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四大板塊推進
2008-3-13 11: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西部大開發繼續推進,五年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投資2800多億元,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重點地區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制定和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大型糧食基地建設不斷加強,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進展順利,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制定和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政策措施,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重要能源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繼續率先發展,經濟實力和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加快推進。這些重大舉措,促進了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摘自溫家寶總理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連日來,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圍繞繼續推進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四大板塊推進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5年來的實踐證明,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促進了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總量加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動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關系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委員說,“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符合各地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既有利于充分調動各地區的積極性,又有利于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體現了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不同類型區域的全面快速發展,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不斷提升!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副主任宋曉梧委員告訴記者,“自2003年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的戰略部署以來,東北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東北3省生產總值增幅連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GDP比2002年實現了翻番,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支柱產業地位顯著增強;農業連續4年豐收,糧食產量連創新高;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實踐證明,中央關于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今后應繼續深入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各項政策,努力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一極,向著全面振興的目標邁進!
“正是得益于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總體實施,使長期落后的青海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青海省副省長、西寧市委副書記、市長駱玉林代表說,“5年來,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的80%以上用于中西部,青海去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200多億元;黨和政府重視、關注、改善民生的力度越來越大,更有助于解決青!鐣l展一條腿短’的問題。今后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破解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上,著力解決發展不足的問題,努力改善民生。”
安徽省蕪湖市市長陳樹隆代表說,“中部地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群,積累了多年的產業發展管理經驗,是迎接產業轉移的最佳平臺。像蕪湖這樣的沿江城市,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工業經濟發展。”
代表委員們認為,5年來,國家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已經形成。
合理布局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
代表委員們表示,為了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應著力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場分割,繼續完善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引導投資和產業合理布局。特別是區域發展的內涵已不僅限于經濟增長,而是進一步拓展到改善民生和生態保護等諸多領域,以人為本成為各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則。
“作為中部地區城市的代表,南昌市廣大干部群眾發展愿望迫切。然而南昌市平均每月就‘拒簽’10余個項目。”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長胡憲說,“南昌在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過程中,引進項目數量頻頻刷新,單位能源消耗卻大幅下降,面對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南昌并沒有‘來單照收’,而是選擇性地吸收低耗能、少污染的項目!
胡憲代表說,“中部地區要實現崛起,就必須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堅持4項原則: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的原則;當前發展與著眼長遠相統一的原則;全局和局部相統一的原則!
“兩型社會”的定位對區域發展帶來哪些機遇?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賴明勇委員告訴記者,“‘長株潭’集中了湖南省近40%的GDP和財政收入,城市化率達到了50%,區位條件優越,科技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在協調機制、區域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尚處在工業化過程的重化工業階段,進行‘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還需要在產業轉型、節約型經濟體系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化推進等方面有實質性的突破,率先探索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新路!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20%以上。杭州市政協主席孫忠煥委員認為,“‘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應突出科技創新對區域現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支持作用,以科技創新、技術引進和科技產業的國際化,提升聯動發展的新型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功能。目前,這一地區已進入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發展階段,地區間的科技創新合作正在加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科學規劃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代表委員們認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要措施。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委員說,“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在財政上應該加大對限制、禁止開發區域的轉移支付力度,使這些地區能夠享受到與優化、重點開發區域同等的基礎公共服務。在產業政策上,要鼓勵優化開發區域調整提升產業結構,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率;鼓勵重點開發區域改善投資環境,承接優化區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鼓勵限制、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好生態環境,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在政績考核上,優化、重點開發區域要側重產業升級、自主創新等指標,限制、禁止開發區域要弱化對GDP的考核。”
鄭新立委員表示,我國省級行政區也應積極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比如北京市,就將城區、郊區、山區劃分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四個城市功能區。其他省份也應積極推進,有效整合行政區域內各種資源,實現各生產要素優化高效配置。
“主體功能區建設要處理好全局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比珖䥇f委員、上海市政協原主席蔣以任說,“局部要服從大局,全局要兼顧局部。在主體功能區劃分上,各地應服從大局,突破行政區劃概念,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局部之間要加強合作。以長江三角洲為例,要實現這一區域的協調發展,必須加強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之間的聯動。要做到存量優化、增量合理布局,產業鏈聯通。存量上,產業上游地區要把產業中下游環節轉移出來;增量上,要準確定位,加強互動,合理布局新項目,堅決避免重復建設和低水平競爭,避免資源浪費和資本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