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亟需提升對重要產業的控制力
2008-2-14 11: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隨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份額的持續增加,不少西方人把“世界工廠”的高帽戴在了中國的頭上。但是在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產業控制權的爭奪的今天,討論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意義已經沒有太多的必要,它其實只是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問題。如果沒有產業控制能力,即使你的制造能力再強也不是一流經濟強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驗和教訓就是最好的注腳。
我們更應透過中國經濟舞臺的熱鬧場面看到中國產業競爭力的虛弱。隨著FDI的不斷增加,外資企業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也節節攀升,其中不少已經處于壟斷地位。從產業控制理論來看,外資和東道國對產業的控制是一種“零和博弈”,一國的產業安全程度從根本上取決于這兩種力量的對決過程。而在這種“零和博弈”下,中國重要產業的發展現狀是:不少支柱產業的控制權已不在中國企業手里。如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國內市場上有競爭力的企業幾乎都有外資背景。外資實際上已經控制了中國汽車業的命脈;在信息通信領域,微軟、英特爾、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跨國巨頭通過擴大在中國的投資以及興建研發中心,既奪市場又搶人才,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它們在中國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在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產業領域,如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其主要設備與技術大多依賴進口。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有為母國國家利益服務的一面。很難想象,一旦中美交惡,波音、GE、英特爾會因為擔心失去中國市場而走向美國政府的對立面。
特別令人憂慮的是,不少中國支柱產業,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若遇到本土投資成本上升或國內市場飽和,投資回收,國際產業資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轉移。原有的本土配套企業專用性投資將遭受沉重損失,而且由于沒有積累起自主的產業創新能力,中國極有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風險。另一方面,過于依賴技術轉移又削弱了中國本土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
因此,當外資日漸滲透到中國重要產業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時,在中國的產業越來越深地被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國的本土產業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沒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據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則中國的本土產業只能淪落到低質高耗、低附加值的產業鏈條中,就意味著有可能永遠受制于人,永遠處于被動和跟隨的地位,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從國際上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對本國重要產業控制權的掌握。日本曾經試圖蠶食美國在娛樂和部分高科技領域的主導權,結果遭到慘敗。中國當然也應該毫不含糊地提升產業控制力。除了制訂適當的產業保護政策以外,中國必須建立起與本國的產業技術相適應的技術創新體系,把握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必須合理整合技術資源,將自主創新活動建立在高水平的國際起點上。目前,提升中國產業控制力的最大瓶頸是先進技術的充分供給。中國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現實中的先進技術乃至潛在的技術產業化前景有準確的判斷,找準技術創新的突破口。從而在技術創新中,盡可能地避免重復研發,少走彎路,直接把眼光瞄準世界水平的關鍵技術。最后,提升對產業控制力離不開政府的適當干預。政府可以借鑒日韓等國經驗,在符合國際慣例和規避越位的前提下,為本土企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與貿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