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燒熱了全球供應鏈
2008-3-2 1: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強勁增長全面擊活了全球商業供應鏈,但上游不斷抬升的原材料成本和下游難以上漲的制成品價格之間越來越大的落差,將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越來越強的壓力
中國:全球供應鏈的新動力
2003年,素有國際海運價格晴雨表之稱的波羅的海指數,不僅大幅攀升,而且創了有史以來的新高。上漲原因是世界經濟復蘇帶來的世界貿易增長,其中中國起了決定性作用。據中國海關最新統計,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進出口總值達8512.1億美元,增長37.1%,為1980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中國2003年完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48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9.73%,躍居世界第一位。
2003年我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6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完成9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6.9%和21.6%。
導致這種強勁增長的因素是:中國加入WTO的持續效應,關稅不斷下調。
2003年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處于高速階段,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加快;先進技術、機器設備的進口需求快速增長,能源、原材料產品的需求旺盛。在這些因素影響下,2003年前三季度,中國整體貿易順差較上年同期下降54.3%, 其中對日本、韓國、東盟和中國臺灣的貿易逆差合計高達 690.6億美元。從進口商品結構看,原油、成品油、鋼材和天然橡膠的進口量分別增長29.8%、54.5%、48.7% 和41.4%。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中國因素已經成為影響供需和價格方面舉足輕重、無法漠視的力量。
國際關系生態隨之改觀
2003年前三季度,中國自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長較快,其中從日本、東盟、韓國的進口分別增長39.7%、54.5% 和 52.8% 。2002年年中印貿易規模只有49億美元,而2003年一季度雙邊貿易大幅增長,印度對華出口增長119.2%。此外,自巴西進口 43.4億美元,增幅高達 130.3%。澳大利亞近期公布的一份政府報告稱,盡管2002/03年度該國商品出口總額較上年下滑6%,但中國當年進口澳洲商品總額卻增加12%。
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是中國鐵礦石重要進口地,以上國家因為鐵礦石居高不下的價格和中國不斷上升的需求取得了巨大經濟利益。隨著貿易關系加深,中國與這些國家關系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與巴西在航天、航空方面合作;中國與印度聯合軍事演習;中國與澳大利亞雙邊自由貿易談判都超越了一般國家之間的關系。
中國2003年原油進口同比增長31.2%,達到9110萬噸水平。世界去年新增原油進口總量的35%被中國所吸納。同時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為了保障國家長遠的經濟安全和經濟發展,配合石油來源多元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對外政策也在做著全方位試探性調整。中國在阿富汗、伊拉克重建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在中俄聯合開發“安大線”石油管線問題上體現的堅定性和自信心是有目共睹的。可以預料,未來中國在中東、中亞、非洲外交政策將圍繞著中國能源戰略去設計和實施。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這些大型能源巨頭將海外擴張作為企業核心發展戰略,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中國旺盛的內部需求,使得石油和煤炭這些傳統對日本出口商品的供應鏈變得異常敏感。中國石油和煤炭的出口減量,讓日本不得不改變上述商品的進口地。而全球供應鏈和商品價格由此也受到了刺激,國際燃煤價格上漲至過去10年來的最高點。澳大利亞煤炭生產商與日本簽定的最新一份2004年供煤合約,價格定為每噸38.50美元,較2003年上漲44%。由此可以說明,中國在基礎能源領域的一舉一動,已經開始深刻地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分配和國際資源的重新配置。 2004:全球供應鏈依然為中國燃燒
根據2004年全球鐵礦石價格最新信息,巴西、澳大利亞、日本之間關于2004年鐵礦石價格的談判日前已達成了協議,同比增長18.62%,這是迄今為止的最高價格,也是1980年以來全球鐵礦石價格最大一次上升。1月15日中國寶鋼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達成鐵礦石談判協議,價格同比增長18.62%。可以預料,2004年國際鐵礦石價格自始至終將是熾熱的。由于新的價格將于4月1日開始執行,國內鋼材價格在1月份已經做出了強烈的提前反應。國內鋼材價格指數開始超越國際鋼材價格指數向新的歷史峰值躍進。
中國在2004年將把建立國家戰備石油儲備庫列入議事日程,與此同時原油期貨的推出也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刻,因此中國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因素在不斷增多。而國際上影響石油價格再創歷史新高的因素,除了世界經濟正在復蘇、美元匯率動蕩以外,我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拉克恢復石油常態生產能力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沙特政局的潛在不穩可能帶來新的國際石油價格的不穩定,乃至出現令人瞠目的價格變化。而國內柴油價格最令人擔憂。由于2003年出現了大面積“缺電”的經驗,企業大量“自保”型發電設備的出現,帶來的柴油供應非理性短缺和價格不穩定等潛在威脅不能小視。
2004年,中國經濟對外的旺盛需求依然燃燒著環球供應鏈。但它同時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生產成本的提高、通貨膨脹的傳導、國際運費負擔加重、貿易順差的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預計2004年上半年表現得會比較激烈,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