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人物

博科資訊董事長沈國康接受媒體專訪

2008-2-29 11: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記者:2007年國內的管理軟件廠商之間發生了好幾起收購、兼并、重組的事件,2008年是否會繼續這個趨勢?
    沈國康:我感覺會更加加劇。
    記者:這個會呈現什么特點呢?
    沈國康:因為2008年,我預計中國的軟件企業無論在主板、創業板上市的會比較多,我預計2008年、2009年中國軟件企業上市的高峰點,那么在上市以前以后,上市以后肯定資本效應會帶動行業的整合。
    記者:這種行業整合會有什么特點?比如說是垂直整合還是橫向的整合?
    沈國康:這個都會有。包括我們最近為了更好的滿足市場的需要,也跟建筑設計,包括原來專門做物流供應鏈咨詢的廠商合作起來了,我們統一了牌子。
    記者:博科也沒有收購的計劃?
    沈國康:我們就是合作,收購這個中國人比較忌諱。
    記者:能透露一下博科今年的上市計劃?
    沈國康:今年肯定完成。
    記者:在哪里上市?
    沈國康:反正今年之前肯定要完成。
    記者:我們現在大概資本的結構是怎么樣的?
    沈國康:現在目前上市前是7500萬股。
    記者:有風險投資進入嗎?
    沈國康:風險投資子2001到現在,博科融資了1.2億人民幣。
    記者:經過幾輪了?
    沈國康:每年都有。反正發展需要缺錢了,都會有錢進來。
    記者:因為您剛才講了博科領域的發展,你覺得哪些是你們非常重要的核心?還有在這些行業當中,有一些是比較細的領域,這些領域互相之間沒有特別多的關系,你們在發展新的行業的時候,你是希望還是有一個核心競爭力,比如說管理監控?
    沈國康:監控主要是跟審計相關的。我們實際上也是沿著整個產業鏈在延伸的,比如說我們做財務軟件,財務跟審計也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再延伸到審計。我們也做ERP,這個也延伸到物流供應鏈,這個都是相關的。監控當中50%的面都在財務監控,財務監控主要就是審計的責任。
    記者:能大概談一下對于博科來說利潤的貢獻率或者是供應鏈可能占到你們百分之多少?
    沈國康:目前我們的結構物流供應鏈要占到公司主營業務的70%,那么審計和監控,以前我們做的審計查證軟件現在賣的價格便宜一些,現在審計平臺的監控,這個審計的價格貴一些,大概是100萬以上,這個市場空間也很大。我細數了一下,這個市場空間是幾百億。比如說衛生局的系統,一個系統150萬,那么中國有很多這樣的部門,比如說民政系統、勞動系統等等。我們簽了上海的衛生的、勞動的、國資的都在做。現在這個產品比較火爆,也是跟現在的政治氣侯有關系,現在國家的干部政策是下面犯錯誤,打上面的屁股。一把手管不好,也做不了。所以對現在的官員來說,即使個別是貪官,他也要花錢做這方面的事情。因為干部的考評,整個下屬的團隊,中央組織部的腐敗問題就是不能觸及這個系統的問題。
    當然了我們看到了這個市場,這個是后IT時代,前面有許多系統。那么最后我們監控把它數據全部抽取出來為上面服務,所以這個是基于前面的信息化十幾年、二十幾年投入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的應用領域。否則的話他為了達到監控程度,要么換系統,這個代價太大了,有些是用了5年、十年了習慣了,因為是同一個廠商維護的。所以我們就把若干個系統的數據抽取出來,然后為上面服務。當然了博科的核心技術,就是對海量數據的存儲,以及監控這個軟件。現在我們設計的監控是我們配置的,如果做到最后傻瓜了,就是誰都可以用了,這個就需要很長的進程。這些會是一種新的這種應用需求,而這種應用需求,完全是靠我們廠商去激發的。比如說我們最近做中遠集團他是國際航運的巨頭,他全世界的風險資產也很多,出問題也很多,所以我們就要預警預報。一旦某一項違反這個條件了,馬上就發到你的桌面電腦上了,一看就馬上可以查下去,看到原始的數據和憑證。物流供應鏈的市場非常的火爆,中國政府是2002年在全國人大提出開展物流管理,現在我們做的都是在國家國資委的推動下做的,今年我看了一份報告,就是中國二線或者是中等的制造企業也開始關心自己的物流供應鏈,這個市場就爆發了。所以像我們今年都來不及做,有活就沒有人做,現在我們就培養人才。
    像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今年鬧雪災,國資委表揚了中石油、中石化。就是中石化、中石油幾千億的東西受了多少的損失,或者是這么多的危險品投放在公路上運輸是什么樣,像這些數據,半天我們就全部整理出來了。有多少車子堵在雪地里,有多少東西在碼頭,如果是他自己做的話,根本拿不出來,這個就是我們物流系統給他做出來的。
    記者:現在你們的工程師是什么樣的狀況?
    沈國康:主要是咨詢顧問,今年我們在上海交大同濟這些學校搶研究生,最近到天津北京廣州這些大學聯合招聘,以后現在都有物流研究生了。
    記者:今天提出來要做最大的行業管理的供應商,我們主要的對手是什么?你怎么評價他?還有一個就是剛才的一些數據,就是對大型需求總體上保持旺盛,但是中小企業短期還是處于觀望的狀態,我們市場開發是怎么樣的?
    沈國康:實際上我想,作為一個企業來說,你說競爭對手是永遠存在的,這個也不是詭辯。根本的競爭還是自身的競爭,對手永遠會存在的。第二個賽迪剛才講到物流企業這塊,最近我們一個比較重要的案例,就是整個浙江省政府拿出一億的補貼,鼓勵他省里2700家物流企業上物流軟件,這個是通過招標我們中標的,所有的上了以后,所有的軟件跟浙江省的電子卡結合起來,就是所有車輛進出碼頭、出關、入關都是無序性的,還有集裝箱的空拉的很多,這樣非常浪費。如果把這個電子信息發到電子口岸以后,他集裝箱是什么樣的,等到你滿箱放下來以后,電腦就給你指定位置,然后裝東西。這樣可以降低25%的預算,所以政府要推動,不是說小企業上不上。你上了以后政府還給你補貼,我們現在是幾萬塊錢的服務費,15天的工作日完成,浙江省給了我們幾百萬的研發費用,現在我們還給他們做貨運研發平臺,還應用我們的軟件跟整個貨運交易結合在一起。這樣整體的社會運行效益就提高,道路的使用壽命會延長。那么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的政府在推動,對小企業的集裝箱空載率也下來了,因為現在信息及時對稱了,否則的話有的時候進了碼頭以后,空箱在哪里它都找不到,回去有的是放空車再拉回來,所以這個產業今后中國的十年、二十年,整個社會運行的提高,都跟物流供應鏈密切相關。而且像浙江省這個示范做好了以后,我估計全國都要學,因為這個物流會減少很多,還有能源這么緊張,汽油、柴油也會減少很多,同時企業也收益了,就是在這個協同環境下推動應用的,這個帶來的社會效益是不得了的,非常的厲害。所以整個一個中國的經濟質量運行,就靠企業之間的協同化,所以物流供應鏈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現在國家也在支持這個產業的發展,通過這個產業的發展,來優化整個產業結構和社會分配。所以這個產業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因為在中國物流企業這個概念太廣泛了,大大小小,個體戶都是,全算起來的話現在注冊的有40萬家了,真正有規模以上的有2萬以上,就是年營業額在一億以上的。
    記者:剛才聽您整體的介紹一下博科的整體情況,給人的感覺2008年博科是蛻變的一年。那么您個人目前這段時間每天都在做哪些工作?還有關于上市的問題,你能否再詳細的介紹一下?
    沈國康:今年我們肯定完成掛牌,至于在什么地方上市,我現在還不便于披露,現在我每天考慮的都是人才的問題,有活沒有人干。因為我們這個物流供應鏈這個工作,對知識要求比較高,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力資源。
    記者:您有什么具體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從競爭對手挖還是什么?
    沈國康:競爭對手能挖的空間也很小,小的物流軟件企業,中國有200多家,上海有幾十家。
    記者:人才短缺是行業的問題?
    沈國康:對。上海人事局組織部開展了緊缺工程人才發證,然后我組織編了一套書,現在長三角、珠三角由人事局、勞動局培養的現代的物流操作人才,中技班、初級班現在有40多萬,就是7年的時間培養了40多萬。這個教育系統都是用我們博科的,后來2002年中央政府國務院才提出開展現代物流,2002年到2004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都是從2004年開始啟動這個工作的,實際上真正的市場才剛剛開始。這個涉及到各行各業,這個寬度非常寬,沒有一個行業不涉及到的。最終借助于互聯網,它的物流供應鏈的觸角會涉及到每一個環節。
    那么中國的企業品牌要樹立起來,它的物流供應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的繳付時間、返修、整個流程的作業控制都要使用物流,我們這個物流供應鏈跟每一家企業,每一個經營運行環節都是相關的,所以是一個社會大整合的這么一個產物。
    記者:有了資本運作以后,在加盟化方面會不會有什么舉措?
    沈國康:我們目前要擺正位置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
    記者:上市融資以后主要投向什么?
    沈國康:還是新產品的研發,包括我們跟美國的一家公司也結成的戰略合作伙伴,這家公司是做優化最好的一家公司。比如說運輸線的優化、配置的優化。那么像這些產品投入市場前景很廣,任何一個企業都有條件上優化軟件,所以我們跟他們合作,但是比較可惜的是,談的差不多的時候,這家公司就被奧利克公司收購了。
    記者:咱們目前對物流的側重,制造企業內部物流份額和零售業物流的份額,和第三方物流的份額是怎么樣的?
    沈國康:他們之間是相互交融的。除了制造業上下游之間的整合,最近聯想在上海建了一個最大的生產基地,我們的客戶就是要做他的供應商管理,就是聯想的庫存怎么配置什么的,全是委托這家公司,這關系到他的品牌制造,就是屬于是企業的后勤服務體系,現在像這種服務全部包出來了,就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就是聯系制造、控制都不管了,就是根據ERP計劃,我需要多少東西馬上就出來了,現在采購物流是做電子商務的采購,一年幾百億代理別的配送什么的,現在還有二維條碼,就是在你集裝箱的東西都可以掃進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跟物流供應鏈理論實踐交互發展,發展非常的迅速。現在我們大部分做的是分銷物流或者是第三方物流。
    記者:那么在您過去的職業生涯里面,有沒有讓您覺得非常驕傲的業績,就是特別記憶猶新的一件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咱們公司取得的創新成績當中,有沒有涉及到比較有趣的故事?比如說某一個小事引發了創新靈感,對這個行業有很大的故事。
    沈國康:像這種事情蠻多的,實際上我整個博科的發展,早期的時候有趣的事情非常多,當時沒有錢雇人,但是我的員工一定要用最好的,所以我在復旦大學門口借了民房,我們1994年推出財務軟件,當時財務軟件不是非常的成熟。當時跟我合作的就是后來我的總工程師朱偉,當時我跟這些學生說,早上你們露露面,中午露露面,然后給我干活。包括我們現在的制作總監葉小萌,也是一個計算機的天才。他晚上要把同學聚集在宿舍里面看歐洲足球杯,特別的吵,然后就被趕走了。后來搬到別的地方,不到一個月又不行了,因為學生太不好管了。這兩個人都是天才,葉小萌的老媽原來是上海計算機廠的總工程師,十歲就跟著他老媽看,他今年才37歲,他是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第一名,這個學生很乖,晚上加一夜班,吃兩顆大白兔奶糖就可以了,這家伙到現在都是這樣。朱偉也是這樣,他一天不吃東西,只吃牛奶,一天吃掉幾桶牛奶。
    因為這個時候水平再高的也不愿意到你這個企業里來,在人才上我也花了很多的精力,我們公司每年十月份都進高校了,第一時間跟將要畢業的學生見面,而且要做許多公關工作,就是跟分配的辦公室建立好關系。有一次在同濟大學,他的分配辦主任跟我講,沈老板今天我給你安排的場次非常好,我說怎么好?他說這個禮堂今天至少500個,上午是IBM和微軟,下午是聯想和華為,第五個是就放你,我一聽冷汗就出來了。這么大的公司,我上去學生早就走掉了,把我搞的非常的緊張。后來在學校里坐坐抽抽煙,跟人聊聊,這次也不錯,這次招的許多學生到現在還在公司。因為前面都是巨頭公司,怎么吸引這些人才都非常的緊張,我當時記得是怎么講的?我首先是肯定這些學生,我說你們到IBM、微軟去,你們的能力能發揮出來,但是有一點你們的創造性未必能發揮出來,你們可以把工作干的很好,甚至于比較穩定的收入,但是作為你們這么聰明、這么具有才華的人,如果在最好的黃金時期,你的創造性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永遠沒了。第二點你們學生的水平很高,什么公司都可以去,不妨到博科來,我給你們提供創造的平臺,有多大的能力為你們鋪多寬的路,如果來了感覺跟沈老板合作的不好,還可以到IBM去。所以講到下午就是聯想和華為,我跟他們說,我說華為是在改革開放下產生的,聯想是中關村改革開發的產物,我們博科是上海浦東改革開放的產物,不能說在不同的背景下哪一個企業發展的快,應該說他們早發展了,所以跟學生講的也蠻激動的,我說既然我們博科跟華為、跟聯想有同樣的發展速度,但是我問他們?你們更愿意到5年前的華為還是今天的華為?博科就是5年前的華為,對于你們來說有更大的空間,這個蠻有意思的。
    記者:這個是什么時候的事?
    沈國康:這個大概是在1999年,我們90年代進駐高校招聘第一要務就是挖人,就是跟人溝通,所以博科的技術體系非常強大,我們公司的研發師80%都上這復旦、交大的。到現在還是這樣,公司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人才規模是最好的,人才是需要溝通的。而且這些人要做的開心,要有用武之地,至于他們的職業生涯當中什么地方都可以去。至于我們現在的制作總監,他孩子在美國他一個月在中國、一個月在美國。他在硅谷以公司的名義注冊了一家事務所,所以對整個的技術應用、圈子等等都可以有很大的發展,對博科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在美國做都是他自己的,但是在博科做每一個榮譽都是他做的。我們還有一個喜馬拉雅平臺,我們是把兩個平臺加起來是最高的平臺,那么最高的平臺在中國喜馬拉雅山,所以我起了一個名字叫喜馬拉雅平臺,你登上喜馬拉雅峰,首先要上喜馬拉雅山。
    實際上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我們在1999年在全球3000個方案,我們評出9個,我們也是一家到美國去領獎,這個時候真的是鄉下人,美國規矩不懂。開3天的會議,第一天我們西裝革履,一看美國人開會都是汗衫什么的,因為那個不是正式會議。到第三天了,我們隨便穿了一進會場別人都是西裝領帶,因為我要上臺領獎,然后馬上叫下面的人拿西裝,然后他奔到房間里去拿西裝,但是領帶沒有戴。所以我后來跟他們合影的時候,就是有一張有領帶的,有一張是沒有領帶的。因為不懂國外的規矩,正式的會議他們穿的非常的莊重,非正式會議這些外國人都穿的非常的隨意。
    還有我們的構建化平臺,提出了一個就是可成長的企業管理,我認為企業和人一樣,會成長、發育、也會萎縮。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滿足客觀規律或者是企業的生命規律。
    記者:可不可以把博科的幾個發展轉折期講一下?
    沈國康:博科的發展也是不太順利,我們早期的財務軟件做的非常棒,國內就我們一家,用友到上海就被我們堵住了,因為上海就買我們一家,因為當時是DOS版。做財務軟件首先是做用友的代理,我看用友這個產品培訓這么煩,他功能做的非常全,但是有些功能大部分客戶是不需要的,所以我跟我們的人講,我說我們做一個軟件,我們就做關鍵的,其余的我們不要,我們就做一般的企業。他三個月的培訓,我們降低到三周、3天,我們肯定會有市場,然后我們就做出來了,后來用友1999年才出來。但是當時連續3年會計電算化的組長不給我們批,上海市政府破天荒第一次把私人老板請到他辦公室開座談會,我是第一個發言,他鼓勵我們要走出去,我說徐匡迪市長,我們連上海的門都走不出來。后來徐市長就請人來評審博科的財務軟件,我跟上海財政局的局長說,這5年封殺對博科是致命的,否則的話我們的財務軟件至少可以做到像金蝶這個樣子。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財務軟件是政府的公關鏈,你攻不進去就死定了,所以我就數來數去,什么不跟政府相關,就是物流。那么這5年就是最要命的5年,這個時候用友也沒有錢、金蝶也沒有錢,我們也沒有錢,現在他們都有錢了。所以我們博科應該來說,前面那段時間也是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后來財政撥了3億,就把我們評審的文件發給我們,連開會都沒有開,連人都沒有來,我們財政部評審文件是最后一個,隨之這個制度就取消了。當時我們這個軟件,南京路、淮海路一片紅,但是沒有殺到全國,現在我們物流供應鏈企業也是一樣,來一家我們不管怎么樣都要拿下來,但是早期的那一波沒有趕上。
    記者:您一直在強調的應用性的問題,微軟也在強調應用性,但是應用性有一個問題,就是ERP的套件拿過來可以用,但是用了以后就沒有辦法適應新的變化,他們是強調在一個平臺上做的,他們是一直變化的發展。ERP的軟件就是很多的國內廠商有一個調研的過程再做,但是一調研8個月就過去了,這個時間太長就不適應現在的發展,這個是平臺化的方式來做。
    沈國康:我們也是平臺化的方式來做,這個自主平臺創造首先是來自于博科,我們的廣告就是我的ERP我做主。我們的自主化平臺做的很傻瓜、很傻瓜,整個流程的設計,一個鼠標可以從頭拖到底,跟微軟差不多。實際上老外非常的嚴謹,其實并非西方人他所做東西一定是最好的,現在中國跟他們差距已經不大了。尤其在管理軟件這個產業當中,已經差距已經不是太大了。
    記者:昨天微軟和用友簽了一個合作伙伴的協議,您覺得他們這個合作會不會給博科帶來什么影響?
    沈國康: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現在實際上高端的軟件,差不多都不會用微軟的平臺做后,微軟的東西一般都是在中小企業。但是中小客戶隨著開源的技術進一步的成熟,所以微軟的市場會進一步的萎縮。像我們這些大項目行業的應用,一般都不采用微軟的東西,微軟的東西病毒太厲害了,而且維護成本太高,所以我們都建議客戶采取別的系統,因為別的系統病毒感染率可以降低到99%。
    我們現在物流供應鏈,這塊當時的策略當時是把燈塔客戶做下來,這個資源也是不可再復制的,做掉一家就是一家。他可以對下的市場推廣等著他照亮一片。
    記者:您一直在強調產品的應用性,國外的產品前瞻性是不是更強一些,怎么把這個前瞻性和應用性結合的更好?
    沈國康:實際上解決這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行業。通用性往往許多很復雜的功能,都想通過一個模塊來解決這個行業的壁壘,現在我們行業化以后就是基本的構建,然后下面花不多的人工就做出行業版塊,所以你要根本解決一個就是要做行業化,如果你不走行業化你根本解決不了。
    記者:您能給我列舉一下,你們現在都有哪些比較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
    沈國康:第三方物流我們肯定是一統天下,那么在石化行業我們差不多全占領了,重機行業,凡是國內重型機械行業是70萬。還有一些現在的韓國大宇,現代沒有我們的產品。像徐工什么的,全部都是我們給他做的物流系統,這個行業的占有率是比較高的。零售業方面上海、滑動的物流系統都是我們來做的,還有乳制品,就是光明乳業。應該來說我們現在做的行業,去年開始我們進軍電信移動,還有房地產行業。
    記者:這個發展是博科自己來做還是由自己的合作伙伴來做?
    沈國康:一般都是自己來做,因為我們公司的一些人才是比較高端的。
    記者:您能簡單的講一下您公司的架構是什么樣的模式是以事業部的方式來做還是說研發、實施、銷售、咨詢?
    沈國康:從技術上來說,我們有一個技術中心,這個是研究產品的核心平臺,喜馬拉雅平臺研發了以后,然后交到各個事業部,由事業部上面做自己的行業產品,我們是這樣的模式。事業部和銷售產品的研發都是一體化的,渠道也是由事業部自己發展。我們整個分支機構管理,也是采用矩陣式管理,就是每一個分區沒有總經理的角色。因為他的專業壁壘很深,你不可能請到的總經理什么都懂,所以我們是采用矩陣式的管理,這樣也便于博科人員的調動,換一個總經理是不會受影響的,因為換一個總經理的話很多方面會受影響。
    記者:那如何保證這個規模?
    沈國康:我們每條線的行業覆蓋面都非常大,像監控、各行各業都要用,但是我們從行業入手,就是你不要多講,你要推廣給別人看,你做過一家醫院,再做另外一個醫院,給他看就可以了。現在我們做行業客戶的時候,推廣非常的快。
    記者:我們現在是以直銷為主嗎?
    沈國康:像這種渠道很難建立,太高端了。目前中國這種渠道商是無法發展的。
    記者:為什么?
    沈國康:他對你的知識要求太高了。
    記者:您的資訊顧問和研發人員的比例是什么樣的?
    沈國康:現在資訊顧問最近是猛增,現在的比例大概是3比1,3個顧問一個研發。
    記者:顧問從哪里來?
    沈國康:有挖來的,有行業里找來的,有自己培養的,有高校里招聘來的生力軍,主要是這些渠道。
    
    沈國康:其實我們公司發展第一個階段就是財務軟件。第二個就是藍海計劃。其實我是希望做企業,是希望尋找創新、差異化競爭,所以第二個階段就是一桶金掘到以后,然后就是尋找金的發展空間。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在ERP領域,我們也做了特定的市場領域,我們做我們的客戶,而且我們的客戶沒有什么競爭。實際上相對來說,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都采用這種方式,尤其是美國人,一旦他做不過日本人了,他肯定是退出,然后再尋找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實際上我們也是這樣,你要第一時間要戰略橋頭堡,鞏固你的地位。我絕對不會像有的廠商拼命追趕別人,搞價格戰,其實市場的空間很大。比如說我們做管理監控,這個市場爆發出來不得了,各個部門都要用。也就是講今后到哪一天老板不放心的事情可以通過電腦去執行,或者是最擔心的事情在電腦上執行。這一天的到來,就是我們現在開始做的管理軟件。這個也是我們第一個發明的,這個概念也是我們提出來的,這個結論就是全球首創。
    記者:這個藍海市場要有足夠的現金流來做支撐,而且這個風險也是很大的,您怎么來評估風險?
    沈國康:實際上風險主要是來自于技術風險,應用的風險我的判斷能力是很好的,我感覺到這些當官的肯定要用,因為出了這么多的問題,用國家的錢保他的位置這肯定是好事,現在果真是這樣。出了問題下不為例,跟我們事先判斷是很一致的,就是技術風險,他海量數據抽取投入是很大的,像我們做管理監控,我們當時第一個母版就是跟首都公安合作,他們給了我們幾百萬,但是我們實際投入的是接近千萬,這個虧了多少,但是市場啟動以后,這個錢回來也很快。而且現在整個公安都等著我們在推廣,他們有消防部隊、武警部隊、這個目前跟我們學的人肯定有,但是這個壁壘非常高的,因為這些客戶要看你的成功案例,盡管行業沒有做過,但是這個投資非常大,可能就是幾百萬,公安部這個做下來就上億了。
    記者:這么說的話,要進入這個行業決策是您一個人發現了這個做了決策,還是有一套決策機制?因為這個是有風險的,您怎么承擔這個風險?還有您的下一任怎么來做?
    沈國康:這個產品創新是靠悟出來的,接觸了客戶以后下一步怎么發展,所以這種決策機制第一個靈感肯定不是來自于會議組,到了會議上肯定就不會有靈感了。有的時候半夜里睡覺想到這個東西很好,那么首先要找到你的目標客戶群,然后去尋找勸說他是不是用這樣一套方案。還有現在中國的廉政建設,反腐敗,還是把納稅人的錢怎么用好,還有財政都要監控,監控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不可能一個企業只用一個系統,所以若干個系統里面這個數據要抽取出來的。
    記者:就要和許多系統做集成?
    沈國康:對,把這個數據抽取出來。
    記者:那么這個升級會對這個數據有影響嗎?
    沈國康:不會有影響的。其實我們也是研究了國內的實際情況,實際上中國的軟件產業許多東西國外都不具有的,中國政府這種管理方式跟國外也不一樣,中國是上下游之間的商業規則跟美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像這種供應鏈、物流軟件美國人打不過我們也是這樣,他那套軟件到中國來肯定是不適應的。
    記者:像您剛才說監控那塊大概做了多長時間?
    沈國康:3年。就是監控遠程審計做了3年。我們投入了近千萬,非常值得,缺錢就找投資商,我們沒上市也拿了不少錢,而且社會上現在錢也多。
    記者:您從財務軟件轉向做物流供應鏈還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素促使您選擇這個項目?
    沈國康:我感覺前面有一片很好的市場,做企業的人肯定會沖動,既然沒有人做也沒有人想到,我們當時寫教材也是全國第一套,做也是第一個做。
    記者:但是您并不了解這個領域,是什么促使您下這個決心?
    沈國康:我感覺到這里面有商機,就挖人、招人。
    記者:您當時手里有多少錢?
    沈國康:這個很難講。當時挖過來的人價格也比較高,最好的人才是年薪60萬一個人,這個是十年前,這個是很高的,關鍵是幾個人,所以這個代價是很高的。
    記者:您挖了幾個人?
    沈國康:16個人。
    記者:每個人年薪都是60萬嗎?
    沈國康:不是,就是比較重要的那幾個是,但是這個非常的值得。我們當時做財務軟件的時候,朱偉是學生,如果這個財務軟件做好了有市場就是30萬年薪,但是他一年給我賺了千百萬,這個我是肯定給他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