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鋼鐵業何去何從
2008-2-27 12: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鐵礦石價格猛漲65%超過人們意料
2月18日20時,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與日本新日鐵公司、韓國浦項公司達成2008年鐵礦石基準價協議:在上一財政年價格基礎上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漲71%。
消息一出,武鋼集團內部一資深人士說:“65%的漲幅太不合理,成本壓力太大。由于武鋼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很大,盡管先前已簽訂了一些長期合同,但武鋼2008年仍要多付35億元,這相當于2007年武鋼一年利潤的1/3。而且,武鋼地處內陸腹地,相對于上海寶鋼,武鋼還要增加一大筆運輸費用,這些都將大大壓縮武鋼的利潤空間。”
中國一民營鋼廠廠長表示,“65%的漲幅超過了他的判斷,鐵礦石價格的大幅漲價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板鋼價格要漲10%-15%,企業才不會虧本!
冶金工業規劃設計院副院長李新創分析認為,“65%的漲幅太高,以生產普通建筑用鋼材等低端、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鋼鐵公司,由于目前普通鋼材供大于求,毛利率、成本控制與轉嫁的空間相對較小,國內相當一部分中小鋼廠將面臨不得不選擇停產或關閉的境地!
權威專家認為,今年中國鋼鐵企業面臨的形勢將是2000年以來最為嚴峻的:全球經濟下滑、原料成本緊張、節能減排力度加大、鋼材出口再次加征關稅、海外反傾銷接連不斷。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使鋼鐵企業利潤越來越小,許多企業已明顯感受到了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中國要解決鐵礦石談判的被動地位,必須建立鐵礦石資源的穩定供應網絡。同時,推動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和重組整合,優化鐵礦石資源的需求結構。
是什么把鐵礦石價格推向瘋狂?
環球礦業商務網和新浪網分析文章指出,“2004年以來,國際鐵礦業通過大規模兼并和收購,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排名前三位的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及西班牙的力拓礦業公司三大鐵礦石供應商,掌控了世界鐵礦石70%以上的海運量。國際鐵礦石仍然是賣方占主導市場,談判的權利仍然牢牢掌握在這三大鐵礦石巨頭手中。在價格方面,國內鋼鐵廠商在國際上沒有相應的話語權和決定權。”“我的鋼鐵”首席分析師賈良群和分析師王平認為,“漲幅源于需求旺盛,占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量近50%且每年消化其凈增量80%以上中國市場的需求,使得中國因素成為影響國際鐵礦石價格的主要因素!薄叭毡酒髽I是在興風作浪,借機打壓中國鋼鐵企業,因為他們在巴西很多礦山都有股權!睆V東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炳文如是表示。
相關專家認為,鐵礦石價格上漲,原因眾多:“國際鐵礦石大型供應商壟斷市場,抬高礦價;國際海運行業海用費畸形增長;我國企業到境外開礦,獨立行動,力量分散,無序競爭;我國企業采購鐵礦石買方獨立對外不搞聯合,力量分散,采購力量不集中!
湖北鋼鐵企業何去何從?
除了鐵礦石價格上漲65%之外,運輸費用增加、焦炭價格上漲、礦石自給率低以及地處內陸的區域劣勢,時刻繃緊著武鋼的神經。面對這些成本上漲壓力以及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競爭,湖北鋼鐵業如何突圍呢?
武鋼地處內陸腹地,70%的鐵礦石要從外部進口,光運輸成本就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武鋼昔日掌舵人劉本仁說:“日本的5大鋼鐵企業,以及韓國的浦項,臺灣中鋼,都是臨海的。這些公司的進口鐵礦石,由20萬噸至30萬噸載重的船運過來,靠在碼頭上搭上自己的皮帶就可以直接上料了。而武鋼把進口鐵礦石運到寧波的北侖港后,還需要換成載重1000多噸的小船運至武鋼。這其中增加的運費和損耗不可小覷。”進一步,“如果鋼材的主要消費不在鋼廠所在地,成本之高將難以想象!
因此,劉本仁指出:“當前鋼鐵行業發展,一方面有賴于全行業的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大中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更加重視區位選擇,特別是要到沿海地區去發展,以應對成本增長。”
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轉嫁成本壓力也是我國鋼鐵業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武鋼在取向硅鋼領域的獨特競爭優勢使硅鋼產品成為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從技術壁壘、國內需求和替代進口分析,2010年前武鋼取向硅鋼高毛利將保持,加之產能的持續擴張,硅鋼將成為公司盈利的“定海神針”。
調整產業結構。隨著我國鋼鐵下游汽車、造船、家電、基建等用鋼行業的發展,鋼鐵下游產品代替鋼材出口的趨勢較為明顯,對鋼鐵的需求也將發生結構性變化,高附加值產品將比例進一步增大。武鋼集團副總經理彭辰說,武鋼主要通過產品結構優化化解成本壓力。他舉例說,武鋼重組武漢冶金業,將漢陽的工廠搬遷到陽邏,打造江北鋼材加工配送基地,年深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極大地提高了鋼材的附加值,年利潤將達10億元以上。另外,公司領先把重點轉向了具有更高磁導性和低損耗特性的高磁感取向硅鋼(HIB鋼),用于制造高性能要求的高壓變壓器。
打造安全產業鏈,參股控股遠洋運輸公司也是降低運輸成本的一種好途徑。
采取內功消化成本壓力固然可喜,但通過鋼廠之間的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將有望使我國鋼鐵業“做大做強”。賈良群等業內人士認為,“應利用目前鋼鐵業的高成本狀態,化害為利,不斷推動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和重組整合,優化包括鐵礦石在內的資源需求結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談判實力!蔽錆h大學商學院教授吳先明建議,“對內對外都要聯合重組、內外兼修,直接對國外擁有鐵礦石資源的企業參股控股,是分散全球壟斷的一種方式!
引進國外先進的冶煉技術,提高鐵礦石自給率。目前,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為40%-50%,武鋼的鐵礦石自給率僅為30%,受國際鐵礦石價格波動影響較大。而國外的一些公司,如韓國浦項公司的FINEX煉鐵技術可以將中國儲藏量最多的含鐵量僅有30%的鐵礦石作為原料,而且氮酸化合物和硫磺酸化合物等大氣污染物質的排放量也僅達到鼓風爐工藝的1%-3%左右。這也許能夠減少中國鐵礦石進口的依賴性。
在現代制造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是最終取勝的法寶。如寶鋼集團通過打造安全產業鏈提升了企業的生產和利潤安全。它不僅與鐵礦、煤炭、有色金屬、遠洋運輸以及國內三大汽車巨頭、中船集團等上下游核心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還投資參股,占據汽車外圍產業的生產份額。這不失為一種降低成本的好途徑。
鋼鐵行業的成本上漲令人心驚,但企業能否生存、發展,取決于鋼廠能否通過提價,將成本的壓力轉嫁到下游企業。同時,鐵礦石價格的高漲,給中國的鋼鐵業洗牌、實現結構調整和結構升級以及改良技術提供了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