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SCOR供應鏈模型
2008-3-11 2: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SCOR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適合于不同工業領域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
三個層次
SCOR模型按流程定義可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可用于分析企業供應鏈的運作。在第三層以下還可以有第四、五、六等更詳細的屬于各企業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層次,這些層次中的流程定義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
(一)SCOR模型的第一層描述了五個基本流程:計劃(Plan),采購(Source),生產(Make),發運(Deliver)和退貨(Return)。它定義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范圍和內容,并確定了企業競爭性能目標的基礎。企業通過對第一層SCOR模型的分析,可做出基本的戰略決策。
(二)SCOR模型的第二層是配置層,由若干核心流程組成。大多數公司都是從SCOR模型的第二層開始構建他們的供應鏈,此時常常會暴露出現有流程的低效或無效,因此須要花時間對現有的供應鏈進行重組減少供應商、工廠和配送中心的數量等形式的重組。
(三)SCOR模型的第三層是流程分解層,它給出第二層每個流程分類中流程元素的細節,并定義各流程元素所需要的輸入和可能的輸出。
顯而易見,SCOR實施的難點和重點就在SCOR配置層。下面我們就來剖析SCOR配置層。
解析SCOR配置層
國內外的許多公司的實踐證明:采用SCOR模式來管理整個企業物流的運作可以使企業在保證良好交貨服務水平的同時降低50%以上的庫存,那么SCOR又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般來說,可以對SCOR模型從縱橫兩個方面去理解:從橫向來講,SCOR認為任何企業的內部活動都可以劃分為計劃、采購、生產、發貨和回流五項;從縱向來看,企業的上述任一項活動都應該根據產品/客戶訂單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
首先,SCOR主要涉及三方當事人:供應商、核心企業(本企業)和客戶。其中,核心企業又由制造中心和集約中心構成。制造中心全面負責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集約中心一般由物流中心、流通加工中心、定單管理以及職能部門組成。在制造中心的制造線上,普遍采用的是MTS(make-to-stock)生產模式。之所以采用這種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制造中心生產的產品并非是最終產品而是通用件。而集約中心的流通加工部采用的則是典型的ATO(Assemble-to-order)模式,這有利于企業對客戶訂單做出快速反應,在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的同時,大大的縮短Lead time。
其次,SCOR的實施需滿足幾個基本條件:1.賦予每一客戶訂單以明確的訂單等級。企業對所有收到的客戶訂單劃分等級,等級高的可以向客戶承諾較短的訂貨提前期,而等級較低的則只能承諾較長的提前期,這樣就避免了采購和生產部門在銷售部門的催促下業務活動無序的混亂狀態。通常可將客戶訂單分為四個等級:組件、標準產品、客戶化產品和特殊設計產品。2.由集約中心的訂單部門對客戶訂單全權負責。通常情況下,客戶訂單在企業內流轉,涉及多個部門,會導致訂單延遲、客戶不滿、銷量下降等后果,所以必須由一個部門對客戶訂單負全責。在SCOR中,這一部門就是集約中心的訂單管理部門。3.工廠制造部門必須采用拉式生產模式。SCOR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減少庫存,為此,工廠制造部門就必須采用拉式生產模式。這里,拉動生產的信號(Pull signals)主要來自于集約中心。 4.必須賦予企業所采購的每一項物料以一定的供應等級。
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與供應商溝通,提高采購效率,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通常,供應等級分為四級:直接供貨、標準供貨、特殊部件和客戶化部件。其補貨的提前期依次遞增。滿足了以上四個條件,企業就可以進入SCOR實施階段。
分步解說SCOR的實施
SCOR模型描述的是供應鏈的業務流程,而不是功能。在SCOR模型實施的過程中,強調規范運作,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各個流程環環相扣。SCOR的實施共分十五個步驟:
步驟一:集約中心的訂單管理部門在收到客戶訂單后根據相應規則賦予每一客戶訂單以一定的訂單等級。
步驟二:客戶訂單錄入訂單管理部門信息系統,成為整個流程的“Pull signal”。---業務
步驟三:集約中心的流通加工部獲得訂單信息,開始按照訂單要求做好裝配準備。---生管
步驟四:流通加工部向集約中心的倉庫發出要貨(通用件)請求。---生管
步驟五:集約中心倉庫準確無誤地將相關通用件遞交流通加工部。
步驟六:流通加工部在收到通用件后,安排裝配,并最終將裝配好的產成品遞交集約中心的配送部門。
步驟七:集約中心配送部門將符合客戶要求的貨物及時交給客戶。
步驟八:集約中心倉庫向集約中心采購部發出補充通用件庫存的請求。
步驟九:集約中心采購部將采購信息及時傳遞給各相關供應商和各相關工廠。---采購
步驟十:各相關供應商及工廠在收到集約中心發出的采購訂單后,直接調取庫存,將有關部件(通用件)遞交集約中心。
步驟十一:集約中心倉庫收到所需部件,填充庫存。
步驟十二:工廠通用件庫存的消耗作為一個“pull signal”,向工廠生產車間發出生產信號,生產車間做好生產準備。
步驟十三:生產車間向工廠原材料倉庫發出要貨(原材料)請求。
步驟十四:工廠原材料倉庫從庫存中分揀出生產車間所需的物料,及時遞交生產車間。生產車間完成生產后,填充工廠成品(通用件)庫存。
步驟十五:工廠原材料倉庫向工廠采購部門發出要貨請求,采購部門安排采購。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整個SCOR模型的運作緊密地將供應商、核心企業和用戶實現了無縫鏈接,其效率大大提高,各個階段的Lead time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最終大幅度的降低了供應鏈中的庫存,使所有的供應鏈成員共同獲益。
結論
SCOR模型建立了SCM系統的整體框架和流程的細節,還將當前最重要的管理改進方法———業務流程再造(BPR)、標桿(Benchmarking)和最佳實踐分析集成在一起作為供應鏈實施的指導。
SCOR并不是軟件,而是在一定信息化基礎上對原有的管理方法進行優化,并在必要時對某些軟件模塊進行簡單改造,因此容易實施。而且,在SCOR實施后,不同企業的只是效果不同,不存在失敗風險,更不會因SCOR的實施而增加額外成本。實踐證明,SCOR確實是一種高效實用的供應鏈設計和再造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