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首現月度虧損后市回暖或待明春
2008-12-9 10: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協商綜合報道
在國內鋼企虧損已成常態的情況下,中鋼協近日給出了更為明確的“報告單”。
10月份,71家大中型鋼廠虧損58.35億元。其中,有42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面達到59.15%。
而據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此前的預計, “國內鋼鐵企業今年前8個月的盈利,都要在年底這幾個月虧完,估計全年下來總體持平。”此時公布數據顯示情況更加惡化。
三大因素促成 “月度首虧”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戚向東分析,9月份以來,需求低迷、鋼價狂跌、成本高位是鋼鐵企業虧損增加的重要原因。
進入下半年后,受需求減弱、市場預期信心下降等影響,國內鋼材價格出現大幅調整,尤其是 “十一”過后跌幅加大。目前,國內鋼貿行業仍存在著 “觀望心理”。
上海誠通鋼領鋼材市場總經理王能對本報記者表示,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鋼材需求急劇減少的同時,國內嚴重 “受傷”后的鋼鐵貿易企業整體陷入調整觀望之中,這也將無形加大鋼廠的生產壓力。
華泰證券報告顯示, “繼9月份國內鋼價快速下跌后,10月份鋼材價格比9月份再度下跌20%。鋼廠經營情況進一步惡化,鋼鐵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到11月21日,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101.49點,比去年年末下跌18.89%。國內鋼材綜合價格已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
同時,由于上半年產品價格的拉高,使得鐵礦石等原料價格持續維持高位,鋼價的短時間內暴跌,形成原料與產品的嚴重 “倒掛”。 “雖然焦炭、現貨礦價格逐步下跌降低了生產成本,但長協礦價格居高不下,成為壓在鋼廠身上沉重的包袱。”
在上市公司中,三季報公布資產減值損失數額較大的主要有寶鋼、鞍鋼、南鋼、重慶鋼鐵、攀鋼、凌鋼等公司,資產減值損失為二十多億元,四季度鋼廠資產減值損失將大幅增加。
作為中小企業的代表,山西長治鋼鐵企業內部負責人對記者介紹,長鋼前幾個月虧損嚴重,目前情況已有好轉,但 “只是暫時止虧,仍然沒有扭虧。”
“我的鋼鐵”分析師徐向春對此分析認為,上述數字意味著本輪經濟周期以來,中國鋼鐵業全行業出現月度虧損。今年10月份,也是中國鋼廠最為困難的時期,而11月份,由于原燃料成本大幅下降,鋼廠壓力減輕些。不過,對于大中型鋼廠而言,只有等到2009年4月1日,高價長協礦消化以后,鋼廠效益才能進入正常狀態。
庫存積壓制約后市回暖
目前,業內對四季度的經營預測也并不樂觀,華泰證券報告指出,預計行業完全消化現有產品及原料庫存至少要到年底或明年一季度,成本的滯后下跌和年底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將使四季度鋼鐵行業面臨較大的虧損。
戚向東認為, “鋼廠的日子在今年四季度與明年一季度會比較困難,預計二季度會有好轉的跡象。”
在鋼價止跌趨穩的情況下,高庫存則進一步制約行業回暖。 “鋼鐵企業盡快消化高庫存實現資金周轉成為緊迫問題。”主要的鋼鐵公司中,寶鋼三季度庫存達521.4億,比年初增加33.46%,存貨資金占用增加額較去年同期上升約74.2億元;鞍鋼股份在三季度末計提存貨跌價準備8.79億元,占當期該公司存貨總量141億元的6.23%,并影響三季度凈利潤4.39億元。
上海舜業鋼鐵集團董事長席勁松表示,這一波鋼廠的虧損要比貿易商大,全國鋼廠庫存現在有7000萬噸,在港上600~700噸,根據38家上市公司的報表上看有2385噸的庫存,貿易商的庫存應該是有500萬噸左右。
針對目前情況,戚向東建議,鋼鐵企業來年應該以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為導向,積極搞好產品結構調整。還要進一步實施鋼材出口多元化戰略,在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衰退的環境下,拉美、非洲、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仍然具有需求潛力,而我國鋼材在這些地區也具有價格比較優勢和產品結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