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區域發展完善三個層面發展格局
2008-2-26 18: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更好地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統籌區域發展,在濱海新區、中心城區、各區縣三個層面上全面推進,形成全市支持新區率先發展、新區帶動區縣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天津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必將對天津經濟協調發展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借助濱海新區優勢,實現天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天津城市發展面臨的又一重大歷史性機遇。
1三個層面發展的現狀
濱海新區在較短時間內高密度地集中了一批現代制造業項目,地區生產總值由1993年的11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364億元,年平均增長24.3%,因而在產業結構上呈現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的特征。濱海新區的一、二、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0.38%、69.9%和29.7%。目前,濱海新區功能區已呈現出一些鮮明的地域特征。主要包括:制造業占絕對優勢地位,且門類較為齊全,支柱產業作用突出;以港口為代表的現代物流業興旺發達,物流方式多種多樣;區域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特征鮮明;高新技術產業及先進制造業發展迅猛,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經濟總量增長迅速,GDP區位優勢日益突出。總之,濱海新區已表現出經濟“增長極”的諸多特征。
按照規劃,濱海新區“十一五”及到2020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3500億元,年均增長17%,其中服務業增加值1180億元,年均增長20%;地區財政收入達到700億元,城市化水平達到90%;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000萬標箱;口岸進出口總值2000億美元。到2020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城市化水平達到97%;實現濱海新區的基本定位,即“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城市定位及城市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1997年年底,國務院對天津城市的定位是:天津市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努力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2002年,在完成“三五八十”四大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天津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和五大戰略舉措。2006年7月,國務院批復了《天津城市總體規劃》。2007年5月召開的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天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
進入21世紀,天津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一些變化與調整。第三產業比重在2002年一度超過46%,但其后幾年又出現下降,到2006年降到了39.9%,2007年有所回升為40.3%,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在功能定位上,濱海新區以現代制造業和國際航運與國際物流“兩個中心”為重點,同時發展商務商業、濱海旅游及觀光農業,充分體現了濱海新區的特點和主要優勢。而中心城區及區縣則將重點放在了商業商務服務、金融、旅游、商品集散及都市工業上。處在城市發展兩端的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在定位和分工的形式上還是比較清晰的。但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在現代服務業的許多領域,兩端的發展定位存在高度重合的部分,因而容易出現爭項目和自相競爭局面。
2目前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多年來,在濱海新區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心城區及區縣經濟發展的潛力遠未得到釋放。從歷史上看,天津中心城區的工商業基礎都比較雄厚而且各有特色。隨著城市經濟結構、產業布局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實施工業戰略東移之后,中心城區產業結構明顯呈“輕型化”,這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天津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的實施過程中,第三產業的轉型與提升步伐相對較慢,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而本應借助中心城區優勢得以更好更快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卻起步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后,總體上與濱海新區的高速發展相比差距很大。“十五”期間,中心城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82倍和2.79倍,而同期濱海新區則分別增長了2.43倍和6.94倍。
受現行行政體制影響,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的產業結構仍呈“同質化”趨勢。按照原有的產業布局規劃,工業戰略東移以及將制造業的外資更多地集聚在濱海新區,中心城區則通過置換,改造提升服務業,使之成為能夠集中體現經濟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區域。然而實際情況是,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在服務業的發展上有趨同的傾向,甚至濱海新區在某些服務業領域已經走在了前面。因此,從全市發展的大格局看,對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產業布局進行統籌、協調十分必要。
濱海新區“增長極”對中心城區發展的“空吸效應”比較明顯。受發展條件制約,城區產業結構調整與達到預期目標存在一定的“時滯”,而濱海新區發展過程中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遠大于城區,造成中心城區所迫切需要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濱海新區則在集聚了大量現代制造業項目的同時,生產型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也都有了較快發展。這就在招商引資、吸引各類人才等方面與城區形成了競爭,而且在“空吸效應”的作用下,資源更多地向濱海新區集中是必然趨勢。
3抓住濱海新區崛起契機完善天津三個層面發展格局的思考
1.緊密圍繞城市定位,調整優化全市產業布局。天津的城市定位要求天津經濟具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因而產業的協調發展和合理布局顯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城市定位的要求,結合海河綜合開發和中心城區的特點及天津在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力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進程中,通盤謀劃全市產業布局,使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在按照自身定位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產業分工與布局,努力增強區域之間的互補性,減少同構化、同質化競爭。這就要求不同的區域在產業發展上發揮各自優勢,各有側重,產業互補,各具特色。
2.對中心城區及區縣的發展進行更高層次和更具全局性的科學謀劃。雖然各區縣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戰略與規劃,而且也比較全面,但從全局來看,各區域規劃之間的銜接與有機聯系還十分有限,甚至存在“相鄰僅一路,規劃不銜接”的問題。在濱海新區快速發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對中心城區以全新的視角進行審視,從更高層次和全局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地確定中心城區各行政區的功能定位、產業發展重點,以及區域間的聯系、互補、協調。這種更具高度的規劃,應綜合考慮區域之間的產業關聯、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的共享、文化旅游等產業鏈條的銜接與延伸,以及與濱海新區的產業分工與協調。
3.進一步向各區縣放權,調動其發展經濟的活力與積極性。天津各區縣經濟發展的潛力很大,而且在近年的發展進程中初步形成了各自特色。但在總體上則呈現中心城區平穩發展、城郊各區快速發展、市轄縣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態勢,特別是應有的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因此,一是要通過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精簡審批事項,調動各區縣的積極性,激發其發展經濟的活力,改變以往事無巨細、都要市有關部門層層報批的現狀。要結合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讓中心城區各區對于其管轄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及重大項目建設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二是要理順市級管理的“條條”和區域發展的“塊塊”之間的關系,在諸如商業步行街和旅游觀光景點的管理等問題上,應按照重心下移、分清權限、落實責任、充分調動積極性的原則,逐步轉向“塊塊”為主,不斷提高經營與管理水平。三是要在產業布局與項目的擺放上向中心城區傾斜,實現與濱海新區的錯位、協調發展。四是要吸引國內外資金更多地投向中心城區的CBD、CRD建設,改造與提升旅游景點,同時借助地鐵、輕軌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為提高服務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做出積極的貢獻。
4.加快濱海新區發展步伐,盡早讓濱海新區“增長極”發揮出更大的“擴展效應”。濱海新區要在繼續成為吸引全球各類生產要素的“洼地”的同時,培育自己的擴展效應,形成濱海新區帶動城區,并與中心城區良性互動的局面,使中心城區乃至全市更好地借勢發展。從濱海新區的角度看,要更加積極地介入到中心城區的提升、改造之中,加快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及大型項目的建設步伐,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在同等條件下,更多地采用都市工業產品為濱海新區產業提供配套,帶動都市工業的發展;在招商引資、商業會展、出國考察等方面,與中心城區各行政區建立起較為緊密的聯系,溝通信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從中心城區角度看,則要主動地在產業發展上注意與濱海新區的配套、銜接及錯位發展,揚長避短,發揮好自身優勢。
5.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并通過產業聚集程度的提高延長產業鏈條,增強區域間在產業發展上的互補性。近年來,天津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相對滯后,與天津經濟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業績不相稱,直接影響著天津經濟的活躍程度、產業配套及產業鏈條的延伸,對天津北方經濟中心地位的確立及作用的發揮形成一定制約,同時更反映出天津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要抓住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爭取在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上取得突破,把天津建成對非公經濟、中小企業吸引力最大的地區。要降低準入門檻,清理并取消市場準入方面存在的一些有形或無形的障礙,即所謂“玻璃門”現象。要大力清理已經過時的規定和文件,特別要清理、修改那些妨礙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部門性管理文件;要開展親商富商工程,注意在對企業征收稅、費的同時,給予企業更多的幫助,建立上下溝通和信息共享機制;要為企業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企業經營有利可圖,對潛在投資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稿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