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助推我國糧食現代物流發展
2008-2-18 18: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幾年,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但糧食價格卻出現大幅上漲,有專家分析指出,導致糧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糧食物流節點脫節。目前我國糧食產量5億噸,流通量就有1.7億噸,糧食物流是糧農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它連接生產與消費,維持著糧食市場的基本平衡。糧食現代物流就是以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為導向,以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為保證糧食“從田地到餐桌”高效率流動,包括糧食收購、運輸、裝卸、儲存、加工、包裝、配送、信息管理等在內的用戶服務過程。糧食期貨市場在糧食的生產和流通中又發揮著積極作用,為農業產業全面發展和糧食現代物流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糧食現代物流發展概況
糧食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基本生活,鑒于糧食生產與流通有其特殊性,國家參與市場調節是當今全球糧食生產與流通的一個普遍特點。西方發達國家盡管政府沒有專門控制市場,但卻在利用市場機制手段調控生產的同時,為糧食流通順暢創造條件,從而達到干預糧食市場的目的。就世界范圍來看,完全無需政府調控的自由競爭的糧食市場是不存在的,完全的政府壟斷也是沒有的,主要是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形式。
1、國外發達國家糧食物流概況
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實行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具備發達的信息、工業、交通運輸、商貿條件。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發展以圓筒倉自動裝卸、散糧汽車、散糧火車、散糧專用船舶為標志的散糧運輸,到上個世紀80年代,已全部實現糧食散裝、散卸、散存、散運的“四散”化。經過長期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兼并,歐美國家以倉儲為基礎、工業為支柱、貿易為龍頭、物流為延伸的大型糧食跨國公司和糧食企業集團,憑借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的突出優勢,已成為當代糧食現代物流的主要代表,在“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與連接國內外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同時,國外發達國家有著完善的糧食現、期貨交易市場。如美國約8%的農場主直接參與糧食期貨交易,絕大多數農場主通過遠期合同的方式銷售糧食。1993年美國農業部利用期貨交易所開展了期權交易的試驗,以此作為利用市場機制保護農產品價格代替農業補貼政策的嘗試。
2、我國的糧食物流概況
由于總人口增加、城鎮化進程加快、種植結構調整、人均糧食間接消費量增長加快等因素導致我國糧食消費量不斷增長,進而使我國糧食總流通量、總運量年呈現剛性增長態勢。
2003年,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內配套資金在東北地區、長江沿線和西南地區建設的糧食收納庫、中轉庫、港口庫和散糧運輸系統基本建成并投入運營,這標志著我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起步。到2006年底全國糧食總庫存已達2億噸,完好倉容的利用率為87%。中糧、中儲糧、中谷這三大國家級糧食企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渠道,在糧食流通中發揮主導作用。除了這三個國家級糧食龍頭企業外,各省、市國營糧食購銷公司、省級糧食儲備倉庫以及國營、民營、外資糧食加工、運輸大型企業也是我國糧食現代物流的骨干,在我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連接支撐作用。
現階段,我國的糧食現代物流業還處于發展期。目前我國糧食主要流向是東北的玉米、稻谷和大豆流向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黃淮海的小麥流向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的稻谷流向華東、華南地區。發展改革委在2007年編制下發的《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今后十年要加快推進糧食儲、運、裝、卸的“四散化”,形成便捷、高效、節約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將主要建設重要的散糧物流通道和節點的散糧中轉庫、接收發放設施項目。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我國東南沿海碼頭的散糧接卸中轉能力,初步改善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糧食外運條件。特別是打通“北糧南運”海上通道,對提高糧食物流效率,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