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終經濟述評:就業形勢的新動向值得關注
2008-2-26 13: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07年,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運行態勢。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5年增速達到或超過10%。第一產業增加值28910億元,增長3.7%,回落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增長13.4%,加快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96328億元,增長11.4%,加快0.6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的,就業增加較多,而勞動力市場上的新動向尤其值得關注。
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成效顯著
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獲悉,200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20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4%,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的最好水平。特別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從800多萬人增加到超過1200萬人。
消除零就業家庭存量的目標基本實現,幫扶機制逐步完善。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累計幫扶86.9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占零就業家庭總量的99.9%。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近年來最高。2007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53%。城鎮登記失業率繼續穩中有降。2007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2006年底下降0.1個百分點。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增長,首先是因為國民經濟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對于城鎮新增就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第三是就業增長和失業調控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調控的目標。
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現象并存
目前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城鎮新成長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依然是就業工作的焦點人群,每年仍有1000多萬個就業缺口。在此基礎上,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現象卻日益明顯。
前不久,在社科院舉行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目前就業市場的緊張更多地表現在高級勞動力市場上,也就是主要由大學生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局面進一步加劇。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高級勞動力市場就業緊張局面應引起高度重視。
藍皮書指出,200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堪憂,預計畢業生實際就業人數將在600萬人以上。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依然大于需求,商業和服務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體,又是求職人員集中求聘的職位。目前,從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求職難度要高于其他學歷,這種狀況在明年將持續。
這種現象亟待改變,既要使高校招生人數合理穩定增長,更要反思和改革目前高中和大學的教育方向。
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地區初級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勞動力開始緊缺,有限的短缺情況變得越來越突出,技術工人的缺口也越來越大,而新型產業的高級專業人員同樣存在短缺情況。
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層勞動力短缺,已經由東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內陸,從東部擴展到中部乃至全國,從暫時的缺工變成了長期的趨勢。
中國社科院2007年5月發布的《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顯示,短缺的勞工恰恰是“干手頭活的非技術工人”,而且,對女工的需求量占了2007年新增用需求的57.8%。在中國社科院2007年的《企業春季用工需求調查表》中,能夠全部招滿工的企業只有不足32%。另有32%的企業招到用工量的75%以上,至少有1/3的企業缺工在25%以上。
有分析認為,缺工嚴重的多為從事“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中,部分臺資企業和中小型私營企業問題最為突出。而工資長期低水平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經濟模式缺乏改善等是局部地區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以廣州為例,來自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月薪在1100-2000元/月之間的企業數已占據了63.9%的大多數比例,900元以下的企業數則只占到了7%。紡織、制鞋等企業,平均薪酬只有960元,薪酬待遇缺乏競爭力,使得行業缺工數量一直占據著缺工排行榜的第一位。
這種現象恰恰說明,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仍任重道遠。
2008年就業壓力并未緩解
當前,我國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基本就業格局沒有改變,勞動者總體素質不能適應就業需要的主要矛盾繼續存在。
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消息表明,2008年是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的最后一年;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措施,又會產生新的失業。此外,中西部地區還有一大批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目標任務仍將十分艱巨。
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從去年的464萬人增至532萬人。除去10%考研、考博學生、專升本學生以及出國留學學生,再加上去年待就業的70萬-80萬人,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人數在600萬人以上。迄今為止,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轉移就業形勢嚴峻。
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工的權益保護加大了力度,國務院出臺了專門的保護農民工的文件,以及從今年開始正式實施《勞動合同法》,這些政策和法規對于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調解勞資關系無疑會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有尚須完善的方面不能忽視。
《勞動合同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該法將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因此企業在招工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理性,這會加劇本已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
《勞動合同法》中關于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規定,實際上是鼓勵企業長期用工,因此企業必須雇用高素質、能力強的員工,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較高的市場競爭力,這自然就減少了初次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當然,目前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明顯不足,有很大拓展空間。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表示,2008年全面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2008年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是“105145”,即: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00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工作協調,確保完成全年就業再就業的各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