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零售商供應鏈再造(2)
2008-3-1 21: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降低零售商物流費用
美國學者卡特和弗林研究分析了倉儲、運輸、采購和供應等各要素在內的成本,發現企業之間合作能顯著降低物流成本。在傳統的業務往來中,零售商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供應商不知道零售商的商品銷售情況、銷售速度,無法獲得零售商什么時候會訂貨的準確信息,因此只能憑自己的主觀判斷來組織生產和準備貨源;同樣,零售商也不知道供應商的庫存情況,不知道供應商能否保證供應,不知道供應商什么時候能把貨物送到,因此在確定訂貨數量時,只能依據自己的數據和資料。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致使渠道的透明度不高,無疑增加了供應渠道中的不確定性,加上市場中本已變化多端的顧客需求,使得各個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加大。為了應付眾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各企業都傾向于增加自己的庫存,結果既占壓了資金,又要支付大量的倉儲費用,對供應鏈各方都極為不利。
在有效的供應鏈再造管理過程中,上述情況可以避免,因為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之間,通過電子數據交換(EDI),關于生產、銷售、庫存、配送的信息和數據能由各方共享。這樣,每個供應鏈中的成員便能及時、清楚地掌握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流動情況、在途運輸或配送的情況、庫存情況以及商品銷售情況以及顧客需求狀況等等,減少了不確定性因素,大大降低了渠道風險。
(2)降低零售商交易成本
羅納德·科斯(Coase,R.H.)在1937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成本理論。通俗地講,交易過程必然需要當事人傾注精力和時間,支付信息費用和其他一切開支,所以市場的交易是要付出代價的。交易成本理論同樣適用于零售商供應鏈。通常,零售商與其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每筆交易的基礎之上的,交易結束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就到此為止,下次交易還要重新進行討價還價,由此重復發生的交易費用是社會財富和企業資源的浪費。然而,在供應鏈再造管理中,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之間是一種唇齒相依,共存共榮的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零售商與供貨商的談判、履約費用,為零售商節省了資金。
(3)提高物流效率
產權經濟學家阿爾欽(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的團隊生產(Team Production)理論認為,通過團隊生產創造的總產品大于每一參與單位的分產出之和。同樣,供應鏈管理所產生的整體效益遠遠大于各個供應鏈成員單獨管理物流所得到的效益之和。它能實現單個零售商或供應商無法完成的任務。在上、下游合作企業之間建立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系統,及時配送(Just in Timc Distribution)和不間斷補貨(Continuous Replenishment),有效客戶回應(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系統,可以縮短訂貨周期,對市場和顧客需求作出更加快捷的反應,提高供應鏈物流效率,僅靠單個零售商的努力很難實現這個目標。
(4)提高顧客滿意度
顧客滿意度的提高來源于顧客得到更多的附加價值。一方面物流成本的降低,使顧客可以拿到更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面送貨速度加快、缺貨次數減少、配送可靠性增加等物流服務水平的提高,使顧客享受到更大的便利優勢。并且,供應鏈再造更有利于零售商根據顧客的需求個性銷售產品,更好地滿足顧客的愿望。
(5)明確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共贏方向
供應鏈再造將零售商和供應商捆綁成一個整體,將傳統的對抗力量轉變成了合作力量,使他們能夠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實現雙方的信息互享,優勢互補,共同以消費者為目標和紐帶,從而使他們明確了共贏的方向。
三、現代零售商供應鏈再造的對策
1、零售商要轉變傳統觀念
零售商要在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即從追求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員在內的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從單贏變為雙贏或多方共贏。零售商不應該從渠道伙伴身上去獲取利潤,而是應通過供應鏈管理來獲取利潤;零售商不應該把渠道伙伴作為競爭對象,今后的競爭會更多的體現在不同的供應鏈之間,與渠道成員的有效合作是未來零售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選擇合適的供應鏈合作伙伴
零售商要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供應商的選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般來講,對零售商而言,選擇合作伙伴時應慎重考慮至少以下因素: 1)供應商提供的價格、質量、服務方面的因素;2)供應商所處的位置,位置對于送貨時間、運輸成本、緊急訂貨與加急服務的回應時間都有重要的影響;3)供應商信譽與財務穩定狀況;4)供應商柔性,柔性是指供應商面臨數量、交付時間與產品改變時的靈活性有多大,這對于零售商來說應予以重點考慮;5)供應商文化與價值觀,零售商應選擇與其文化和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供應商,這是合作伙伴關系能否長期維系的關鍵因素。
3、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系統。
零售商與中間商、生產商及為生產商提供原材料的供貨商聯網,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在整個供應鏈中達到信息共享,是實現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條件。零售商在POS機中顯示的即時銷售資料,通過網絡在第一時間傳遞到生產商和供貨商手中,作為分析市場需求狀況、設計產品和安排生產的依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零售商的信息才真正實現了效用最大化。一體化信息系統實現的信息資源共享可以使生產商在供應鏈管理中能夠實現“即時生產”和“快速反應”,生產商完全根據市場需求來準確地安排生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味地從規模經濟中去降低成本,導致增加大量有風險的庫存。零售商則可以滿足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市場所需的產品,搶占市場先機。生產商和零售商都能以最少的流動資金進行生產和流通,把庫存降低到最低水平乃至實現“零庫存”。
4、運用有效的預測技術
有效的預測技術對于降低商流成本有著重要作用。如對于許多創新型商品,因其市場的不確定性,過量采購將最終導致商品價格下降,采購不足又會產生缺貨損失。而精確反映技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精確反映是指通過歷史銷售數據預測未來銷量,并檢測每單位缺貨成本和降價成本,確保管理者就商品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平衡問題作出正確決策。運用精確反映技術首先要在指導思想上承認需求不確定的事實,并測算需求的概率分布。在測算概率分布時,比較歷史數據,同時還要借助專家意見,力求預測準確,這就需要企業應在平時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應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對以往預測偏差根源進行跟蹤分析。其次應建立缺貨成本和降價成本的數據庫,為企業作出正確合理的進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最后,做好供應商管理工作。積累供應商有關準時供應次數、延遲供應次數、平均延遲時間長度以及延遲時間標準差等數據,使經銷的商品符合市場的需求。
5、建立有效的供應商激勵機制
大型零售商應建立有效的供應商激勵機制,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的激勵方法:1)相互交流方面的激勵,如定期的私人交流與信息交流,向供應商提供產品銷售信息等;2)工作、計劃、關系方面的激勵,如經常交換意見,承擔長期責任,共同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等;3)扶助方面的激勵,如大型零售商給予供應商一定的融資支持,提供產品促銷方面的支持等等。
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可以密切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共贏的目的。
6、注重供應鏈協調運作
這里的協調是指決策權、作業和資源向處于供應鏈最佳地位的成員轉移。例如,一個過去開發了自己的補充供貨計劃的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選擇放棄決策權,允許供應商來補充供貨。我國零售商業與國外零售巨頭相比,普遍存在物流配送管理與技術落后、成本高、效率低、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等問題。能投入大量資金自建有規模、效率高的配送中心的零售商寥寥無幾。因此利用供應鏈協調運作的創新理念,更多的零售商應另辟蹊徑,把物流業務部分或全部外包給有實力的專業物流合作伙伴(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突破配送瓶頸,才能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