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脹控制目標宜定在5%以內
2008-1-4 11: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年通脹目標的確定,對于穩定通脹預期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將“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脹”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目標之一的情況下,合理確定2008年的年度通脹目標,對于保證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其意義尤為重大。
綜合考慮去年翹尾因素、今年預期新漲價因素以及人們的可接受性,筆者認為,今年的年度通脹目標應確定為控制在5.0%以內為宜。
今年翹尾因素在3.1%左右
由于同比數據統計技術上的原因,上年價格變動會影響到下年價格統計數據的讀數;上年越靠后的新漲價因素對下年讀數的影響就越大。這現象被稱為“翹尾因素”。2007年的糧價不僅延續了2006年下半年以來的上漲,而且5月份后還出了豬肉和鮮蛋價格的急劇大幅上漲。因此,2008年的同比CPI讀數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翹尾因素的巨大影響。
據測算,如假定去年12月CPI環比漲幅為0.7%,那么,今年四個季度所受翹尾因素影響大小就分別為4.9%、4.5%、2.3%和0.7%;翹尾因素影響最大月份出現在1月,為5.5%;今年全年所受翹尾因素將達3.1%,比去年的1.7%高出了1.4個百分點。由此看來,繼續采用我國前幾年確定的、被國內經濟學者從經驗上認為最適度的通脹率3.0%作為目標通脹率已不現實。
三股力量決定新漲價因素
在今年的新漲價因素中,三股力量將起著主要決定作用,即國內食品價格、要素價格改革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
我們的分析表明,經濟增長速度與我國食品價格走勢高度同步。經濟增速回調將成為抑制食品價格上漲的主力。
推進要素價格改革已成共識,2008年將毫無疑問地是一個“要素價格改革年”。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高位運行,但漲幅將趨緩甚至回調。考慮到各方均對今年全球經濟減速形成共識,在缺乏強有力需求支撐的情況下,國際原油和金屬價格持續大幅攀升的可能性并不大。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步伐相對加快,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對國內的傳導也將進一步減弱。
新漲價水平估計。綜合以上可能構成2008年新漲價因素的三股主導力量,一個初步的判斷是:2008年的新漲價幅度最高應當不會超過2007年全年3.0%的水平。為了能夠大致推測出2008年的新漲價因素,筆者采用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鑒于發動時機、發展軌跡、轉折點等方面都極為相似,我們認為,選擇上一輪通脹逐步回落后的2005年新漲價因素作為對2008年新漲價因素的估計可能是比較合適的。第二種方法,考慮歷史均值本身在統計意義上所具有的代表性,我們同時也選擇了以2001年以來各月環比歷史均值作為2今年新漲價因素的另一種估計。第三種方法,如果下半年政府開始逐步推出調價措施,那么,措施逐項交錯推出,使得各月環比上漲具備了基礎,這可能會使總體CPI的環比演進態勢與2006年非常接近,因此,我們也將采用2006年的新漲價因素進行估測。
按照上述三種方法,所測得的2008年可能的新漲價因素分別為1.0%、0.7%和1.1%(相應的2008年年通脹率可能分別為4.1%、3.8%和4.2%)。因此,為給宏觀調控留下一定回旋余地,將2008年新漲價因素控制在2.0%以內應該是可能的。結合前文測得的翹尾因素3.1%,2008年全年CPI目標值就大致為5.0%。這一水平雖然不是此前我國經濟學家所認為的最適度通脹率,但也是他們認為的可容忍的上限。給定這樣一個過去已經認可的經驗水平,比另行給出一個新數據,會更有利于穩定通脹預期。
采取措施確保目標實現
確保全年CPI上漲控制在5.0%以內目標的實現,需要多種政策措施的協調配合。“翹尾因素”是歷史,只有“新漲價因素”是來年逐步形成的。因此,保證5.0%年通脹目標實現的措施,實際上就轉化為如何穩定新漲價因素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未來的宏觀調控中,應當做到:第一,確保經濟增速適度回調,同時繼續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保持糧食和肉禽繼續穩產、高產,確保供給。第二,高度關注食品貿易。未來仍要密切監測進出口動態,高度重視食品貿易政策的適時、適度、靈活調整,最大可能削弱國際市場對國內食品價格的影響。第三,要素價格改革應統籌兼顧,避免一哄而起。
從更長期來講,我國食品價格上漲本質上也是一種貨幣現象,因而,嚴格控制貨幣供給量對于穩定中長的通脹則是最為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