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才是風向標
2008-2-21 10: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經濟經歷了5年高速平穩發展后,在2007年迎來嚴峻的挑戰,以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為標志,世界經濟的一輪深刻調整拉開了序幕。
進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仍在發展,并進一步波及歐洲和日本的金融市場。美歐信貸緊縮的負面影響繼續向實體經濟蔓延。
為穩定市場信心,防止經濟出現過度震蕩,美歐央
行在次貸危機爆發后,聯手向金融市場大筆注資,以緩解信貸緊張狀況。美聯儲在去年連續降低利率后,還承諾向金融市場無限量提供流動性,至今已通過貸款拍賣向商業銀行提供了1300億美元資金。盡管如此,美國經濟還是明顯放緩了增長步伐。2007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幅降至0.6%(按年率)。歐洲經濟也顯示出放緩跡象。最新公布的今年1月份消費者信心、制造業活動和進口價格等方面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前景明顯不容樂觀。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月14日在國會表示,由于多數經濟指標走軟,美國經濟目前存在下行風險并將經歷一個“緩慢增長期”。在今年年初很短時間內,美聯儲又兩次大幅降息共1.25個百分點,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3%,并暗示,今年3月還可能降低利率。近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1680億美元的減稅法案,以刺激消費。此外,美國政府正同主要貸款機構合作,試圖減輕購房者的還貸負擔。
美國現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力度之大為多年罕見,有人形容美國的這種做法如同“用直升機撒錢”。但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由于考慮到日益明顯的通脹壓力,不太情愿降低利率。一向竭力倡導嚴格控制財政預算的某國際權威機構也呼吁,有條件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應仿效美國,實施更為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盡可能讓經濟升溫。這樣就可以“抵消”美國經濟的疲弱,從而降低世界經濟發生災難的可能性。
真有必要不惜代價防止美國經濟走向衰退邊緣嗎?不見得。
美國財長保爾森最近就表示過,美國房地產的調整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美國經濟正經歷一次重大并且必需的調整。筆者以為,美國經濟減速甚至出現階段性的輕度衰退,未必就是一個災難。鑒于美國的市場機制高度成熟和靈活,經濟和技術實力依然雄厚,美國經濟只要真正進行一番檢修和調整,就可以很快重拾升勢,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再者,雖然其他經濟體與美國經濟關系密切,但是,必須看到,歐亞國家經濟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進一步減小,世界經濟格局已發生積極的演變。日本去年第四季度GDP出人意料地較前一季度增長0.9%(折年率增長3.7%),原因之一就是亞洲各國對日本出口商品的旺盛需求。此外,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也顯示,新興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更為顯著,發展中國家包括一些很落后地區的經濟也普遍呈現令人鼓舞的快速增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都出現強勁增長。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產油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財富大增。所有這些都使得世界經濟抵抗沖擊的彈性大大增強。因此,從目前情況看,美國經濟減速甚至進入衰退,肯定會拖累歐洲、日本和亞洲國家經濟增長,但尚不至于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應當是,世界各國如何應對世界經濟的這一輪深刻調整。如果探究一下信貸泡沫破滅的成因,我們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慷慨的貨幣財政政策很難解決根本問題,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更多取決于經濟結構如何調整。
與以往周期性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美國信貸泡沫破滅,不僅是由于商業周期,也是由于金融系統的必要監管嚴重缺乏,以及世界經濟不平衡不可持續。多年來,世界經濟在不平衡的循環中持續運行,且讓各方感覺良好。全球儲蓄資金流入美國,維持著美國旺盛的消費,美國的消費進一步帶動新興國家的出口增長。由于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和財政赤字越來越大,一些新興國家貿易順差明顯過大,一直有人士警告,世界經濟不平衡不可持續。但美國仍有學者認為,這一體系仍然能繼續維持相當一段時期。理由是:在美國投資更為安全,而且美國有超強的金融能力,能夠為投資帶來良好收益,全球儲蓄大量流向美國具有經濟合理性。美國信貸泡沫的破滅則表明,美國金融體系顯然存在嚴重問題,由于過于寬松的監管和金融資本片面追求高回報,美國金融優勢顯然“發揮過度”,美國實際利用外部儲蓄早已超過合理程度。這就造成了實際利率偏低,進而消費過度,資產泡沫、信用泡沫不斷被吹大直至破滅。
全球經濟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國家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即美國消費過度,儲蓄過少;一些新興國家儲蓄過大,消費明顯不足。因而根本的解決之道應當是有關國家盡快消除經濟結構的內外失衡,即美國應節制消費,增加儲蓄,通過對國內實體經濟投資和海外消費的增加來彌補國內消費的減少;新興國家減少順差和儲蓄,增加消費。然而,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且可能伴隨一些痛苦,無論對美國,還是對新興國家都非易事,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目前的形勢是,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正迎難而上,通過各種手段,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改善經濟結構,盡快緩解經濟的內外失衡。而美國式的“用直升機撒錢”,雖有助于防止經濟出現劇烈震蕩,但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值得注意的是,在次貸問題引發嚴重信貸危機后,美國至今仍無暇或者未必愿意考慮對現有金融體系進行認真地檢修,甚至仍有人士認為出現危機只是因為部分金融機構本身的問題。不容樂觀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信息產業帶動的“新經濟”和本世紀初的房地產繁榮之后,至少在目前,美國經濟還沒有顯現新的活力源泉。美國仍寄希望于刺激消費來帶動經濟增長,尚未考慮采取措施矯正消費過度的經濟結構。
對美國經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2001年,面對經濟低迷,美國不斷降低利率并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低利率帶來了房地產的進一步繁榮和廉價的消費信貸,美國擺脫了一次短暫的經濟衰退。然而,現在的情況已大不一樣。房地產價格仍有明顯下跌空間,信貸危機仍在發展之中,近期要想再造新一輪房地產熱或讓消費者再大規模舉債消費,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美聯儲降低利率的空間也是有限的。美國商務部1月30日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國核心通脹率上升2.7%。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仍將居高不下,新興國家的出口成本也在上升,美聯儲也不能不顧忌通脹壓力而一味下調利率。如果經濟增長未能很快提升,而通貨膨脹又很快抬頭,就可能引起令人生畏的滯漲。
當然,鑒于美國經濟的成熟規模和彈性,目前的低利率和財政刺激仍然有可能阻止美國經濟滑向衰退,但這些政策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負面作用不容小視。降低利率和向金融市場大手筆注資,真正的受益者是需要為這次信貸危機付出代價的金融機構。擅長制造泡沫牟取暴利的金融機構有意愿甚至可能不久就有能力在國內或國際市場再次吹起新一輪價格泡沫。美國當前的金融和財政政策無疑將使美元繼續貶值。美元持續走低可使美國的貿易逆差有所減小,但也會使原油和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一些國家貨幣升值壓力和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新興國家流動性過剩會進一步加劇,資產價格泡沫可能進一步吹大。美元的泛濫固然能讓世界其他國家被迫分攤經濟調整的成本,但也在不斷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
即使美國依靠現行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能夠度過目前難關,也并不意味世界經濟前景就一定會柳暗花明。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壓力可能會增長,地區性的資產價格泡沫可能再次吹大。然而,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新興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只要能夠確保自身金融市場的穩定,堅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緩解內外失衡和結構性的流動性過剩,中國經濟完全能夠抵御外來沖擊,沿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