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 一路同行
2008-2-19 10: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春運期間,我國南方大部分省區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交通職工日夜奮戰在抗災一線。本報記者紛紛趕赴一線進行采訪,報道交通人抗擊暴風雪的感人事跡。
2月13日,中國交通報在2、3版刊出部分記者親歷冰雪春運的采訪手記,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今天,我們刊出本報6位記者的一線采訪手記,敬請關注。
記者的責任
“行業報記者能干出啥名堂?”一位經商的朋友在電話那頭斥責我。我們從小一起長大,我沒有怪他,但我理解他話語間對我如此“執迷不悟”的無奈。
1月17日,湖北開往江西方向的車輛被無情的九江大橋橋面冰凍所阻。短短5個多小時,汽車長龍把9.8公里長的黃梅龍感湖大橋塞得嚴嚴實實。
當日16時,報社告訴我明天有關湖北黃黃高速公路塞車緩解的報道要見報,用的是一篇我寫的消息。幾乎是同時,那位經商的朋友打來電話,告訴我今晚票友聚會,名旦趙葆秀現場說戲,這對我這個戲迷來說實在是太大的誘惑。
猛然間,我想起了做記者的責任,雪災當前,不隨奮力保通的交通人一道堅守在現場,一篇消息見報,就想著聽戲了?作為一名老記者,我臉紅了。掛斷朋友的電話,我迅速收拾行李,晚上19時,隨黃黃高速公路的同志一起向九江大橋進發。
雪不停地下。湖北交通廳廳長林志慧說,災情就是命令,一定要保安全、保暢通。
我很少主動與廳長聯系,但特殊時期顧不了那么多了。她一出門,我就盡量往車里擠,一回廳里,我就往她辦公室里鉆。
林志慧有句工作名言:“出門干活一把抓,回來研究再分家。”跟廳長跑一線,有戲。
林志慧提出緩行比滯留好,要求上足人力、大雪即下即鏟,不留積壓層,保證單幅除雪單幅通行。她在實踐探索中提出“交通一線工作法”,即:堅持在一線現場指揮、在一線保障重點、在一線宣傳發動、在一線樹立典型,真正做到情況在一線了解、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協調、服務在一線體現。同時,她制定了24字的“抗冰雪、保安全、高速公路低速行駛法”,即:除雪清障、重車碾壓、路警開道、結隊通行、限載限速、科學調度。對于載重貨車和客運車輛較集中的高速公路,林志慧提出收費站要增加服務、信息和救助三個新功能。
我連夜寫稿,將這些經驗向湖北全省傳播。
半個多月里,我們配合央視東方時空、新聞聯播節目的記者做采訪,及時報道全省各地情況,采寫新聞300多篇。
半個多月里,我們看見了冰天雪地里的塞車長龍;看見了交通職工堅守一線的動人場景;看見了廳長林志慧重感冒失聲,用手比劃著仍在一線指揮的身影……
50年一遇的大雪也給我們留下思索:我們的高速公路管理應該加強“高速化、一體化、信息化”建設,我們的交通應急預案還應加強在特殊環境下的預警機制。
雪災中,我們一路同行,收獲頗多。(中國交通報記者 柯營之)
大愛無邊
灰蒙蒙的天空與白茫茫的大地已分不出明顯的界線,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上,一輛接著一輛對行的大貨車、大客車擁堵在一起……
2008年1月10日至1月22日,河南省遭遇50年一遇的強降雪,大量過路車輛滯留在高速公路上。
一聲聲救災的集結號響徹天際,大災面前,交通人沖在了前面。記者在20多天的現場采訪中,深深被一幕幕感人的畫面所激動、所振奮、所鼓舞……
1月18日,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發生較大交通事故,致使京珠高速公路河南省信陽段滯留車輛千余輛。面對嚴重的車輛擁堵,何華,河南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信陽分公司養護科科長,帶領著養護科的同事們在10公里的堵車路段上迎著暴風雪來回奔走,一邊全力除雪保通,一邊為司乘人員免費送開水、方便面和大衣。眼睛熬紅了,聲音喊啞了,手也凍壞了,頭發和胡子上都結起了冰渣,鞋子結冰和腳黏在一起,幾乎都脫不下來。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來,同事們勸他休息一下,他卻始終戰斗在保通第一線。妻子告訴他兒子發燒住院,他眼含熱淚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因為他心中放不下滯留在高速公路上的人們。
唐昆,又一個響亮的名字,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鄭漯分公司路政支隊二大隊大隊長。他顧不上家中剛出生10天的孩子,顧不上病床上高燒39攝氏度的妻子,堅持奮戰一線一個多月,一個多月的時間,他都沒有進過家門,只能用電話和短信傳達對親人的歉意。作為一個男人,他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更沒有盡到一個丈夫的責任,但是作為交通人,他卻把愛無私奉獻給了滯留在高速公路上的人們。他忍著腰部的病痛在保通現場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同事們勸他休息一會兒,他總是笑笑說:“路不通暢怎能安心休息?”
河南高發公司安新分公司黨委書記、經理朱文德帶領路政人員為風雪交加、天寒地凍中受困的司乘人員送開水、方便面、面包、火腿腸時,卻忘記了自己的饑餓和寒冷,在現場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司機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說:“你們走不了,我們怎么能安心?為你們提供安全、舒適、快捷的服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一邊是漫天雪花飛舞,一邊是養護工人汗流浹背,冰天雪地里,那些橘黃色的身影顯得分外耀眼。河南交通人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著過往的司乘人員,司機們開車經過他們時都小心翼翼,唯恐雪花飛濺到他們身上,并鳴笛向他們表示謝意。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在連日的采訪中深深被勇士們頑強的意志所激勵和鼓舞,他們的無悔付出讓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四個字:大愛無邊!(中國交通報記者 周愛娟)
一切為了讓旅客及時回家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2008年的春節變得刻骨銘心。在南方人心中,雪花再也不是那令人期待的白色精靈,而成為災難、恐慌的代名詞。對于這點,作為一名參與一線報道的記者,我感觸頗深。
浙江是農民工輸入大省,每年春運全省道路客運量逾億人。客流在不斷增加著,運送在有序組織著,車輪在持續滾動著……盡管運送任務繁忙,但今年春運工作仍在緊張有序的氣氛中進行著。直到1月25日浙江開始了第一場大雪,這和諧的春運進行曲被硬生生打斷了。
1月30日晚,我隨運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杭州汽車北站,只見幾百平方米的候車大廳內已擠滿滯留的旅客,他們或坐或蹲,臉色凝重,時不時望望大廳里的電子屏幕,希望能看到可以回家的好消息。
我采訪了身邊一名20歲出頭的小伙子,他告訴我,他是在杭州打工的湖北人,為了能回家過年,已經在車站等了6天了,一年總共才掙了幾千塊錢,每天吃飯已經花了不少錢,他實在不舍得花錢住賓館,只好耗在車站里。
聽說我是記者,周圍的滯留旅客馬上聚攏過來,將我圍在中間,不停問我車站什么時候才能發車,他們什么時候才能回家。看著那一張張寫滿焦慮的臉,我的心十分沉重,卻只能將實情告訴他們:“不僅浙江受災嚴重,其他許多省份也大雪封道,不少班線車輛開出去后被困路上,恐怕你們要做好在杭州過年的打算了。”聽了這樣的回答,那一雙雙眸子中的亮光漸漸黯淡下來,我也不禁感嘆,大雪啊大雪,你什么時候不能來,偏偏趕在春運這節骨眼上來湊熱鬧啊!
2月2日,浙江又連下暴雪,湖州地區積雪達30厘米,杭寧高速公路繼續封道。作為湖州人,我也沒法回家過年了。
浙江省交通廳領導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幾位廳領導分組帶隊前往各地市視察指導抗雪災工作,會后立即出發。沒有更多準備,我拿起相機,背上包就上了視察小組的車,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湖州地區。
一路上大雪紛飛,我們的車小心行駛著。高速公路兩旁都是厚厚的雪堆,兩條車道并作一條,路中央的雪被鏟雪車移去,尚能通行。我們不禁松了一口氣,看來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
到了杭寧高速公路長興段12K處,我們的車停了下來,只見前面排起了一條長龍,數百輛車滯留在公路上。我下車走到前面,看見上百個穿著迷彩服的官兵在前方鏟雪,零下6攝氏度的天氣,他們額頭上竟然冒出了汗水。
等了將近30分鐘,車輛能夠正常通行了,檢查組分別去往浙江與江蘇、安徽兩省的交界處查看公路通行狀況,中間途經我的老家,看著我家屋頂上厚厚的積雪,我真想下車回去看看家里的父母親,詢問一下家里的情況。可是,想到還有更多的災情和抗災的感人事跡等待我去發掘去報道,我忍住了沖動,望了望眼前的房子,繼續前行。
如今,風雪已過去,可是這場災難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卻難以散去。我相信,今后倘若再次出現這樣的冰雪天氣,我們奮力應對的腳步將更加沉穩有力。(中國交通報記者 沈蓮)
天氣無情人有情
2月5日,農歷臘月二十九,我剛剛結束對閩北公路職工破冰保暢通的采訪,準備從三明返回福州,想到就要與家人團聚,心里涌上陣陣暖意。在車上,我想小睡一會兒,卻怎么也靜不下心來,腦海里全是采訪中的人和事。
2月4日,福銀高速公路閩贛交界處,滿山遍野一片雪白。
一路上,數百名養路職工、民兵預備役官兵以及由高速公路公司機關職工、路政人員組成的保障大隊冒著凜冽的寒風,揮舞著鐵鍬奮力破冰,部隊官兵也趕來支援。
我們乘坐的汽車沿著剛剛破冰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前行,慢慢地在厚達近10厘米的冰層前停下。
采訪僅僅進行了十幾分鐘,我就凍得連相機都有點拿不住了,如果不是半路上一位高速公路公司負責人給我一件棉外套,恐怕采訪都堅持不下去了。記得有一年去東北,在沈陽轉車時碰上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好像也沒有這么冷。
在采訪養路工時,我碰到了剛剛調任不久的省高速公路養護公司總經理鐘發林,平時并不嗜酒的他竟然在口袋里藏了一小瓶酒,原來這里太冷了,為保暢通,他與3位副手帶著200多位員工在這短短的11多公里高速公路上已經堅持十幾天了,從天不亮干到天黑,實在凍得不行了,就悄悄抿上一口酒,既解乏又御寒。
下午16時許,汽車在福銀高速公路塔前服務區停下休息,服務區里竟然還停著幾十部車。記得前兩天經過這里時,靠近閩贛邊界的幾個高速公路服務區擠滿了南來北往的客車、大型貨車,數千名旅客因前方路堵滯留,他們大多是急著趕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學生,許多人拖兒帶女,隨身攜帶大包小包年貨。真不知道他們能否在年關趕到家。
天公不作美,福建省高速公路服務(停車)區的數百名員工卻讓司乘人員時時感受到春天的溫暖。記得采訪出發前,福建省高速公路經營開發公司董事長趙寶明說,早在春運開始前,為保暢通,服務區員工已放棄了休假,偏偏又碰上連日雨雪肆虐,服務區員工已經在嚴寒中堅持了十幾天。
面對一車車滯留的旅客,服務區員工一天又一天一遍遍做著重復的工作。他們燒了一壺又一壺的姜糖水,一杯杯送到旅客冰冷的手上;他們小心翼翼地在冰凍的路面上開車往返,購置藥品,幫助生病的旅客渡過難關;他們讓出了自己的房間,讓老人、孩子有個溫暖的住處;他們冒著嚴寒四處采購,讓旅客們能吃上熱飯熱菜。
福建省高速公路經營開發公司的吳俊琴副總經理今年30多歲,自分管服務區以來,每年春節都是在服務區和員工一起度過,但像今年這樣的陣勢她還是第一次碰到。她告訴記者,1月25日以來,每天都有車滯留在服務區,最多時,僅塔前一個服務區就滯留車輛78部,滯留人員逾1500人,把整個服務區塞得滿滿當當,所有熱水器都打開了,才勉強保證大家有口熱水喝。
采訪中,一位滯留的江西籍農民工旅客對我說:“天氣無情人有情。”(中國交通報記者 鄭強平)
優質服務溫暖回家路
新年伊始,幾場大雪留給烏魯木齊的是近10年來最冷的天氣。說實話,如果不是要完成報社的約稿任務,作為記者的我也不想在這大雪冰凍的天氣里往外跑。
然而,再冷的北風也擋不住旅客返鄉的熱情。春運一開始,成千上萬的返鄉客們紛紛背上行囊,踏上回家的旅途,即將與家人見面的喜悅使大多數旅客面帶微笑,為冷風刺骨的寒冬增添了一絲暖色。
2月2日早上,記者來到烏魯木齊市碾子溝客運站,站里正在廣播:“尊敬的各位旅客,你們好!歡迎乘坐我們的班車,我們將準時發車,按時到達目的地……我們向您承諾,不超速、不超載、不酒后駕車、不開疲勞車,請您監督。”
候車室里有不少旅客,他們有的看報紙,有的看電視,有的則躺在座椅上小憩,絲毫沒有候車的煩躁。
記者登上一輛發往伊犁的客車,看到車上還安裝了公用電話。原來,伊犁州客運管理服務中心與伊犁移動公司達成協議,免費為長途客車安裝車載公用無線電話。沒有手機的旅客在旅途中可隨時給家人報平安。據了解,春運期間,伊犁州客運管理中心在所有長途客車上都安裝了車載公用電話。
在南郊客運站服務臺前,記者看到該站設立有警示教育室,駕駛員出車前必須進入警示教育室觀看有關安全駕駛、優質服務等內容的電教片。來自且末的維吾爾族司機克右木說:“警示教育室已開了3年,我們都覺得效果不錯。”
烏魯木齊運管總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春運期間,各客運站提供了免費茶水、嬰兒車、手推行李車等各種便民服務,開通了服務專線,為旅客提供預定車票、班線、車次、票價查詢等業務。
運管局客運管理處處長李衛東說:“今年我們通過延伸服務改進服務質量,設立臨時售票點,開通網上訂票、電話訂票,學校或單位訂票人數超過10人就上門送票,所以售票大廳沒有出現往年那樣擁擠、排長隊的現象。”
據運輸管理局副局長祖麗菲婭·阿不都卡德爾介紹,雖然雪下得很大,但因為各級交通部門提前安排部署,安全、服務、保通工作十分到位,新疆沒有出現因大雪交通不暢的現象。(中國交通報記者 哈琳琳)
冰雪中的喜慶事
春節臨近,剛剛經歷了一場持續降雪的青海省東部地區,氣溫降到了極低。記者在驅車趕往湟中縣上五莊鎮的途中,看到四野雖然白雪皚皚,寒風刺骨,但路上的行人卻依然不少,而且一個個喜形于色,翹首而望,似乎在企盼著什么喜事的來臨。
看到我滿臉疑惑,同車的西寧市交通局干部張溢濤連忙解釋說,今天,這里將開通西寧市海湖路市場至湟中縣上五莊鎮的公交線路,這條長達50公里的公交線路開通后,將有11萬農民群眾從中受益。這些等候在路旁的男女老少,就是為了親眼看到這夢想是怎樣變成現實的!
我看到,人口不足萬人的上五莊鎮早已是人山人海,十幾輛嶄新的公交車整整齊齊停在路旁,車玻璃窗錚亮,車身上掛滿了紅紅綠綠的宣傳標語。
當我向圍觀的群眾詢問起對通公交車的看法時,友愛村村民嚴宗山解開胸前緊裹著的羊皮襖,露出了鮮紅的長綢帶和紅油紙包裹著的鞭炮。他說:“我喜歡攝影,平常除了干農活外就是靠為農民照相掙錢,但照片要到西寧去沖洗,坐班車來回要16元錢,還常常趕不上點。如今公交車開通了,每趟能節約車費6元,還可以隨到隨走。我要親手把這條紅綢帶搭在公交車上,還要燃響這掛鞭炮!”
聽說這里來了記者,幾十位農民呼啦圍攏過來。他們中有種地的、探親的、做生意的、鄉村干部,有的說公交車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有的說辦年貨、走親戚不發愁了,有的說賣糧賣菜方便了,我發現,他們的胸前都揣著鮮紅的綢帶和紅油紙包裹著的鞭炮。一個叫祁生寶的中年漢子告訴記者:“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情!”
發車儀式開始了。公交車鳴響了清脆的喇叭,上百人敲起了威風鑼鼓,紅綢帶掛滿了車前的擋風玻璃,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更是震耳欲聾,經久不息。
聽著這寒風中炸響的鞭炮聲,一種莫名的激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真為沿線11萬父老鄉親高興和慶幸!要知道,在西寧市5區3縣、在青海全省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多少鄉村、牧區沒有通汽車、班車,更談不上公交車,有的地方甚至連路都沒有通。青海的鄉親們感情是淳樸的!樸實得就連這樣一件政府應做之事,竟讓他們歡呼雀躍。記者似乎從他們那真摯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們對擺脫貧窮落后的強烈期盼和對現代生活的渴求!那久久回響的鞭炮聲又是一種激勵,一種警醒:作為交通行業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更應該及時反映他們的疾苦,表達他們的心聲,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青海、新農村勤奮筆耕。(中國交通報記者 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