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中國制造優勢與供應鏈成本
2008-3-10 1: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內的媒體對中國制造的焦點一直集中在低成本和廉價的勞動力,這篇文章希望通過借助國外媒體和企業的觀點,從供應鏈成本的角度來進行新的思考。
波斯頓郵報:“越來越多的企業的海外資源策略,如中國制造和采購,正面臨供應鏈成本的挑戰,客戶服務水平也正在經受考驗。”難以預測的供應鏈成本,如緊急運費的增加、國際運輸能力的限制、關稅、海關延誤、產品返工成本,還有客戶因為延誤或缺貨而取消訂單。中國制造正在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中國企業,在中國設廠的外企也應該是中國制造話題的對象。許多人總是把中國制造的利益分配同一個簡單的產品價格減去中國采購價格來進行贏利的對比分析。這是一個非常不明智、非常不科學的判斷。又或者是把它定義為低端與高端的競爭,而對中國制造做一個簡單的否定。反觀以上關于供應鏈成本的問題,我們需要對中國制造的優勢進行更全面的評估,我們更需要進一步建設好我們的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僅僅依靠低廉的勞力成本,有一天我們在空談從中國制造到全球市場的同時,便會發現我們只不過是印度制造或者東歐制造的另一個競爭對手而已。
一個美國批發商:“我們知道直接從中國進貨的價格更低,但還是決定從臺灣貿易商那里下訂單。一方面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供應鏈策略——減少單個產品的訂貨批量;另一方面,臺灣供應商更了解我們在運輸包裝和存貨拆裝方面的要求,更懂得到貨期保障對我們的供應鏈成本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更具有專業溝通的能力,是更好的貿易合作伙伴。”當中國制造依然在進行價格惡戰的時候,我們一部分利潤都是因為缺乏專業溝通的能力而流失。中國在國際化專業人才方面的缺失是另一個話題。這里,我們還是從供應鏈成本出發,逐步了解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和競爭優勢。在供應鏈采購策略和成本的原理中,我們得到許多關于產品價格與供應鏈成本的分析,那么,如果把這種關注企業利益的分析應用于客戶關系分析,進而理解國際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競爭優勢就未必僅僅停留在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上,這也就是我們在討論傳統競爭優勢與供應鏈競爭優勢的論題。通過了解客戶的流程成本因素,幫助客戶降低作業成本等,供應鏈競爭優勢已經不是一種理論,而是先進國家中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一種具體實踐。中國制造是否也需要通過供應鏈管理的提升、以及管理的創新來獲得我們的國際競爭優勢和中國名牌呢?
最后,我想用一個有趣的對話來結束以上的“大道理”。小張(某電信公司國際客戶經理):“那德國人真傻!他的訂單比美國佬貴也不會討價還價。”德國人:“我知道美國佬比我的價格低,只是裝作不知道而已,因為我不想為了擔心他的交貨問題而半夜做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