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在愈發復雜環境中推進
2008-2-26 12: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過去一年里,農產品國際市場發生顯著變化,由于糧食供給偏緊,一些糧食出口國將原來實行的鼓勵性措施改變為限制性措施,一些糧食進口國則放松原來的限制性措施。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中國立足于主要糧食供應依靠國內生產,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諸多因素促使國內外市場糧價上升近年來,由于各國生物能源政策、天氣不穩定和發展中國家富裕人群的消費需求上升等原因,促使世界糧食供應趨緊以及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較快上漲。氣候因素使一些糧食出口國的糧食減產及糧食出口減少,世界糧食庫存已經降至相當低的水平;國際市場石油供求緊張促使石油價格攀升,導致一些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從而對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需求極大增長。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石油價格飆升對谷物價格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另一方面擴大了對于生產生物燃料所需要的原料作物的需求。
國際市場糧價快速上漲給國內帶來重要影響:一是大大增加了農產品進口貿易的成本;二是推動了國內糧油價格上漲。從進口方面看,由于進口大豆價格高于國產大豆價格,從而拉動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上漲;從出口方面看,由于國內大米、小麥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部分糧食主產省份要求增加糧食出口,這也會拉動國內市場糧食價格。
我國糧食生產發展保障國內供給在國際市場糧食供給緊張的情況下,中國大米、小麥、玉米對外貿易呈現凈出口的格局,這是以中國政府堅持糧食供給立足于國內生產,國內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再獲豐收為前提的。2004年以來,中央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來未曾有過的。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50萬噸,比上年增產350萬噸,成為歷史上第4個高產年,也是1985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首次實現連續4年增產。
為了緩解自身糧食緊張局面,一些糧食出口國紛紛采取抑制糧食出口的新政策,甚至采取臨時性禁止糧食出口措施,這無疑加劇了國際市場糧食供求緊張程度,增加了糧食進口國的壓力。
國內油料產量下降對外依賴度上升近年來,我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進小麥、玉米和稻谷種植效益增長,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增加。但是因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我國油菜籽產量出現持續下滑。去年我國大豆、菜籽和花生播種面積呈現兩減一增的態勢,其總面積繼續下降。我國大豆等油料作物產量下降,據估計,國內食用植物油總產量約900萬噸,較前年降低6.3%。
與此同時,我國的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持續增長,2001/2002年度消費量為1454萬噸,2006/2007年度國內植物油消費量增至2235萬噸,年均增長8.95%。目前,國產植物油的自給率約為40%。
由于國內食用植物油供求缺口相當大,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的60%來自于國際市場,而且對外依賴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過低帶來了一系列風險,這不僅丟失了定價權,更是對食用油供給安全以及食物安全的重大威脅。有關專家指出,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達到特定的自給率水平,以維護食用油的供給安全。
國家繼續鼓勵具有優勢農產品出口去年我國繼續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快轉變農產品出口增長方式。商務部將農產品列入“十一五”期間重點支持的出口商品,提出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六大措施,包括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培訓和信息服務,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計劃;加強行業組織建設,提高農產品出口組織化程度;創新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外交涉力度,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多種因素造成農產品貿易逆差增大去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大,這里不僅有土地、水資源緊張的自然因素,而且有人民幣升值的金融因素,更有近期國際市場糧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市場因素。我國既是植物食用油的消費大國,又是油料作物及產品的進口大國,特別是作為沒有定價權的油料進口大國,國際市場糧油價格大幅上漲對我國進口成本上升是顯而易見的。以進口大豆為例,去年我國進口3082萬噸大豆,支付114.6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去年大豆進口數量僅增加8.96%,而大豆進口金額卻增加53.08%,折算成大豆進口成本增加40%以上,這是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處理貿易爭端的應對能力不斷提高去年我國遭受來自一些西方國家的指責,中國食品(包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一時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中國政府在表示愿意與各國開展對話和合作,共同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性的同時,堅決駁斥了一些毫無根據或夸大事實的說法。中國政府采取事實求是、認真負責和真誠合作的方針,以及實施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性的整治行動,取得了西方國家的理解和認同,成功地化解了當時可能會激化的國際貿易摩擦和糾紛,對保證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