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環境惡化 出口企業絕處求生
2008-3-10 11: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期望政策穩定成集體心聲
一張全新的辦公桌上,煙灰缸里的煙蒂已經快滿了,但李光誼(化名)還是狠命地抽了一口,覺得這樣才能稍稍舒緩心中的郁悶。作為國內一家機電行業零部件出口加工企業的老總,他怎么也沒想到,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的工廠,正面臨關閉的厄運。
而去年底到現在,北京小耘律師事務所反傾銷部主任張毅律師一直都很忙碌。“案子特別多,而且越來越多,”他說,“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貿易保護主義會變本加厲,負面影響肯定波及到中國。”
“最近的確有一些主攻海外市場的企業扛不住壓力已經關閉了,其他同類企業的處境比以往大多數時候更加艱難。”中國進出口商會法律處一位負責人證實。
“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為了實現貿易保護的目標,國外政府機構及相關組織動用的手段花樣之多、情況之復雜,讓張毅律師感觸甚深。“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接手的美國和歐盟針對國內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訴訟或調查各有近10宗,一些操作程序上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理由則包括食品安全、行業補貼、貿易壁壘及知識產權等等。”他說。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歐盟大使關呈遠對媒體透露,全國兩會結束后的4月份,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將率多名委員訪問中國,同時啟動中歐經貿高級別對話機制。這一副總理級別的對話機制,是2007年11月2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第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時主動建議設立的。其起因是過去一年里中歐雙方在經貿領域的摩擦凸顯,“貿易不平衡”已成為歐盟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關呈遠表示,這一對話機制的啟動,顯示了中方采取積極姿態,促進中歐貿易逐步實現平衡的意愿。
而第三世界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多,比如韓國近來就學會了用國際貿易手段來限制中國對該國的出口貿易。
另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3.0%,比上月回落2.3個百分點,這是新出口訂單指數3年來首次出現緊縮苗頭。而接受調查的采購經理對新出口訂單預期的下降,反映出他們并不看好本行業出口前景。
中國進出口商會法律處高處長稱,目前國際貿易環境非常不好,2007年各項外貿調控政策的效應將在今年逐步顯現,一些行業比如照相機及零部件出口等,統計數據都呈現負增長,很多廠商即使沒關閉也只是在勉強維持運轉狀態。
傳統優勢行業內憂外患
人民幣升值既增加了工程出口設備的成本,削弱了國內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金額較大的未收匯款項也產生不確定影響,使企業在新項目簽約和制定預算時難以操作。李光誼的公司便深受其害。
“我對公司利潤持續增長表示擔憂,如果成本持續上升,訂單流失的風險將會迅速提高。”李光誼說。像他們這類機電出口企業不得不采取應急對策,部分開始轉產,加大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而一些大型貿易公司則在逐步調整業務結構。
“與我們競爭上述產品出口市場的國家,正在積極實施開放的貿易政策,吸引外資,從我國失去的訂單很可能流向這些國家,而訂單一旦流出很難重新追回。”高處長稱。
中國紡織協會一位人士對記者抱怨說,該行業常用的基礎原材料都在漲,退稅之后還漲,某些原料國內的價格比國外的還高,出口根本沒法做。
“國家過去鼓勵發展印染企業,而現在它成了高污染行業,必須盡量‘關停并轉’,”中國紡織商會一位部門負責人說,“從紡織行業國際市場走勢來看,國外進口商也在分散風險,擴大自己的進口國范圍,不再單純依賴中國。”
去年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200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大范圍調整出口商品退稅率,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稅率。多數受影響行業企業因此雪上加霜。
政策多變成大患
在眾多貿易壁壘中,強調產品環保性能的“綠色壁壘”尤其讓國內企業操心。
中國機電商會最近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有企業人士提出“節能減排”改造工作要一步步地來,給中小企業一段適應的時間。“可不可以分階段實施,允許我們先投幾十萬元?”一家電子零部件出口企業的代表說,也希望國家能出臺具體的政策,比如污染的具體標準如何?排放必須達到什么要求?
“我們建議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至少今年上半年能為有關企業提供較為平穩的貿易環境。”高處長說,“企業迫切希望政府能在人民幣匯率、退稅率、信貸政策等方面放緩調整步伐,讓企業對未來有明確的預期,同時適當控制原材料價格上漲。”
一家紡織品企業老總更坦言,企業發展不怕限制不怕砍掉,就怕不穩定,出臺政策或者立法前后一定要有個過渡期。“對于國際貿易法律環境也是如此,我們不怕反傾銷,不怕貿易壁壘,就怕不公平的調查, 怕受到歧視,希望政府在國際貿易爭端中加大交涉力度,讓程序和過程更透明。”他說。
也有業界人士呼吁,政府在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前一定要正確考慮評估相關產業的實際發展環境。比如不少紡織企業已成為被政策打壓的對象,但實際上紡織業自身利潤微薄,賺大錢的紡織企業的利潤要么來自房地產開發,要么來自打新股,而不是主營業務。政府應該考慮到實際情況,對癥下藥,才有助于制定準確的產業政策導向。
正為工廠的前途寢食難安的李光誼,也對政府外經貿政策調整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政府有關部門最好能前期對政策調整的趨勢有所預測,對企業的心理預期和判斷加以輔導,中期就政策調整實施的細則給予企業有效指導,后期及時反饋政策調整對行業的影響。”李光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