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重慶直轄。那一年,由國務院批準的重慶市總體規劃,一直沿用至今。
10年時間,伴隨經濟增長的是重慶城市規模的迅速膨脹。10年前的規劃依然指導著重慶城市的發展,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將這種規劃滯后的情況,稱之為“大身體穿小衣服”。
重慶直轄10周年之際,國務院批準了重慶新的《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為重慶城市規劃“松綁”。
黃奇帆稱,國務院贈送的這一份“厚禮”,在未來將使重慶的城市加速發展。他透露,《總規》明確了未來重慶主城將達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達1000多萬。
與之相對的是,重慶外環高速,在一周前也啟動建設,這條178公里長的繞城高速,恰好圈定未來的重慶主城。5年內,重慶主城范圍將擴大到外環高速以內。重慶新一輪城市擴張,正伴隨著外環高速的啟動而拉開帷幕……
內環高速改變城市格局
目前,重慶已經完成“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的構架。
高速公路為重慶帶來的不僅是交通的便捷,更是對城市擴張的深遠影響———由于通行時間的縮短,主城的范圍隨之擴大。對重慶改變最大的就是內環高速公路。
“自2005年起,內環高速公路納入年票收費后,我市主城的面積擴大了近5倍,這就是高速公路對我市的城市建設起到的推動作用。”重慶市交委副主任滕宏偉說,“內環高速公路已經起到了城市道路的功能,連接起了巴南、渝北等較偏遠的城區。”
他表示,高速公路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交通功能,更能帶動一個區域與另一區域的經濟交流,目前內環高速以內的城區較3年前變化巨大,以渝北區為例,當地的房價比內環打開前上漲了近3倍。
市高發司董事長李祖偉回憶,10年前,規劃內環高速公路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把內環高速轉化為城市交通設施,而內環高速公路推動城市建設的作用更是沒有預料到。
2009年,我市另外一條環線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對此,近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透露,我市將借助外環高速提供的快速通道,內環和外環間約1000平方公里,實施大規模的“建城”,5年內,內環高速帶來的“建城”速度,可能在外環高速以內再次發生。
二環高速剛好繞城一周
在重慶市規劃局出示的重慶城市總規示意圖上,在現有的環線高速公路之外,記者看到兩條近乎重合的線,一條是未來的外環繞城高速(二環線),另一條就是新的《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中的重慶主城邊界。
日前,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表示,未來5年重慶主城將擴展到二環線以內,屆時主城幅員面積將達到2737平方公里。
市規劃局總規處副處長劉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主城范圍擴至二環,主城幅員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只是一個范圍概念,其中只有835公里土地用于城市建設,將近2/3的土地上除了發展農業產業,還分布著山脈、水體,這部分是天然生態屏障,將被好好保護。
劉利表示,這意味著未來的主城將是一個有山有水、有農業產業空間的生態城市。
按照《總規》劃定的范圍,主城范圍并沒有突破原主城9區的范圍,目前的主城9區范圍面積達5473平方公里。
而今后,主城的實際幅員面積為2737平方公里,包括了6個主城區的全部轄區和北碚、巴南、渝北3個區的部分區域,即去掉這3個區的農村部分。從地圖上看,二環高速公路剛好繞城周邊。
便捷交通拉動主城擴容
高速公路將在重慶主城擴展中,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原高發司董事長胡振業介紹,我市的高速公路建設要追溯到1997年,重慶直轄之初,僅有一條144公里1994年通車的成渝高速路。
重慶位于西部的中心,周邊有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等省,又是西部進入我國中部的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引起了交通部的重視。
2002年,曾任交通部長的黃鎮東,擔任重慶市委書記。他提出在2010年建成“二環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的宏偉目標,由此拉開重慶高速路建設的新局面。
而伴隨著“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的建成,截至去年,重慶城鎮化率從33%提高到了43%。重慶內環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交通大道。
“最初規劃內環高速公路的原因就是想在主城各區之間建立一個快速通道。”胡振業說,但沒有想到的是,交通的便捷拉動了城市的飛速擴張。
而178公里外環高速建成之后,重慶主城區到所有區縣(自治縣)政府駐地將由現在的8小時到達提高到5小時到達,而“半小時主城”也隨之實現。
新城市組團連片成網
由外環高速環繞的重慶主城,雖沒有突破原來主城9區的范圍,但主城布局是有所改變的。
劉利介紹,我市城市空間是“一城五片,多中心組團式”發展。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東部、西部五大片區組成,即一個城市中心和6個城市副中心,16個組團和8個功能區。
城市中心是具有區域輻射力和一定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商務辦公區、商業區和公共活動中心。集聚商業辦公、金融貿易、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強化解放碑地區商貿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區商務功能,完善彈子石濱江地區的配套服務功能。
6個城市副中心分別為沙坪壩、南坪、楊家坪、觀音橋—新牌坊、西永、茶園,將承擔部分市級公共服務功能。
從空間上來看,西部地區是以大學城為主的西永組團,位于縉云山與中梁山之間。劉利介紹,大學城被圈進主城,拋開了兩座山脈的隔絕,這突破了過去的規劃思路。
東部囊括茶園片區,茶園將被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在未來,西永、茶園兩個新的城市副中心,將是重慶城市的重點拓展區域。
此外,主城范圍較多地往北延伸,劉利表示,一直以來,渝北主要沿著交通要道發展,而規劃將機場附近的空港園區也納入了主城近期建設范圍。
根據規劃,北部片區以北部新區、江北城現代商務區為重點,以寸灘集裝箱港口、龍頭寺鐵路客運中心、航空樞紐等為標志,主要承接舊城區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務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術、汽車等為主導的產業,建設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塑造新重慶的城市風貌。
蔡家、兩路組團中心對北部片區的服務功能將被提升,以分擔觀音橋—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職能。
劉利表示,這樣的規劃是有所考慮的,過去,城市發展只注重點的發展,而現在是考慮成片發展格局,依托這些點,連成片,結成網,直至實現組團式多中心發展的城市格局。
郊區小城鎮依然要發展
“一個1000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大餅。”劉利說,而重慶獨特的地貌以及發展模式,恰如將這樣的大餅揉成了湯圓,這也是重慶組團發展格局相比一般城市布局而言的優勢。
在其他城市,商業區、辦公區和生活休閑區相互分割,居民要滿足所有的需求,就意味著需要在整個都市區中打轉,并且將大量時間花在交通上。
而重慶是每個湯圓都五臟俱全,即每個組團就是一個獨立的城市,人們的需求在一個組團內就能解決。但組團與組團之間需要有效組織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這需要政府投入。
劉利說,這樣一個規劃的意圖,是集中力量建設能夠建設的地方,這樣做的好處是,市政設施最大限度地實現公用,讓交通線路更短、更便捷。而不是像散沙一樣,想到哪里就擴展到哪里,將城市范圍無限擴大,這顯然不利于城市的高效運行:更多的基礎設施投入、教育布點、公共服務投入等等。
城市范圍確定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將郊區的概念延續下去。劉利認為,隨著主城的發展,周邊人口自然將向中心城區聚攏,但城郊小城鎮依然要發展,哪怕再多的人轉移到城市,農村肯定還有農民留守,發展農業產業,這就需要城郊小城鎮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公共設施等等,城鎮郊區的發展,同時也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中轉站。
劉利認為,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講,主城有序發展后,大大吸引農村轉移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使有限的農村土地上可以發展規模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也可得到一定的解決。
外環造城取決于收費模式
“重慶組團發展的模式,各個組團仿佛珍珠,需要一條鏈子來串聯起來。”市高發司負責人說,而環線高速就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
環線高速解決了各組團之間的快速到達,該負責人認為,2005年內環高速納入年票收費是一個轉折點,也是前提條件,沒有年票制,內環高速仍是傳統意義的高速公路,并不能真正轉化為城市交通功能道路,對城市拓展的影響并不大。
而這樣的問題,同樣是外環高速必須面對的。不可否認,外環高速的建成確實使內環和外環間約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拉近了距離,但是這僅僅是時空距離的拉近,而收費方式不能統一,就不能真正的使物流與人流暢快的流通,更不用談推進這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的城市化建設。
對于外環高速是否納入年票范圍,市高發司負責人說:“這是從外環高速開建以來就一直在爭論的問題。”但他表示,這種可能性不大,他表示,外環高速涉及的區域遠遠大于內環,江津等區縣的車輛就很難被劃入其中。
沒有這一前提條件,外環高速公路要成為城市交通設施就沒有可行性,進而就使外環高速的輻射能力降低,對于依靠外環高速造城的難度就增大了。而類似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在未來逐步被解決。
城市組團須嚴格執行功能分區
重慶工商大學區域經濟專家白志禮:城市組團須嚴格執行功能分區
《時代信報》:重慶主城的擴張,意味著將出現什么樣的商機?
白志禮:產業發展了,城市才能擴張。而伴隨著城市擴張,人口自然聚集,城市規模也相應擴大,公共設施、住房、交通等各方面都要投入建設,那么,商機肯定隨之而來。
其中建筑地產等產業,將繼續其春天,另外與環保、節能相關的產業,也會得到大力發展。
《時代信報》:根據規劃,重慶主城范圍擴大到外環,改變了割裂式的點狀發展格局,確定了成片集中發展的思路,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白志禮:對重慶而言,城市發展集中與分散是相結合的。重慶獨特的地理形勢下,城市分散在山區周邊,沿著鐵路、公路等交通要道或河域發展,這在早期看起來,是星星點點,遍地開花。
隨著發展的推進,這些星星點點的地方就會連起來,也就成了一個片區,或者形成組團。組團是重慶特有的城市發展模式。
《時代信報》:對于重慶組團發展這種特殊的城市發展模式,你認為該注意哪些問題?
白志禮:尤其要注意各組團城市的功能分工。
根據規劃,中部片區以中梁山以東、銅鑼山以西,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區域,主要為建成區。這一片區重點應該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用地布局,大力發展以金融、商貿、現代物流以及都市區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
西部片區為縉云山與中梁山之間的區域,片區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務業、休閑旅游等為主導,建設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與產業;片區南部為都市區工業拓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承接舊城區轉移的部分工業,應該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總之,各組團的功能分工能夠按規劃有效地實現,整個組團之間的秩序才不會被打亂。如果不能夠按照規劃,實現組團的良好分工,不僅會造成城市功能的缺失,而且會影響到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進而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