危機,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和投資者出現了信用危機。由此可見,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危機是導致這場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但由資產支持證券危機所引發的信用危機,再通過金融市場得到迅速傳播,最終引發了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
為此,我們有必要先分析一下美國次級抵押信貸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評估次級抵押信貸風險。
在美國,次級抵押信貸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美國是一個消費信貸文化和金融服務完善的發達國家。其中,美國的消費信貸文化能夠讓每個人都可以將其一生的收入進行“折現”,并可將從銀行體系獲得的信用支持用于提前消費和改善生活質量。所以講,美國人的儲蓄率低但人均消費能力強,這是與美國的消費信貸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第二,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讓越來越多的銀行家們相信,信貸風險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向社會和外國進行轉移和分散。由此,銀行可以通過資產風險的轉移,擺脫傳統的監管方式——資本充足率約束,以拓展新的銀行業務領域,如可從事更多的高風險信貸。
第三,在“9·11”事件之后,為了刺激美國經濟,美國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稅收激勵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和房地產市場實現了穩步增長。但隨著近年來美國房價的持續走高,消費者可以通過重新融資的方式來降低其房貸負擔,從而帶動了次級抵押信貸的快速增長。
從總體上來看,美國次級抵押信貸所具有的風險,應該說是屬于傳統的風險可控的一種信貸風險。之所以說“風險可控”,是因為金融機構可以預計這類貸款損失,次級抵押信貸損失的最大風險也不會超過其貸款本金。所以,可以通過提取貸款準備金等方式來沖銷這類風險損失。另外,有關次級抵押信貸風險的信息披露還較為充分,金融當局仍可以嚴格監管這類信貸業務。
據有關資料顯示,次級抵押信貸的貸款余額在2005年約為6550億美元,僅占美國信貸總額的21%比重。正因如此,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及金融機構都認為,相對于美國龐大的金融總量,次貸問題產生的風險損失是有限的,不會對美國經濟和金融產生嚴重影響。
不過,我們在分析和評估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時,卻忽略了資產支持證券風險恰恰是導致次貸危機產生和快速擴張的關鍵所在。
從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主體來看,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通常是大型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它們提供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的真實資產,再交由專門以融資為目標業務的機構來發行的。這類發行機構又分為特殊目的交易機構(SPV)和特殊目的交易公司(SPC), SPV和SPC往往是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附屬的全資子公司,它們只是用于特別運作的空殼公司。而資產支持類證券包括資產支持證券(A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抵押債務債券(CDOs)等。
SPV和SPC為使資產支持證券獲得較高的流動性和交易價值,往往需要通過內部信用增級和外部信用增級兩種方式對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進行信用增級(Credit Enhancement),以此來提高它們的信用等級。
此外,為保證資產支持證券的順利發行,參與資產證券化運作的各種中介服務機構和金融公司還會專門協助SPV和SPC處理會計、法律、資產轉移及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方面服務,SPV和SPC等證券發行人也會向投資者提供有關證券及其組合資產的市場表現等方面數據。
據有關資料分析,與美國次級抵押信貸有關的資產支持類證券規模已達到數萬億美元。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就可以想象到次貸危機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了。
上述分析表明,資產證券化過程實際上是資產組合和信用增級的一個過程,也是多種資產疊加、多個信用主體信用疊加的一個過程。也許,資產證券化本身可以降低資產初始權益人如銀行機構的風險,但金融創新和資產證券化過程又帶來了新的風險(如新的信用主體風險、法律風險等)。因為,多個主體來源、多個層次的資產疊加及信用疊加,其實本身也是一種風險疊加。
在資產證券化后,由于這種資產池組合的信息和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可能會趨于更加不透明,導致市場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讀懂其中的風險結構,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實時的風險定價了。確實,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必然會引發投資者的信心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證實了一點,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風險損失不明,一旦資產支持類證券的基礎資產出現了重大風險和損失,構筑在這些證券上信用增強和信用疊加也會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樓閣一般會“瞬間倒塌”,由此必然會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恐慌,規避風險的本能加速了投資者的拋售,并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金融災難也就在劫難逃了。
當次貸危機引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巨幅振蕩時,金融市場的過剩流動性就會急劇萎縮。一旦市場突然失去了流動性,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交易價格,資產支持類證券也就無法按照所謂的“市場公允價值”進行風險評估和資產定價了,證券的信用評級也隨之變得不那么可靠了。這樣,又會加劇此類債券的巨大市場風險。
同樣,這一過程也產生了一系列連鎖的市場影響。例如,投資這類資產支持類證券的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不得不面對公眾壓力,紛紛提取巨額撥備。另外,投資此類債券的基金突然面臨了巨大的資金贖回壓力,無力應對資金贖回壓力的部分基金只好關門了事;而發行此類債券的SPV和SPC也面臨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在此情況下,一些基金、SPV和SPC只好求助于母公司(全球金融巨頭)。當這些金融巨頭將附屬機構并表加以反映,或將表外業務的資產損失移入其資產負債表內時,自然這些金融巨頭都相繼告示巨額虧損。于是,自去年年底以來,一個個壞消息不斷傳來,給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帶來一次次沉重打擊。
資產支持證券的信用危機也帶來了連鎖反應。例如,次級按揭信貸抵押資產被大量處置,造成了美國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下滑、商業票據市場中發行商業票據受阻及全球主要股市出現了多次暴跌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次貸危機”開始殃及眾多的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經紀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都出現了流動性萎縮。
為此,美國和歐盟主要國家央行多次聯手向金融市場緊急注資,如美聯儲也連續多次降息,試圖來挽救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阻止美國經濟下滑。但是,這種干預的效果至今仍不很理想。在今年3月11日,美聯儲再次宣布,將聯合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和歐洲央行等四大央行,通過新型流動性工具向市場注資2000億美元,以緩解因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不足壓力。由此可見,迄今美國的“次貸危機”似乎仍然深不可測。
為了減低風險,商業銀行的授信已經緊縮,信貸成本也在提高,這對美國的消費和投資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正如摩根士丹利前全球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所言,“目前美國的消費占到了GDP的72%,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它可能會對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次貸危機的外溢效應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