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數據公布

外高橋保稅區不斷開發創造“后天優勢”

2008-12-8 16: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車行浦東楊高北路,一路向北,當駛過一座刻有海鷗標志的大拱門,外高橋保稅區的整體景象躍入視野:東面,名稱中嵌著“貿易”、“科技”等的企業標牌不斷閃現;西面,成片嶄新的住宅樓錯落有致。

  一組最新的經濟數據印證了這里的生機勃勃:今年1至11月,保稅區的經濟增長率達到15.8%;僅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稅收206億元,同比增長24.1%;進出口貿易額600億美元,同比增長15.6%。

  在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侵擾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外高橋保稅區為何能抵御住“冬天的寒流”?經過一番實地采訪,記者發現:盡管“先天”的優惠政策的“光環”已逐漸淡去,但善于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的外高橋不斷創造著“后天優勢”。

  聚焦優勢:做強貿易業帶動物流業制造業

  一打開外高橋保稅區的稅收統計表,“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立刻呈現出來:整個區域內,超過五成的稅收來自6000多家貿易企業,1100多家物流企業貢獻了四分之一,而200多家加工制造業占的比重為13%。

  國際貿易、加工制造和現代物流,保稅區的三大產業相互支撐相互融合——貿易帶動物流、物流支持貿易、貿易又促進先進制造業。自1992年初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獲準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以來,跨國貿易企業如今已呈現“遍地開花”的景象。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27家在保稅區投資了近300家貿易公司。在全市實現的商品銷售額中,外高橋占據近四分之一,完成的進出口貿易額則達到五分之一。

  一系列“貿易服務平臺”起到了產業集聚的效應。中國國際商品中心的建立,讓上海有了“永不落幕的”國際商品展示交易平臺。保稅區形成了三大綜合要素市場和汽車、鐘表、醫藥分銷和機電等七個專業要素市場,文化服務貿易平臺也已投入運營,此外正積極培育洋酒、醫療器械、機床等新平臺。

  滾滾的貿易流帶來了大量物流和資金流。今年1至9月,外高橋港區集裝箱吞吐量達1163萬標準箱;保稅區企業全年外匯資金往來達750億美元,不少跨國公司產生了在保稅區建立資金管理中心、結付匯中心的需求;貿易業務擴大和外匯政策創新,引來大量外資銀行落戶。

  “做強、做大貿易業是外高橋最為關鍵的工作。”浦東外高橋功能區域管委會副主任顧軍表示,“我們將以國際貿易功能為核心,傾力搭好這個大平臺,同時打造現代物流基地,拓展口岸航運服務業,形成別具一格的產業特色。”

  開發優勢:建營運中心平臺吸附大企業

  保稅區一些企業希望提高通關速度,方便它們即時配送零部件等多批次、小批量的貨物。如何滿足?盡管沒有先例,但外高橋決定先行先試,實行“分批進出區、集中報關”的新舉措,不但將通關時間由3天縮短至1天以內,還催生出近70家集物流和貿易功能于一體的“分撥中心”。

  回顧外高橋保稅區18年來的發展歷程,一個又一個先行先試的“大動作”映入眼簾,從最早的貿易公司直接登記制,到空運直通式,再到區港聯動,外高橋都是在全國率先試點。

  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我國開始允許外資進入國內流通、銷售領域,外資的外貿企業可以自主選擇國內任一城市作為進出口貿易基地,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必須設在保稅區內——失去這項政策優勢,在國內保稅區中進出口貿易額最高的外高橋保稅區2005年受到了最大的沖擊。

  失去“先天優勢”,外高橋保稅區就在“創新”上做足文章,開發“后天優勢”——探索出了搭建“營運中心”平臺的新路,成功吸附了一批“大能級”的企業。

  兩三年前,松下電器機電(中國)有限公司曾一度為是否搬出外高橋,到其它地區享受更為優惠的政策而猶豫。就在2005年底,外高橋保稅區營運中心培育工作正式啟動。作為被認定為營運中心的第一批企業,松下進入了一系列政府服務的“綠色通道”,最終決定留下。經過幾年發展,公司逐步開發銷售、經營管理總部的功能,銷售額成倍增長,今年前三季度銷售額達到2004年全年的2.8倍。

  截至目前,經認定的跨國公司營運中心已有72家,盡管占保稅區企業數量的比重不到1%,但今年前三季度完成銷售收入1500多億元,占保稅區銷售收入31%,實現的利潤總額更成為“半壁江山”。

  下一步,外高橋目標明確——加大營運中心培育力度,力爭到年底,認定的營運中心累計達到100家,明年達到130家,并推動營運中心從主要統籌中國業務向統籌亞太地區業務擴展。

  擴展優勢: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政府服務

  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藥品研發企業,出口產品附加值高,對物流時間有較嚴格要求。了解到它的需求后,外高橋保稅區海關量身定制推出個性化的保稅業務模式,在政策范圍內滿足企業的通關時限要求并降低通關成本。

  顧軍告訴記者,10多年來積累的產業優勢和4000多家外資外貿公司的集聚優勢是外高橋發展的基礎,未來我們的優勢,是通過改革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政府服務。

  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外高橋的舉措“招招見實”:海關正推進誠信體系建設試點,為優質企業搭建通關“綠色通道”,年內試點企業已擴大到30家;工商出臺了《支持外高橋保稅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共4項16條具體措施;稅務部門制訂了所得稅優惠政策的相關操作措施,實現了出口退稅的征退合一;公安在外高橋功能區域設立了出入境業務受理點,進一步簡化和方便保稅區、功能區域企業人員辦理出入境手續;檢驗檢疫在查驗模式創新、外匯在營運中心企業資金集中收付管理試點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和實質性進展……

  記者還了解到,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今年5月就設立了“成長型”企業貸款貼息基金,并由外高橋集團搭建平臺,對區域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力圖幫助企業更好地渡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寒冬”,目前管委會計劃將基金規模由2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記者 唐瑋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