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單一、缺乏配套所導致的后繼空間不足,使“完善產業鏈”成為專業市場轉型的當務之急。
日前,渤海地區小商品市場代表——天津大胡同商貿區正式啟動升級、改造工程。記者獲悉,商貿物流將成為此次改造的關鍵點。按照計劃,大胡同商貿區將依托目前的商貿集群,引進一批商務、物流項目,借此向以小商品集散和現代物流業為主要特色的綜合型商貿集散功能區轉型。
不僅是大胡同商貿區。在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完善配套服務”也被列為升級計劃的第一步。在業內人士看來,“國際物流中心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設立,均大大提高義烏的流通能力,并有助于其形成產、供、銷、運和外貿出口‘一條龍’的小商品物流產業鏈”。在完備的配套服務帶動下,該市場去年成交額達348.37億元。和義烏有相似舉動的,還有余姚塑料市場。
與此同時,記者從廣東某科研院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中了解到,通過對全國50個專業市場的調查,認為自身在發展上“沒有任何困難”的專業市場,僅占總數的20.5%%。而其中,缺乏產業配套被這些市場公認為制約自身發展的弊病。與此同時,該報告也指出,恰恰因此,完善物流、信息等產業配套項目,將是專業市場率先選擇的升級方式。
這也成為業內的共識。“目前國內的專業市場正在面臨新一輪的升級,集商貿、物流、信息于一體的綜合型專業市場,成為發展的主方向。”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完善產業鏈不過是升級的第一步。為何向綜合型轉變
業內選擇向綜合型轉型的原因在于,目前,在我國專業市場最為活躍的浙江地區,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市場僅有15個,而浙江共有專業市場4096個。同樣,廣東省約有專業批發市場890家,其中,年成交額在10億元以上的,不過48家。“當前專業市場在發展中出現誤區,不少市場將行業內過于單一的產品整合成一個市場的全部資源。其結果自然是產品單一,導致采購上的不便。在這種局面下,勢必從配套項目入手,完善產業鏈。”上述人士說。
除去客觀因素。專業市場急于擴大區域影響力的內在需求,也使得大規模、綜合業態成為專業市場的發展趨勢。“無論是提升特色產業,或是專業市場,都是提升區域影響力的捷徑。”有專家指出,當前許多區域更傾向于通過打造強勢流通集散地的方式,達到吸引投資的目的。
最大的動力則在于前景。在率先完成市場升級的義烏,去年成交額居全國商品交易市場之首。在此基礎上,義烏又發布全國首個“市場信用指數”,大幅度強化該區域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對于各區域市場來說,在義烏市場帶動下,物流業5000余噸的日吞吐量、會展業366億元的交易額,都能夠說明,他們為何選擇升級。”該人士分析。
此“綜合”非彼“綜合”
在這股升級潮中,專業市場的趨向更為明晰——“綜合型”成為轉變的共同方向。
目前,義烏小商品城、天津大胡同等,都在加緊選址,興建綜合型專業市場。顯然,較之傳統的“先引資,依靠龍頭企業,形成特色產業聚集”的發展模式,“由市場帶動的產業聚集”速度更快,并且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傳統的專業市場,由于產品過于單一和產業配套不足,很可能被快速崛起的新型市場所吸納。而專業市場由于已經不再是企業進入市場流通的唯一通道,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無形市場都會對傳統市場造成沖擊。而傳統的專業市場卻因經營產品雷同、技術含量低、易模仿以及相互間的競爭,自然使得生存空間逐漸萎縮。”長期研究區域經濟的王義教授分析認為,“專業市場的‘專’,是相對超市或其他形式的綜合性市場而言。這種專業化具有顯著的行業特性,在一定范圍內的產品,要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條完整。”
而“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條完整”,指的便是完備的配套服務綜合體。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專業市場領頭羊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一方面壯大自己,一方面也在逐步轉型。日前,義烏方面稱,代表新一代市場的國際商貿城三期,將于2008年義博會期間投入使用。按照規劃,該市場將設生產企業直銷、商品采購、倉儲、會展展示、物流信息、物流倉儲、包裝加工等配套服務。
另一小商品流通市場——天津大胡同商貿區,也于近日開始轉型改造。據了解,在保證原來批發、零售、集散、物流性質不變的基礎上,大胡同將依托原50萬平方米商貿集群,規劃建設中高檔商品專業批發商貿樓宇等一批商務設施,打造天津市獨具批發和零售功能、配套完善、交通順暢的集商貿、物流于一體,以小商品集散和現代物流業為主要特色的物流型商務集散功能區。
但也有專家指出,在專業市場的升級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加強硬件建設,無疑會是低水平傳統專業市場的橫向復制。
今年4月,紹興縣對國內專業市場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單在長三角地區,就涌現出數十個專業市場,涉及資本近百億元,一來就是上百萬平方米的規模,且幾乎每個市場都宣稱要成為“業內航母”,最終卻因為盲目追求規模和資金投入,導致產品趨同而倒閉。
“專業市場的升級,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改造、整合、拆遷的方式,整合商貿、物流、金融、信息、品牌推廣等多種服務功能,成為產業研發、設計、創新的基地。要成為產業鏈的龍頭,同時要重視打造專業市場品牌,提高在國內外同行中的影響力。”王義教授分析認為,“硬件設施的改善,僅僅是專業市場升級的表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