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清關:中俄、中亞邊貿物流揮之不去的痛
2008-2-18 2: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做外貿物流的,只要是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有過接觸的都應該知道紅色清關、灰色清關的事情。現貼上一個朋友的一篇文章以供觀摩:
事實證明,遠東地區的走私現象已經成為體制性的頑癥。
目前通過納霍德卡海關和東方港走私最為嚴重的貨物有兩種:冷凍生肉和其他民用產品,包括日用品、服裝、電器、汽車等。在2005年以前,通過納霍德卡和東方港的生肉走私達到了工業規模,凍肉通常以建筑材料名義報關,以及低的價格流入俄羅斯,然后再運到西伯利亞、烏拉爾直至歐洲地區銷售。這類貨物的走私模式如下:走私集團在中國購得冷凍的生肉后,通常先將貨物運到韓國釜山港,在那里重新對貨物進行包裝、裝船,并配備偽造的進出口合同、質檢和衛生檢疫證明以及其他相關報關所需文件,生肉產地通常填寫為美國、加拿大或者巴西。貨物到達東方港后,通過“灰色清關”或者干脆采取“黑色清關”,以極低的價格通過海關檢驗,最后極少部分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銷售,大部分被發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主要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2005年9月4日,在納霍德卡港口扣押了一艘韓國駛來的Semper Fidelis號貨輪,貨輪進港后進行貨物報關,報關文件上指明船上運載的是758噸建材,但最后經海關突擊檢查發現,船上的貨物是冷凍生肉,而且不是申報的758噸,而是2500噸。在當時的海關關長巴赫舍茨揚的堅持下,遠東海關打算把此事作為重大刑事案件處理。但出乎意料的是,事發后,幾乎所有濱海邊疆區的強力部門都向海關說情或者施加壓力,要求放貨放人,結束刑事案件的調查工作。最終此案不了了之,貨物得以放行,刑事案件因證據不足而結案。盡管如此,納霍德卡海關關長阿列克謝·科特里亞羅夫被免職,巴赫舍茨揚指派自已的下屬安德烈·庫列紹夫擔任這一職務。從此遠東地區的生肉走私得到控制,2006 年第一季度正常清關進入俄羅斯的生肉數量達到3.3萬噸(一年前只有5千噸)。據知情人士猜測,因為遠東這條走私路線遭到封鎖,俄羅斯的走私集團改走波蘭途徑,在冷凍生肉產地證上改填為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隨后俄羅斯因進口生肉的衛生檢疫證明為偽造,宣布停止進口波蘭生肉,從而造成俄羅斯和波蘭兩國在生肉進口問題上的爭端。
在遠東地區另一種大宗走私貨物就是民用產品。這其中包括中國生產的服裝鞋帽、輕工產品、日用品、家用電器,日本和韓國的二手汽車等。遠東海關在巴赫舍茨揚的指揮下,曾一次查獲來自中國的150個車皮的走私貨物。2005年秋天,遠東海關再次查獲一家俄羅斯公司的走私貨物,一次性收繳42個集裝箱的貨物。如同以往,事后濱海邊疆區強力機關和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屢次向海關施加壓力,軟硬兼施,結果遭到海關領導人的拒絕。
在遠東地區,走私已經成為體制性現象,已經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濱海邊疆區的大型區企業都已經解體,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貿易、日本二手車和漁業。而且類似納霍德卡和東方港這樣的港口城市,傳統上不認為走私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僅以日本二手車生意為例,現在倒賣日本車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港口靠進口貨物達到滿負荷運轉,運輸、倉儲業也因之興旺,另外還有港口、倉庫等各處的工人、管理人員、機修人員、各類相關的清關、運輸和法律咨詢公司靠著這個生意吃飯,最后還有終端的代理公司、銷售人員,銀行和其他金融保險機構等等。所以當初海關決定提高二手日本車進口關稅時,引發了民眾大規模的抗議行動。
其次,在當地工商界人士心目中,他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屬于走私。與90年代相比,當時進口貨物沒有任何驗關程序、沒有任何質檢程序,自由進入俄羅斯市場,現在的"灰色清關"已經是在最大程度上遵守法律程序。在現有海關法規不完善、海關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小型商業貿易企業小規模的進口貨物不能叫做走私,而是海關合理避稅。他們認為,由政府和強力部門官員參與組織的大規模非法進出口商業活動才是真正的走私。
俄羅斯從中國、荷蘭、日本和波蘭等國進口的貨物走私比例最高,以貨物價值計算,從中國進口的貨物65%、從荷蘭進口貨物的45%、從日本進口貨物的36%和從波蘭進口貨物的19%屬于走私,“貨色清關”貨物的比例也從4%至46%不等。另據俄羅斯海關總署2007年的統計數字,在俄羅斯全年進口的服裝和針紡類產品中,159億美元的貨物屬于走私貨物,只有不到40億美元的貨物通過正常渠道進入俄羅斯市場。
2007年10月,奧列格·薩福諾夫被任命為遠東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在上任之前,普京總統曾叮囑薩福諾夫要把清除遠東地區經濟領域中的犯罪現象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方面遠東地區的情況為嚴重。薩福諾夫表示要從貿易的源頭--海關抓起。看來在2008年這個大選年,俄羅斯聯邦政府將加大對腐敗和經濟領域中犯罪現象的打擊力度。
綜合評述:
不規范的貿易秩序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給華人赴俄經商造成了不小的風險,但中俄兩國經貿合作中存在的互補性潛力又吸引著一批批華商前赴后繼地奔向俄羅斯。
中國社科院東歐與中亞問題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陸南泉先生指出,俄羅斯是國際上公認的貿易風險較大地區,而中俄貿易間的機制也很不健全,比如銀行結算、出口信貸保險、國際仲裁等機構的權威性較差等,貿易安全沒有保證。同時,俄治安惡化、官員腐敗、政府部門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社會因素也為中國商人在俄創業設置了重重障礙。他強調,首先,中俄兩國政府對這一系列問題應給予充分重視。
目前,俄羅斯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是15%到20%,比中國對俄商品所征稅率高出近3倍,中國商品要進入俄羅斯市場,并保持競爭優勢,就不得不想方設法地降低稅務成本。而近年來頻繁發生的不愉快事件清楚表明,靠“灰色清關”無疑不是長久之計。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是俄方主動調整對華關稅。從今年1月1日起,俄羅斯已開始實施新的《海關法》。“包稅制”是否會繼續被俄聯邦政府默許,目前已成了旅俄華商的一塊心病。而隨著俄羅斯爭取入世的步伐加快,降低關稅是大勢所趨,以“包稅制”等一系列不規范的貿易行為為特征的“灰色清關”,遲早會“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